价值尺度是“破五唯”的关键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08-03 09:09:35

在我国各类评价活动中,“唯”文化根深蒂固。如学生升学唯分数、用人评价唯学历、科研考核唯论文等。教育评价中“五唯”现象由来已久,只是这些年愈演愈烈,影响了我国教育和科研事业的正常发展。近几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政府相关部委密集发文,以“破五唯”纠正教育和科研评价中的不良倾向和错误的价值导向。

“破五唯”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分析了“五唯”的成因与根源,从宏观政策或评价指标选择等角度提出了一些“破五唯”的思路、方法和途径,在一些地方和高校已经初见成效,但总体上成效并不显著,甚至一些人产生了焦虑和抵触情绪。“五唯”破了,立什么?旧的“五唯”破了,会不会产生新“五唯”呢?其实,当前问题不是破不破“五唯”,或要不要评价,而是依据什么,如何科学评价,如何摆脱“唯”的困境。这从理论上给我们提出了新课题。评价中的“唯”文化,从评价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无解决办法或途径?

从评价理论看,“唯”只是评价标准问题,是评价指标过于单一,不科学。从价值论看,“唯”是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进行价值分析和判断的一个框架或维度,体现了评价活动组织者的价值导向,反映了价值主体如何认识评价客体的价值,是价值尺度问题。价值尺度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评价客体的价值是什么;二是价值主体如何认识评价客体的价值,或从哪个角度去认识客体的价值;三是评价客体价值大小如何测度,基本标准或尺度是什么。

在教育界,“五唯”有多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密切相关。其中,“唯论文”在高校各类评价中是核心,无论是人才、项目,还是科研评价,最终都会回归到论文评价。“唯论文”在形式上也有多种,如唯期刊等级、影响因子、SCI收录与数量等。这些都是论文的外在属性,不能科学地反映论文的价值。

我们可以剖析一下,为什么科研评价中会产生“唯论文”的问题。在高校中,科研是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科研工作就是研究解决问题,要有创新,要有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于广大教研人员来说,如何测度其科研工作的创新性呢?客观地说,尽管论文不是科研成果的唯一形式,但目前仍然是绝大多数教研人员科研成果的最主要形式。而且,论文是经过学术共同体评议(获得同行承认),经过编辑加工的规范学术文本。创新性是其本质属性。2015年中国科协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强调要“从看重所发表论文的期刊国别、影响因子和期刊等级向看重论文本身的创新性和社会价值转变”。显然,论文可以用于对教研人员科研工作创新性的测度。因而,论文就成为测度其创新性工作的替代载体。不过,问题在于,论文等科研成果的创新性思想的内在价值是很难量化测度的。当前,还没有测度单篇学术论文创新性或内在价值的“尺度”。因而,破解“唯论文”困境的出路就在于给评价主体一把能测度学术成果创新性的尺子——评价尺度。

评价活动组织者希望借助评议专家(人的尺度),利用评价标准(物的尺度)对被评价客体的价值作出科学判断。创新性是对论文内在价值认识与判断的尺度。但是,若在评价活动中只有创新性这个评价指标,对于评价主体来说,只是告诉他如何认识客体,从哪个方面去认识评价客体的价值,评价组织者给了他一把“没有刻度”的尺子。评议专家必须依据自己的评价图式给尺子标出刻度。但是,由于时间和认知局限,评议专家会依据“省力原则”,寻求简单的替代物作为判断评价客体价值的刻度。这时,论文发表期刊的等级等外在属性就成为大家公认的价值判断尺度。在评价活动中,评价者为了操作上的便利性,于是假设:(1)期刊等级高或影响因子大的期刊论文创新性高,内在价值大;(2)同等条件下,论文数量多的科研贡献大(实际是成效大)。因而,“唯论文”问题的关键不在论文,而是由于没有内在价值判断的尺度,将期刊等级等外在因素作为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尺度。科研成果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评价中的“唯论文”显然不科学。若不能科学地解决判断科研成果的价值尺度,新的“唯”问题仍然会出现。因而,价值尺度是“破五唯”的关键。或者说,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的价值尺度是摆脱“破五唯”困境的有效途径。

总之,教育评价问题,根源是价值尺度问题。一方面要完善有关教育评价政策,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评价理论的研究,建立评价客体内在价值判断和测度的价值尺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索传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

0 阅读:37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