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理中国】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实践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08-10 08:48:4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现实任务,为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新形势下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大意义。

推动多元主体协同传播

传播是借助传播主体展开的实践活动,就新时代中国的国际传播工作而言,除了以政府为主体的外交传播外,更应该包括以社会、个人为主体的人文传播。唯有推动多元主体成为国际传播工作的自觉践行者和传播者,才能向国际社会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最大限度地增强中国方案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继续扩大以政府为主体的外交传播。具有正式外交资格、以实现国家核心利益为目标的外交活动是国际传播工作的核心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在众多政府外交场合传播中国理念,为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新话语表述,其中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成为中国国际传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代表性话语。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应继续增强政府外交传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主动参与国际重大外交活动议题,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谋求国际传播主导性。

广泛开展以社会、个人为主体的人文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以社会、个人为主体的人文传播方式更加灵活柔和,有利于扩大传播覆盖面,能够有效提升中国发展理念在国际社会中的认同度和知名度,与正式外交传播形成互补关系。“要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以社会、个人为主体的人文传播要瞄准国际传播受众,以澄清事实、传播理念、增强认同为重点,系统分析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和观点,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消除国际社会中的抵触情绪和行为,力求融贯中西和通俗易懂,增强中国国际传播的亲和力。

建构高质量中国话语体系

“话语”是传播的内容,话语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传播是否有效。高质量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是有效实现国际社会认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条件。

夯实话语根基。构建高质量中国话语体系,首先要推动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夯实话语根基。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尤其是要着力增强中国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解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和理论界面临“在国际上声音比较小”“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等尴尬现象。

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大量引进和借鉴西方的理论、思想和话语。构建高质量中国话语体系的中心环节在于“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通过真实可信、生动感人、以小见大的故事素材,以情感和精神为突破点,力求入脑入心、引发共鸣,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传播好中国声音。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东升西降”的国际格局变迁加速,个别西方国家指摘,由疫情加速的全球权力转移将导致更大程度上的国际政治冲突和全球公共治理缺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智慧。另一方面,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全面阐述中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网络

强大的传播媒介是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硬件基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传播媒介、方法策略迅速更新,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网络逐渐成为高效传播的基本要求。

打造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通过优化流程、扩大资源,有效整合包括广播、电视、互联网、出版物、国际会议等在内的媒介平台,支持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一批主流媒体实施国际化战略,打造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引导其积极主动参与和西方媒体的传播竞争,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原创、鲜明的信息内容,扩大国际传播辐射范围。

建立新媒体、流媒体和全媒体一体化传播格局。当今时代,新媒体已经成为社会主要媒体,流媒体正在逐渐成为传播观点理念、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主要途径,多种媒体平台和形式的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一方面,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另一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把中国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不断转化为传播优势。

培养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必须依靠源源不断的传播人才,打造中国国际传播队伍,建立中国国际传播智库。其一,“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要深化国际传播人才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党对外宣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职称评定和人才遴选制度,同时善于发现对中国的国际传播产生重要影响的学者专家、媒体从业者、文艺界人士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其二,加强中国国际传播智库建设。充分发挥国内开展国际传播研究机构的智库作用,“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为新时代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提供丰富的智库资源。

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

提升传播效果是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国际传播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色彩。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目的,就是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通过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增信释疑,扭转长期以来的“他塑”形象偏差。

转变对外传播模式,提高国际舆论引导力。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些西方媒体制造传播一系列虚假信息,试图损害中国国家形象。可以预见,伴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传播系统运转的失序状态和全球信息治理的缺位,类似情况还会不断出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突出国际传播的战略主动性,从回应式、应急化的应对模式转向主动式、战略化、常态化传播模式,以互动性、立体化的传播系统反制西方敌对势力的舆论围剿,提高国际舆论引导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梁大伟 汪智远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0 阅读:1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