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邓小平视察广东,得知很多人逃港后感叹:我们政策有问题

帝哥说史 2024-03-29 22:11:59

上世纪50至80年代,数十万内陆居民为求生活,由深圳越境到了香港,这曾引起周恩来的关注,并最终引发了邓小平建立深圳经济特区的想法。今天帝哥就来聊聊这段往事。

新中国刚成立时,深圳还叫宝安,是广东省的一个县。那时的宝安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这首民谣描述的就是当时宝安人民逃港的情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逃港呢?主要还是因为贫穷和饥荒。比如在1959年,广东省出现了严重的饥荒,曾有逃港者回忆说:

那个时候,伙食里基本看不到肉和油,就连青菜都很罕见。为了缓解饥饿,我曾经吃过蕉渣、禾秆、木瓜皮、番薯藤,甚至一度还吃过观音土。

而在毗邻宝安的香港,人民却能过着非常富足的生活。当时宝安一个农民一天的平均收入,大约在7角钱左右,而香港农民一天的收入,平均为70港币,两者间悬殊近100倍。宝安当地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对面8分钱(指寄信到香港叫亲属汇款回来)。”

当时逃港的方式主要有走路、泅渡、坐船这3种,泅渡通常是人们的首选。偷渡者一般会从蛇口、红树林一带出发,游过深圳湾,顺利的话,大约一个多小时就能游到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元朗。

在那个年代,逃到香港以后累积财富、功成名就的人非常多。曾有人统计,上世纪末香港排名前100位的富豪中,有40多人是六七十年代的逃港者,其中就包括金利来董事局主席曾宪梓、“期货教父”刘梦熊等人。

香港著名的音乐教父罗文也是一位逃港者,罗文祖籍广西桂平,少年时在广州生活。1962年,广东省爆发了严重的饥荒,广东省第一书记陶铸下令开放河口,深港边境成了饥饿难民最后的求生稻草。一时间整个广东、乃至全国饥民纷纷涌入香港。当时罗文才17岁,他的母亲已患癌症,家人让他以“赴港买药”为由申请入港,罗文到香港后便投奔了亲戚,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后来罗文的姐姐接受采访时说:“买药只是借口,他去了,就没打算回来。”

当时国家对逃港者的打击是异常严厉的,凡不经合法手续前往香港者,都被视为“叛国投敌”,抓到就处以收容,而且逃港者选择泅渡的话,因为海浪很大,经常发生偷渡时溺亡的悲剧。尽管如此,当时逃港的人还是屡禁不止,曾有偷渡者公开说:“谁阻挠我们,我们就用木棍和他们搏斗,冲过去,就算开枪也不后退!”

“以脚投票”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当时宝安逃出去的大部分都是青壮年,以致不少边防村庄成了“女儿国”、“老幼院”。但是对接纳了大量逃港者的香港而言,突然涌入的人力资源,直接促进了其繁荣。

1977年11月,邓小平在复出以后,把广东选为他视察的第一站。11月11日,邓小平到达广州,因为当时宝安的边防部队对愈演愈烈的逃港事件几乎无力防守,广东省主要领导把这作为“恶性政治事件”,向邓小平进行了汇报。邓小平听后,连着抽了几根烟,沉默了好一阵后才说:

我们的政策有问题,这事不是部队所能管得了的。逃港,主要是百姓的生活不好,两边的差距太大了。

邓小平

邓小平的这几句话,让当地不少领导同志百思不得其解:说政策有问题,难道不准外逃政策有变?说部队管不了,谁又管得了?

但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把邓小平的话听了进去,不久以后,他亲自来到宝安进行实地调查,他发现宝安有个罗芳村,而与其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也有个罗芳村,宝安罗芳村的人均年收入是134元,新界罗芳村的人均年收入是13000元。更耐人寻味的是,新界原本并没有什么罗芳村,居住在那里的人,竟然全部是从宝安的罗芳村逃过去的。吴南生不禁感叹:难怪人心向外了!

穷则思变,一位新加坡的朋友给吴南生出了个大胆的主意:“你敢不敢办像台湾那样的出口加工区?敢不敢办像自由港这一类东西?”吴南生由此受到启发,1979年3月3日,他在广东省委常委会议上提议,在汕头划出一块地方搞试验,用各种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外资,把国外先进的东西吸引到这块地方来。省委经过讨论后认为,广东不应该仅在汕头办出口加工区,还应该在深圳和珠海办。

吴南生

邓小平在得知广东准备搞开放的设想后,非常赞赏,他当即拍板说:“这些地区就叫特区!”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发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对外宣布:“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逃港风潮”最终促成了改革开放的大局!

0 阅读:73

帝哥说史

简介:文以载道,击历史虚无,讲英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