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将小明王视为眼中钉,为何还要在安丰舍命救他?

一点儿历史事 2024-01-05 19:57:14

朱元璋将小明王视为眼中钉,为何还要在安丰舍命救他?

先说结论:要说当时的朱元璋还是太年轻,厚黑学的水平确实不如当皇帝后。

1.缘起

龙凤十二年,之前三足鼎立(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的局面被打破,陈友谅的势力被朱元璋剿灭,而偏安一隅的张士诚已经没有能力再和朱元璋较量了。

也就是说,朱元璋建立帝业的阻碍已经全部消除了。

因为剩下的张士诚不同于陈友谅,相比于陈友谅的野心勃勃,张士诚专心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因此朱元璋从始至终都只是把陈友谅当作自己的头号敌人。

“鄱阳湖之战”是决定陈友谅和朱元璋命运的战役,在这场战争中双方都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家。

如果在决战中张士诚派部队背后偷袭朱元璋,朱元璋是没有任何力量反击的。

但张士诚却就是说也那么逗不愿意做,心甘情愿地在江浙地区做他的土财主,关起门来不管外边的事情。

因此到最后他落得个独木难支的境地,白白便宜了朱元璋。

因为灭掉陈友谅之后,实力大增的朱元璋根本不怕蜗居在江浙地区的张士诚。

但在这之前,朱元璋有一个必须要解决掉的麻烦,就是小明王。

灭亡张士诚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而张士诚被灭后,能够威胁到朱元璋的势力就只剩北方的元朝残余势力了。

而好巧不巧,当时的北元贵族为了争权夺利正在大打出手,什么孛罗、张良弼、李思齐等人乱作一团,谁也不服谁。

中原内的大臣相互攻击,中原外的大臣也不和睦,个个都心怀鬼胎,相互陷害。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元朝的全部大臣都想着“攘外必先安内”,比起对付起义军,他们更倾向于对付内部势力。

谁能够主宰沉浮,不用笔者多说了。

说完局势,接下来咱们言归正传,再来说说小明王。

小明王是韩山童的儿子,而韩山童则是红巾军的创始人,起初的红巾军有许多股势力,而朱元璋就是其中一股。

虽然后来朱元璋已经成为红金军中最大的一股势力,但名义上还是小明王的下属。

因此朱元璋感到十分难受。

为了铲除这一后患,朱元璋在张士诚即将被消灭的时候派遣廖永忠率军到滁州将小明王接到南京重新上台。

明着确实是这么说,但暗地里,朱元璋却命令廖永忠将小明王直接淹死。

当然,这一点在正史上并没有一点蛛丝马迹的记载,所以我们没有证据能够证明确实是朱元璋杀死了小明王。

但大家稍微一琢磨就会明白就算再给廖永忠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在淹死小明王后原原本本地回来向朱元璋复命。

因此小明王之死,朱元璋绝对脱不了干系。

廖永忠淹死小明王后,朱元璋也只是把他关了几天禁闭,做了做样子就放出来了。

之后,小明王一事就再也没人提起过。

还有一个证据就是:

大明建国之后,朱元璋不仅没有追究廖永忠的责任,反而非常大度的将其封侯。

要是这样其中还没有鬼,笔者是不会相信的。

而且小明王其实早就应该死了,只不过是朱元璋及时出手救下了他。

2.起因

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亲率大军进攻小明王所在的安丰。

小明王的政治才能远不及他的父亲,更比不上朱元璋,在他的领导下,手下一直与元朝发生冲突,地盘不断缩小,手下也一直在减少。

此时的小明王根本不可能是张士诚的对手。

作为小明王左膀右臂的刘福通也明白这一点,于是他派人拼死把小明王遇险的消息传递给了朱元璋。

安丰毗邻南京城,是南京城的屏障,如果失去安丰,张士诚的主力就可以直面南京对朱元璋造成灭顶打击。

为了保卫南京,安丰一定不能有什么闪失,更何况此时的朱元璋还是小明王名义上的部下,于情于理都要去救援一下。

哪有小弟亲眼看着大哥被人打死却不出手的道理。

但就在朱元璋集结大军准备救援的时候,刘伯温却站出来坚决反对。

刘伯温认为小明王的存在只会对朱元璋造成阻碍,根本就没有活着的必要。

而且朱元璋此时势力已经成熟了,也不需要小明王这杆大旗。

而且一旦朱元璋救援途中,陈友谅提前得知消息顺江而下,朱元璋就会面临两面受敌的危险境地,局面将一发不可收拾。

虽然朱元璋也明白其中的凶险,但他最终还是没有选择听取刘伯温的建议,而是率军救援小明王。

出兵之际,刘伯温仍然在苦苦规劝朱元璋,想要他迷途知返,但朱元璋早就做好决定,选择出发。

三月一日,朱元璋亲率大军救援小明王。

三月十三日大军抵达安丰并与张士诚展开激战。

只可惜最终还没没能守住安丰,仅仅救回了小明王。

为了保护小明王,小明王唯一的大将刘福通战死沙场。

得到这个结果后,朱元璋也是无比郁闷,毕竟他的初衷是保住安丰的时候,顺便救小明王。

结果安丰没保住,反而小明王保住了。

这简直就是妥妥的“偷鸡不成蚀把米”。

因此,朱元璋一看到小明王就烦。

对于小明王这个有威胁的人,朱元璋再也没有心慈手软。

朱元璋不仅把他安排在了自己的根据地滁州,还将伺候小明王的人全部换成了自己人,把小明王牢牢控制了起来,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就这样,精明能干的朱元璋第一次尝到了吃亏的味道。

3.纠缠

朱元璋救小明王一战,看似波澜不惊,实际上暗流涌动。

这个涌动的源头,就是陈友谅。

当时陈友谅集结六十万大军,上千艘军舰,如果提前得到消息,趁朱元璋救小明王分身乏力之际,顺流而下,一定可以直取南京,让朱元璋一败涂地。

可陈友谅不知是怎么了,就是不做任何准备,也没有出击,就是待在自己的老家里,龟缩不动。

等到四月份一切都结束之后,陈友谅才率领六十万大军姗姗来迟。

可陈友谅明明有六十万大军,他就啥都不干,宁愿在南京上流和南昌的两万守军死磕。

整整死磕了八十五天,把原本旺盛的士气一点一点磨灭,为鄱阳湖之战的失败打下基础,也为自己的覆灭埋下种子。

结语

朱元璋救小明王是朱元璋在打天下时期犯过的几乎最致命的错误之一。

陈友谅如果能抓住这次机会,本来有诛灭朱元璋,一统天下的机会。

只可惜,陈友谅还是没有皇帝命。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1 阅读:146
评论列表
  • 2024-01-29 11:24

    实际情况复杂多了

一点儿历史事

简介:山东作家协会成员,历史“中毒患者”,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