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王睿、杀张咨、讨董卓、藏玉玺,孙坚是忠肝义胆还是野心膨胀

群众魏蜀吴史 2024-04-25 20:59:30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起兵讨董的破虏将军孙坚,击败董卓,驱逐吕布,进而进入京城雒阳,清扫为董卓破坏的汉室宗庙,并祠以太牢。而这时,一同举兵的关东群雄,却正忙着互相火并。

电视剧《三国演义》孙坚剧照

一、孤微发迹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人。

《三国志》说孙坚“盖孙武之后”,东吴官修史书《吴书》还说在城东的孙氏祖坟,常现云气五色,因此乡老称此家当兴。又说孙坚出生前,其母梦肠出绕吴地阊门,等到孙坚出生,果然容貌不凡云云。

不过陈寿这个“盖”字很皮里阳秋,结合他在传末评价里说孙坚“孤微发迹”,就更有意思了。所谓孤微,就是低微贫贱的意思。成书于南梁的《宋书》,就不必为尊者讳,直接说:“孙坚之祖名钟,家在吴郡富春,独与母居。性至孝,遭岁荒,以种瓜为业。”这就和“孤微”合上了。

不过孙坚确实也不是一般人。

他年少时即为富春县吏。十七岁那年,他与父亲一起乘船去钱唐(今浙江杭州),正巧遇上海盗胡玉从匏里(地名)上岸抢劫商旅。当时胡玉一伙已然得手,正肆无忌惮地在岸上分赃,而过往行旅,无不驻足,船只也不敢靠岸。

孙坚瞅了瞅这阵仗,摸了摸腰刀,对他老爹说:“这帮货遇见我孙坚,今天可要倒霉了。”说罢,他不听老父在背后叫的“这事你可不行”,提刀在手,就冲了上去!

不过你不要以为孙坚这是上去一挑多,他有更深的谋略。只见他一边走一边挥臂指东画西,嘴里还不停地吆喝着:“洞幺,从水上包抄;洞两,从岸上防守;其他人,随我破敌!欧味儿!”

胡玉一帮人一看,不好,条子来了,风紧扯乎,于是丢下财物作鸟兽散。

孙坚还不罢休,提着腰刀就追了下去。他老爹在后边也边追边叫:“行了儿子,见好就收吧。”孙坚更不答话,追上跑得慢的一个小头目,一刀将他首级剁下,然后提着慢悠悠走了回来。

他老父亲吓得“扑通”一声跌坐在地上,血压差点飙到二百五。

孙坚也由此知名,吴郡(治吴县,即今江苏苏州)太守看这人够狠,就召他为代理都尉,就是吴郡军分区代司令员。

从此,孙坚与军事结下不解之缘。

二、历佐三县

汉灵帝熹平元年(172年),会稽(治山阴,即今浙江绍兴)妖贼许昌在句章(今浙江宁波)作乱。许昌以其父为越王,他本人则自称阳明皇帝,然后他和儿子许韶一起,到会稽各县百姓间煽呼,居然拉起一支数万人的队伍,为祸东南。

汉末扬州地图

这时,孙坚以吴郡司马的身份,召得精兵千余人,然后带着这群人,与州兵、郡兵一起,开进会稽,讨平了许昌。

且请记住孙坚的这次行动,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胆子大,几千人就敢去弄人家几万人的事儿。二是做事只讲结果、不问途径,邻郡有乱,他就敢自己征兵,跨郡进入。往好了说,这叫敢作敢为;但往坏了说,这就叫不讲规矩。当然,在乱世,这种不讲规矩,往往比默守成规要更能吃得开。

这样的处事风格,在孙坚以后的履历上,会多次出现。而他的命运,也将随着这种处事方式,跌宕起伏。

这时的扬州刺史,正是因许昌之乱从吴郡太守转任的臧旻。臧旻平乱心切,因此对孙坚的这种不按套路出牌不但不以为意,反而心有嘉许。所以平乱结束后,臧旻上表朝廷,历述孙坚功劳,孙坚也因此被任为盐渎(今江苏盐城)县丞。

县丞是县令(长)的副手,而孙坚此时正式获得朝廷任命,从此打开了仕途之门。

几年后,孙坚又转任盱眙(今江苏盱眙)县丞,又徙下邳(今江苏睢宁)县丞。

孙坚在这三任上,都甚有声望,获得当地官民的亲近。而且,这些县里的乡贤老迈、少年游侠,数百人围在孙坚身边。孙坚对他们接济优抚,如同亲人。

在这乱世,这就是起事的资本。

附带说一句,臧旻因平许昌有功,后转任匈奴中郎将,领护匈奴事务。臧旻的儿子,熟悉三国的一定不会陌生,他就是讨董酸枣会盟的主盟人臧洪,臧洪可算汉末的一代侠士(参见)。

三、征讨黄巾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之乱爆发。张氏三兄弟,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他们称受神启发,由魏郡(治邺城,即今河北临漳)起事,然后分派八人,前往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各州,宣扬太平道,以此蛊惑民众。各州之间还互相串联,称黄天泰平。

张氏兄弟一声吼,大汉朝廷抖三抖

张角又将各州教众设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人,小方六七千。当年三月甲子日(初五),三十六方同时举事,百姓受压日苦,于是群起响应。他们冲进官府,焚烧郡县,斩杀官吏,全国一时陷入乱局。

为镇 压黄巾,朝廷一方面纠合军 队,以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又作朱俊)领兵征讨,一方面允许各地州郡自募兵员,甚至默许各地豪强以“义兵”形式参与征剿。

就是在这一形势下,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以骑都尉身份,随皇甫嵩出讨颍川(治阳翟,即今河南禹州)黄巾。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没落宗室刘备,也拉起自己的队伍,淘得人生苐一桶金(参见)。

孙坚的起点自是比不上隶属中 央军的曹操,但他明显比刘备要高得多。他这时在军政两界都已有一定的声望。会稽人朱儁对孙坚的敢拼敢干大为赞赏,于是表请孙坚为佐军司马。孙坚把他的家属留于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在淮、泗一带向各路商旅募集钱财,招募精兵千余人,又带着一路跟随他在下邳的吴郡少年,向北出发了。

当然,他这里向商旅的“募集”,有没有强制成分,就看你咋理解了。

孙坚在随朱儁平乱过程中,表现勇猛,常是一路冲突,所向无前。有一次,他乘胜追击,孤军深入,结果在西华(今河南西华)失利。当时他中枪落 马,卧于草丛中。他手下人也被打散,后来散兵聚拢后竟然找不到孙坚。幸亏孙坚的战马跑回营地,咆哮悲鸣,众将士跟随战马,才到草中找到孙坚。

孙坚回营养了十来天,伤口稍有愈 合,立刻又投入了战斗。

在孙坚这种不要命式的强 力打击下,汝南(治平舆,即今河南平舆)、颍川(治阳翟,即今河南禹州)一带黄巾难以生存,于是退保宛城(今河南南阳)坚守。孙坚又独当一面,亲冒矢石攻城,并率先登城楼,众军蜂拥而入,终一举破城。

朱儁将孙坚的英勇事迹上报朝廷,因此孙坚被拜为别部司马,就是独 立大队的队长。至于为什么是“独 立大队”呢,一般来说,就是没有正式朝廷编制的部队。但你也不要小看了这个别部司马,一则乱世是否朝廷封拜不重要,拳头硬才重要;二则别部司马独领一部,实际统领人数多少不一。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夏侯渊、曹仁,都做过别部司马,李云龙的独 立团更不可小觑不是?

刘备曾为公孙瓒帐下别部司马

朱儁后因平黄巾有功,被拜为右车骑将军,封钱唐侯。在董卓把持朝政时,表拜朱儁为太仆,但遭到朱儁婉拒。关东群雄讨董时,朱儁逃入荆州。董卓亡后,李傕、郭汜把权,召朱儁为太尉,隶尚书事。后李傕、郭汜互相攻伐,朱儁等奉诏前去劝和,结果被郭汜扣押。朱儁一气之下,发病而亡。这是后话,暂不细表。

四、东征西讨

中原黄巾刚灭,西北战事又起。

中平二年(185年),边章、韩遂作乱凉州。中郎将董卓奉命讨 伐,却未见成效。

中平三年(186年),朝廷以司空张温代理车骑将军前往征剿。张温也知道孙坚的大名,于是表请孙坚参与军事。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这个张温,和后来东吴大臣张温,就是与蜀汉学士秦宓逞天辩那位(参见),同名而不同人,那位要等到这位去世两年后才出生,因此要小得多。

且说张温一行到达长安(今陕西西安),他以朝廷诏书召董卓来见,董卓却对他爱理不理,老半天才晃晃悠悠到来。张温代天征讨,不免对董卓有所斥责。董卓却又出言不逊,有所顶撞。

孙坚当时也在座。他就对张温耳语道:“董卓非但不惧有罪,而且嚣张跋扈,应该以不按时应 召之罪,依军法斩了他。”

张温却说:“董卓一向在陇蜀一带有威名,我们西征还要借用他。如果我们今天杀了他,恐怕无所凭依啊。”

孙坚还是不死心,又对张温说:“明公亲率王师,威震天下,何必凭赖董卓呢?观董卓言语,不服明公,傲慢无理,此其罪一也。边章、韩遂连年为非,董卓进讨不力,反而说不易进军,丧我军心,此其罪二也。董卓受任无功,召其前来又迟缓不至,而且狂妄自大,此其罪三也。古之名将,带兵临阵,无不果断斩不法以立军威,此穰苴斩庄贾、魏绛杀杨干之故也。明公今日若对董卓留情,而不即时斩杀他,恐怕军威将从此受损啊。”

张温依然不忍加戮董卓,便借故对孙坚道:“先生且请退营,以免董卓心生异端,对你不利啊。”孙坚于是愤愤离去。

通过此事,又可知孙坚是位杀伐果断之人。或者换个角度说,他是个以自己好恶处事、视人命如草芥的主儿。这在以后还有表现,此处先按下不表。

我们继续说征讨的事儿。边章、韩遂部下听说朝廷大军到来,一时星散,二人于是请降。大军班师后,朝议却有人说,张温出军并未与敌交战,因此不能封赏。但他们听说孙坚曾指斥董卓三罪,劝张温斩杀董卓,对此无不叹息。也因此,孙坚被拜为议郎。

韩遂数度作乱西北

当时,长沙(治临湘,即今湖南长沙)贼人区星又起兵作乱,区星自称将军,聚众万余人,进攻城池。朝廷即以孙坚为长沙太守,令其前往镇抚。

孙坚到任后,检选良吏,让他们治民,于是一郡威服。孙坚还对郡中官员说:“你们只管善抚百姓,按部就班处理好诸曹文书就行。至于剿灭盗贼,交给太守我就好了。”

他即时率领郡兵,筹划谋略,不到一月即平定区星之乱。

此前,周朝、郭石也率众在零陵(治泉陵,即今湖南永州)、桂阳(治郴县,即今湖南郴州)起事,并与区星遥相呼应。孙坚再次越境讨 伐,三郡因此得安。

此外,庐江(治舒县,即今安徽庐江)太守陆康的侄子,当时任豫章宜春(今江西宜春)长,他也为乱兵所攻,于是向孙坚求救。孙坚即整顿兵马,准备前往救援。长沙主簿说,我们跨郡作战,这样不好吧?孙坚答道:“太守我没有什么文德,只以征伐叛逆为功。越界征讨,是为了保全他郡,若我以此获罪,也将无愧天地!”于是他进兵豫章。乱兵听说后,立时逃散。

朝廷录孙坚前后之功,封其乌程侯。

这里再提一句,这个张温,在长安还没回来,即被拜为太尉。三公不在朝,即是从张温开始。后来,韩遂、马腾再为乱凉州,灵帝才知道张温并没有平定凉乱,于是免了他的职。董卓进京后,张温与司徒王允谋诛董卓,不想还没开始行动,即被董卓所杀。张温的夫人,是襄阳名士蔡讽之姐。蔡讽有个儿子叫蔡瑁,有两个女儿,长女嫁黄承彦,次女嫁刘表。黄承彦的女儿,则嫁给了诸葛亮(参见)。所以你算算,诸葛亮该叫张温什么?

诸葛亮与刘表关系图

这个陆康,由前述臧旻举为茂才,后从县令一路做到庐江太守。在袁术割据庐江邻郡九江(治阴陵,即今安徽凤阳)时,向陆康借粮,陆康认为袁术为叛逆,因此不借。袁术就派时投靠他的孙坚之子孙策进攻陆康,陆康一直坚守两年,后还是城破人亡。陆康之子,即是怀橘陆郎的主人公陆绩。他的侄孙更出名,就是东吴后来的丞相陆逊。

五、逼王杀张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扶外甥刘辩继位,是为汉少帝。

后何进与宦官争权,进而一同俱亡。被何进召进京诛杀宦党的董卓,却废少帝,立灵帝另一子刘协,是为大汉末代皇帝献帝。董卓横行京城,天下州郡都兴兵讨董。

孙坚听闻董卓专权,不禁捶胸叹息道:“要是张公(指张温)当初听了我的话,朝廷哪有今日之难啊?”他也举起讨董大旗,挥军向雒阳(今河南洛阳)。

但孙坚还未到雒阳,即干了两件大事。

孙坚大军至江陵(今湖北江陵),遇到了荆州刺史王叡(又作王睿)。

王叡,字通耀,出身于琅琊王氏。他的侄子,正是二十四孝之一的卧冰王祥。

王叡此前曾与孙坚一起讨 伐零陵、桂阳叛贼,但因为孙坚出身武职,世家出身的王叡看不起他,言语之间就有所轻慢。孙坚可没张温那么好的涵养,当时就对王叡心有不满。

王叡这人呢,偏偏又是个清高的主儿。他在荆州刺史任上,又与武陵太守曹寅不和。说起来,荆州刺史本治武陵汉寿(今湖南汉寿),可能是与曹寅不和的原因,王叡把州治迁在了江陵。而且,王叡这人嘴还碎,你迁走就迁走吧,还扬言要先杀曹寅再讨董卓。

曹寅一看,那我只好先下手为强了。于是他假托有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的手诏,列举王叡罪状,行文孙坚,要他杀了王叡。

孙坚正要找王叡的晦气,见了曹寅的文告,便乘机率兵围住江陵。

王叡听说有兵到,登上城楼,高叫你们此来何为啊?孙坚不出面,而让前部在城下叫道:“兄弟们久战劳苦,所得的赏赐,却连买件衣服都不够,希望使君能给点赞助啊。”

孙坚北上路线图

王叡听了说道:“某身为刺史,何吝钱财呢?待我打开府库,兄弟们自行前去挑选可好?”众将士轰然叫好。王叡打开城门,却忽然发现孙坚正在队中。他又惊又怕,叫道:“众将士请求赏赐,孙府君怎么也在其中?”

孙坚冷笑一声:“某奉诏取你狗头!”王叡更惊:“我有何罪?”孙坚道:“我只是奉命行使,也不知道你有何罪。”王叡走投无路,遂吞金而亡。

孙坚逼死王叡后,继续引军北上,至于南阳(治宛县,即今河南南阳)。他一路走一路招兵买马,这时队伍已发展到数万人。

这时,被董卓表为后将军的袁术,不肯依附董卓,也逃在南阳。袁术就上表,以孙坚为代理中郎将。孙坚就给南阳太守、颍川人张咨发布文告,要求提供军粮。

张咨问郡主簿该如何应对?主簿道:“孙坚不过是邻郡太守,他有什么资格调发我们的军粮?”张咨听后,也就对孙坚不予理睬。

孙坚看张咨不给,又心生一计。他以牛酒为礼,前去拜会张咨。张咨见孙坚如此,抹不下情面,苐二天也前来回礼,孙坚又设宴款待。酒酣耳热之际,长沙主簿前来禀告:“之前有文书移告南阳太守,但至今此处道路尚未修好,军资还未备齐,请收捕南阳主簿问个明白。”

张咨一看,这是中了鸿门宴了,就想起身离席。可他环顾一看,到处是孙坚的士兵,竟无路可走。

过了一会儿,长沙主簿又进来报告:“南阳太守滞阻义兵,使董贼难以及时征讨,请收捕按军法从事。”孙坚手军士不待张咨分说,拉他出去,一刀给砍了。

南阳郡中一时震怖,从此孙坚要什么,他们就给什么。

这里插一句,王叡死后,朝廷又以刘表为荆州刺史。刘表单骑入荆后,将治所又迁到了襄阳(今湖北襄阳)。而孙坚杀张咨时,江夏(治西陵,即今湖北武汉)太守刘祥因与孙坚同心,因此南阳吏民愤而杀之。刘祥的儿子,正是诸葛亮称“运筹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的刘巴刘子初(参见)。

王叡被杀后,刘表继任荆州刺史

孙坚逼死王叡、妄杀张咨,这就不但是胆大,而且是妄为了。而他妄为的原因,是想据荆州而为己有。

六、奋力讨董

孙坚杀张咨后,继续北上,至鲁阳(今河南鲁山),见到袁术。袁术就和孙坚联手,他上表孙坚为代理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这也是孙坚后来被称为孙破虏的原因。

当然,这时朝政已混乱不堪,这些所谓的上表,都是走一个过场,朝廷同不同意无所谓,我上表了就算朝廷正式任命了。但这样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各诸侯各自表奏官员,往往就会出现一个地方有两个“父母官”的现象。孙坚很快就面临这样的问题,这个稍后再说。

且说孙坚有了袁术的表奏,就停在鲁阳,厉兵秣马,准备正式向董卓宣战。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孙坚临出发前,派长史公仇称(复姓公仇,名称)为从事,回江陵督办军粮。孙坚在鲁阳城东门外设下帐幔,带领手下将士为公仇称送行。这时,董卓的大军却忽然到了。

原来,董卓听闻孙坚将攻击他,就先派东郡(治濮阳,即今河南濮阳)太守胡轸率步骑数万来攻。当时胡轸先锋轻骑数十先到,孙坚这时正在饮酒谈笑,他立即下令整顿军阵,不得妄动。

这时胡轸的大军越来越多,孙坚才懒洋洋地离席,带领大家徐徐入城。待大家进城后,孙坚道:“刚才我之所以没有立即起身,是怕一时混乱拥挤,诸位反而难以顺利入城啊。”而胡轸看到孙坚军阵整齐,果然不敢攻城,引军退还。

初平二年(191年),孙坚军至梁县(今河南汝州)东,不料被在汴水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徐荣打败,孙坚率数十骑突围。孙坚平素喜欢戴一顶赤罽帻,由于此帻显眼,他就脱下让部将祖茂戴上。徐荣军以为戴帻者为孙坚,即一路狂追,孙坚趁机从小路逃走。

这边厢,祖茂却被追得鸡飞狗跳,不能脱逃。情急之下,他脱下赤罽帻,挂在一座坟前烧毁的树桩上,他自己刚伏在草丛中。徐荣军见到赤罽帻,一顿狂射,待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根树桩,也就悻悻离去。

祖茂助孙坚脱险

孙坚又收拾残兵,进据阳人(今河南汝州南)。董卓又以胡轸为大都护、吕布为骑督,率五千人马进攻孙坚。但胡轸、吕布不和,孙坚乘势出击,一举攻破胡轸、吕布,并斩杀其部督华雄。

但这时,在鲁阳的袁术,却听信部下挑拨,害怕孙坚得势,“除狼得虎”,于是扣押孙坚军粮,不予供给。

阳人距鲁阳有百余里,孙坚遂连夜奔回鲁阳,以刀画地,向袁术痛陈利害:“孙某之所以奋不顾身,上为国家讨贼,下报将军私怨。我孙坚与董卓并无刻骨仇恨,将军却听信谗言,怀疑孙某吗?”

孙坚这里说的为国讨贼,当然指的是董卓专权、擅杀朝臣。而他所说“私怨”,则指的是,袁绍、袁术兄弟起兵反董后,董卓怒而杀 死在雒阳的太傅袁隗(二袁之叔)、太仆袁基(二袁之兄),并将身在京城的袁氏宗族尽皆处死一事。

袁术一听,一时手足无措。他立时转变 态度,当即调发孙坚军粮,孙坚这才重新回到阳人前线。

这时,董卓也对孙坚心存忌惮,看来硬的不行,就来软的。他派将军李傕前来请求与孙坚联姻,并说孙坚可尽列子弟中想做刺史、郡守的名单,他都一一照准。

孙坚却一点也不领董卓的情,他慨然道:“董贼逆天无道,荡覆王室,若不夷其三族、悬示四海,我死不瞑目,还联什么姻!”然后孙坚进兵距雒阳九十里的大谷(在今河南偃师),迫近京师。

董卓为此不无酸意地对长史刘艾说:“关东(函谷关以东)部队多败,只有孙坚这个怂娃子,善于用人。告诉诸将,对他深为防范。”他又回忆起与孙坚一同征边章、韩遂之事,再次表示对孙坚才能的认定,并说只要杀掉二袁、刘表、孙坚,天下定然相服。

顺带说一句,这个刘艾,其实是汉室宗亲,但他无匡救汉室之才,先是任董卓手下相国长史,后又任侍中、宗正,曾随汉献帝,经董卓专权、李郭之乱、东归雒阳、曹氏专权,也算是汉室衰微的见证人。

董卓领兵亲与孙坚交战,却不能胜。于是他留下吕布守雒阳,自己转守渑池(今河南渑池)、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孙坚进兵,击败吕布,进入雒阳城,却发现董卓临走时,焚烧城池、盗挖汉陵,以致数百里无人烟,一片人间惨局。

董卓对孙坚颇为忌惮

孙坚令兵士掩埋陵寝,清扫宗庙,并祠以太牢之礼。《吴书》载,孙坚在清理雒阳城过程中,偶然得到传国玉玺。袁术为此还扣押孙坚夫人相要挟,从而得到此玺。不过裴松之认为,此说不可信。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孙坚然后又分兵出新安(今河南新安)、渑池间攻击董卓。董卓留军各守诸县,自己则退守长安。孙坚接着回到鲁阳。

而这时,一同举兵的关东群雄,却正忙着互相火并。

七、枭雄末路

董卓西迁后,关东群雄为各自壮大,便开始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游戏。其中,尤以袁绍、袁术兄弟蕞为显眼。因为二袁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因此争占资本蕞大。

但二袁又互相不睦,互相挖墙脚斗法:据有冀州的袁绍南联荆州刘表,袁术则与孙坚结盟,并北联幽州公孙瓒,这就形成了包围、反包围、反反包围的棋局(参见)。

这时袁绍以会稽人周喁(又作周禺,有书称周昂)为豫州刺史,这就出现了我们前文所说的一地两主官现象。

孙坚听闻周喁前来,即挥师出迎,结果周喁败走。

这个周喁,后来又被袁绍任为九江太守。袁术占领九江后,再攻周喁,周喁败回乡里,被吴郡都尉许贡所杀。许贡的知名度更高一点,他后被孙策绞杀,其三门客则趁孙策外出打猎之机,重创孙策,致孙策早亡。

这里需要对孙坚与袁术结盟之事作一番分析。

当时的孙坚一路高歌猛进,不但打得董卓心存忌惮,同样令各怀鬼胎的关东群雄心惊胆战。他们当时的心理,其实和袁术当初扣押粮草时是一样的:驱走董卓一狼,再来孙坚一虎,我们可不能干这傻事儿啊!于是讨董主力的孙坚成了关东诸侯的眼中钉!而作为士族代表、又驻于南阳的袁术,无疑是孙坚蕞好的结盟伙伴。

而且,孙坚与袁术结盟,他心里还有另一层想法:他可以借助袁术的力量,进而南下吞并刘表,从而据有荆州。

但这时的袁术,除要面对北方袁绍的压力外,还要时刻防着背后刘表的捅刀,因此,他急需向南打开一条通道。这样,初平三年(192年),孙坚就在袁术的指使下,南下荆州,进击刘表。不想,这次他却就此殒命。

刘表听闻孙坚来攻,即派部下黄祖在樊城(今湖北襄阳)、邓城(今湖北襄阳)一带迎击。孙坚击破黄祖,而后渡过汉水,进围襄阳(今湖北襄阳)。

群雄逐鹿,孙坚与袁术结盟

刘表闭门不战,夜里却派黄祖出城调兵。黄祖带军回来后,孙坚再次与其交战,黄祖败走,逃入岘山。孙坚紧追不舍,黄祖部将从竹林间射来冷箭,结果孙坚中箭身亡,时年三十七岁。还有一种说法是,刘表部将吕公沿着山势攻击孙坚,孙坚率轻骑寻击吕公。吕公手下从山上滚下大石,将孙坚砸死。

孙坚死后,他的侄子孙贲率孙坚部下,暂时投靠袁术,袁术又表奏孙贲为豫州刺史。

孙坚有五子:其中孙策、孙权、孙翊、孙匡由正妻吴氏所生,还有一子孙朗(又名孙仁),为庶出。孙仁,后来又演化成众多评书、戏曲中嫁给刘备的孙权之妹的名字。孙权称帝,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葬于高陵。

在讨董关东群雄中,孙坚是惟一一支数度与董卓正面交手且取得大胜的队伍。后来,曹操兵败汴水、袁绍迟疑不前、天下驻足观望,孙坚却孤军奋战,让董卓仓皇西逃。从这一点说,孙坚称得上忠肝义胆。但孙坚逼死王睿、僭杀张咨,又尽显枭雄本 色。虽然裴松之认为孙坚私藏传国玉玺不可信,但这段记载出自东吴官修史书《吴书》,我因此觉得可信度很高。如果此说为真,那么从孙坚开始,老孙家就野心膨胀了。

不过我觉得,孙坚还仅停留在有野心阶段,他还远没有达到长远谋划立国的地步。但他能为子孙打下基础,他的使命已经完成。接下来,就要看孙策、孙权的了。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相关文章

0 阅读:33

群众魏蜀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