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吕梁:在非遗传承中赓续文化根脉

大辰动态 2023-12-12 15:16:15

非遗是文化的窗口,也是生活的图景。图为2023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非遗文化源于生活,非遗传承也要融于生活。图为农民们跳起非遗伞头秧歌庆贺丰收的喜悦。

非遗文化重在保护,要在创新。图为国家晋中生态文化保护区吕梁片区非遗文创节目展演。

影之间述说文化千年,方寸之地道尽人生悲欢。图为孝义皮影演出。

非遗保护重在传承,非遗发展亟需人才。图为吕梁市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非遗文化融入文旅产业既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又促进了非遗的传承。图为碛口景区举办的临县民俗文化节。

吕梁,地处黄河中游、汾水西岸,襟山带河,气魄雄浑。碧村遗址镌刻了远古的文明印记,杏花村作坊酿造了千年的美酒琼浆,碛口古镇见证了晋商的辉煌传奇,革命先辈书写了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这里,黄河文化、晋商文化、汾酒文化、廉政文化和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孕育出刚健有为、奋发向上的英雄气息,也留存下千姿百态、绚丽斑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统计,目前吕梁市共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项、省级69项、市级157项,同时,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名、省级108名、市级305名,非遗的总体数量和门类均排在全省前列。近年来,吕梁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创建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抓手,大力推动非遗技艺传承、非遗文化展示和非遗进校园等工作,群众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全市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不断健全,保护质效明显提升。

摸清家底完善制度 夯实非遗保护基础

前不久举行的第六届山西文博会上,吕梁的“非遗+文创”“非遗+展演”和“非遗+新故事”给参展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孝义木偶剧、三弦弹唱、秧歌舞、曲艺快板等非遗项目在文博会上大放异彩。“以前只知道吕梁的煤多,没想到吕梁的非遗文化比煤层更加深厚。”看完吕梁的非遗表演后,来自运城的张宇杰赞不绝口。

吕梁究竟有多少非遗项目,分布在什么地方,有多少传承人,每个项目的责任单位是谁?为了摸清家底,近年来,吕梁市文旅局对全市各级非遗基础数据进行了重新整理,对项目类别、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项目保护单位、对应代表性传承人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编号存档。同时,连续两年对黄河流域非遗代表性项目和资源进行科学、准确和全面调查,准确掌握了其种类、数量、分布情况、传承脉络、保护措施和存续状况。在此基础上,吕梁市完善了非遗数据库建设,启动了非遗数字博物馆项目建设和招标工作。

系统摸清家底的过程,也是非遗文化目录和传承人队伍进一步丰富和壮大的过程。2021年以来,全市共有16个项目成功申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8个项目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此同时,全市共有3人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公示名单,36人成功申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70人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截至目前,吕梁市共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国家级非遗16项、省级非遗69项、市级非遗157项。同时,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名、省级108名、市级305名。正如张宇杰所说,无论是非遗项目还是传承人,吕梁市均居全省前列。

“家底”丰厚,意味着责任重大。近年来,吕梁市不断完善非遗项目保护制度体系,配套制定了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非遗名录建设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修订完善了非遗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强化了对非遗传承工作的监督检查。与此同时,紧紧围绕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制定出台了《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吕梁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非遗文化保护方案,并加大了对濒危剧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购买力度,组织开展了濒危剧种抢救性保护公益性演出活动。目前,濒危剧种公益性演出的年出场次已经达到400余场。

在强化政策的同时,吕梁市非遗保护资金投入也实现了稳步增长。据统计,2021年全市共投入非遗项目保护资金972.9万元,2022年995.9万元,2023年1163.72万元,年均增幅达到9.6%。在制度和政策的撬动下,吕梁市的非遗文化保护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目前,全市共设立非遗综合传习中心5个,非遗传习所80个,非遗传习点112处,乡村文化记忆展厅120个。

多元发展融合创新 增强非遗文化活力

今年5月22日晚,孝义市东风剧院内座无虚席,大型非遗创新剧目——碗碗腔现代戏《酸枣沟》在这里举行首场公演。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演员们的表演惟妙惟肖,唱腔悠扬婉转。台下的观众被剧情和表演深深吸引,不时传来阵阵掌声。“故事太感人了,演员们的唱功也非常好,整场演出让人流连忘返。”演出结束后,观众王子源依然沉浸在剧中久久不愿离去。

据孝义市碗碗腔剧团团长郭文明介绍,这是继《风流三部曲》《酸枣坡》等之后,孝义市打造的又一部非遗艺术创新精品剧作。该剧于2016年初开始进行创作,历时7年,经过数十次修改打磨才得以最终完成,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枣花经过艰辛的奋斗创业成功后,依然初心不改,用自己的力量造福家乡父老的故事。公演结束后,孝义市专门组织召开了专家研讨会,邀请众多省内外知名戏剧专家针对该剧的舞台呈现、人物塑造、戏剧情节、主题立意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再提升的意见建议。“博采众长,才能融合创新,才能使我们的非遗文化和技艺得以长久保存和立足。”郭文明说。

近年来,吕梁市坚持将非遗传承保护与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紧密结合,非遗文化的活力不断彰显。据介绍,实验区的4个县中,每村都配备了一名文化宣传员,建起了1000余人的非遗义务普查员队伍,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已经全部启动。布置展厅25个,搜集文化资源照片5330余张,展出各类实物18356件,整理了1336名农村传统文化人才记忆档案。逐步实现了从单一的非遗保护向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转变,让非遗更好地融入时代、走进生活,真正让非遗“活”起来。

此外,吕梁市立足本地特色文化形态,以非遗助力产业发展,以企业助推非遗保护传承与弘扬,实验区内不少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已形成集产、供、销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做到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实现了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汾阳市建立全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销售基地,连续四年举办世界酒文化博览会,杏花村酒文旅融合项目于2020年3月正式启动,截至目前,累计投资已达3亿元。文水县吴村1000余人从事葫芦种植、收购、加工、销售,走出了一条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子。文水鈲子常态化参加演出活动,成为吕梁非遗传承保护的一张名片,在全国打响了品牌。而孝义市则拓展传承方式,制定出台了《非遗传习活动补助办法》,对传承人进校园、农村开展培训活动每人每天给予50元补助。设立非遗文化第二课堂,开展剪纸、面塑、皮影、杨氏太极拳等8个非遗项目进校园系列活动,年均举办教学讲座2000余场、互动展演200余场,传习3万余人次,覆盖2所高校、16所中小学校、3所幼儿园。

对于一些濒危项目,吕梁市则进行了抢救性记录和保护并完成了项目数据档案库建设。市、县两级编辑出版了《吕梁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图典》《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等非遗文化丛书52种、抢救性记录丛书6种。《孝义碗碗腔系列丛书》列入省委宣传部重点图书扶持计划,并制作了《孝义皮影木偶艺人口述史》《非遗传承人纪录片》等数字化保护产品50个。

融入生活挖掘价值 拓宽非遗传承渠道

在碛口古镇,每当夜幕降临,街边客栈的屋顶上总会传来三弦书的说唱声。而漫步在古镇的老街上,皮影戏表演、酿醋酿酒技艺展示、碗团制作,以及剪纸等非遗项目,让游客在大饱眼福的同时又忍不住会驻足观看甚至亲自体验。

近年来,吕梁市坚持将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在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过程中,吕梁市巧妙地将非遗传承与景区开发相融合,保护项目、传习场所与精品旅游线路相连接,传承资源与旅游活动相结合,较好地实现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发展目标。依托非遗馆、传承体验中心等场所,积极探索非遗+旅游的发展路径。大力推荐汾阳贾家庄、孝义皮影木偶剧团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积极组织非遗保护单位和传习场所申报纳入我省非遗旅游线路,其中碛口古镇、临县义居寺非遗传习所被纳入“黄河风情非遗之旅”线路。交城县庞泉沟景区、汾阳贾家庄景区被纳入“康养休闲非遗之旅”线路。同时,依托古民居、古庙、古驿道设置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主题展馆,组织各类舞台展演和行进式表演,打造了一批富有吕梁特色的非遗文化体验游产品。

在此基础上,开展非遗品牌创建活动。汾阳市主打汾酒制法工艺展览展示,打造了杏花村酒文旅融合发展品牌。孝义市以非遗综合传习所为中心,开发了周边南曹豆腐文化村、杏野砂器特色小镇、贾家庄汉民族婚俗展演等非遗文化,形成了与三皇庙景区、曹溪河景区互融互促的发展格局。交城县在卦山景区内的田家山村创建非遗文化村,将景区保护开发与传统堆绫艺术、金银铜器制作技艺、玉雕技艺等非遗传承发展融为一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今年5月,“东方甄选山西行”专场直播活动期间,汾酒、柳林碗团、青塘村粽子等非遗产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和青睐,订单量直线上升的同时,非遗技艺的影响力也大为提升。

以临县青塘粽为例,这项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非遗技艺,从2015年开始逐渐发展成乡村振兴的新产业。截至目前,仅前青塘村就有大大小小的粽子加工作坊140多家,2600多人从事与粽子相关的工作,产值达到1亿多元,其产品已远销北京、上海等10多个省、市。在青塘粽产业的带动下,临县已逐步形成了红枣、枣花蜜、优质粽叶、粽绳、芦苇画的生态产业链。同样,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使得汾阳沃野披红、高粱挂穗,形成万亩酿酒高粱种植基地。而作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文水葫芦,则带动了200多户农民从事葫芦种植,户均收入达到1万余元。

以非遗代表性项目为抓手,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吕梁市实现了对传统技艺进行“生产性保护”,带动上万人就业致富,蹚出了一条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来源:山西日报

0 阅读:0

大辰动态

简介:最新动态,你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