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之刃》:毁了佳作,也废了一名好演员的口碑

影评侠 2024-06-22 21:36:22

东野圭吾,一名富有深度的作者,在他的书中你能看到人生百态,因此他的书频频遭到影视化。

今年5月,就有一部由他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在院线上线——

《彷徨之刃》

这是一部聚焦未成年人犯罪的作品,也是东野圭吾争议最大的一部作品,因为它没有让正义如同众人所想的那样降临在人间。

正是由于书中曲折的故事,富有深度的寓意,以及令人憋屈的结局,才让不少人萌生了想要改编的冲动,因此该书接连被中日韩三国的导演改编。

但在众多改编作品中,日剧版本的评分最高,因为它不单单尊重了原著,也将人性复杂的一面展现了出来。比如中井诚告诉长峰凶手是谁,一方面为的是减轻自己内心的自责感,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借长峰之手杀了菅野,让自己逃脱罪责。

而在中日韩三国导演改编的作品中,内地版的《彷徨之刃》成了垫底的存在,豆瓣评分仅有6.0。

片中平淡如水的叙述,再加上演员失败的演绎,让本片不但毁了佳作,也成功废了一名好演员的口碑,让不少网友感叹get不到王千源的演技。

的确,王千源在本片中的演绎着实不如人意,他只是努力地演绎出一名父亲的愤怒。他无神且疲惫的双眼并没有让人感受到,这是一名活在丧女之痛中的父亲。

演员失败的演绎,无疑让观众对本片的好感度下降。

当然,这并不是全片最大的问题。

全片最大的问题在于,这明明是一个以“未成年犯罪”为题材的作品,但你却丝毫没有看到它对这一核心的深挖。

通篇的故事都在围绕着“复仇”二字展开,将长峰如何得知凶手,再到追击凶手,以及如何躲过警察追捕到最终直面凶手的全程展现在观众眼前。

影片试图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激起观众的肾上腺素,然而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达到导演想要的效果,也让故事的重心发生了偏移,让本片沦为了一部试图靠着“爽”博出圈的电影。

不仅如此,这样的做法与电影的结尾,以及原著的初衷背道而驰。

原著之所以成为东野圭吾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在于它没有用批判的视角去看待未成年人犯罪,而是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以理智且冷静的态度让故事走向一个,所有人都认为并不怎么公平的结局,借此引发读者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思考。

本片则恰恰少了原著中的这股韵味,从宣发的海报到正片,电影都站在审判者的角度去看待这起案件。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凶手罪大恶极,但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是教育的缺失,环境的影响,还是我们对少年犯的宽容?

电影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也没有引发我们的思考,有的只是那无关痛痒的呻吟,以及那对少年犯寥寥可数的闪回镜头。

而这平淡的叙事,空洞的内核,让故事的结尾成了全片的高光时刻。

当长峰倒下,凶手谢宇获救,一股悲凉的气息迎面袭来,人们期待的正义终究是没有降临到人间,也就在那一刻才忽然懂得最低刑责年龄下调的意义。

可是仅有短暂的高光时刻,对一部电影而言真的就够了吗?很显然不够,它不足以让故事震撼人心,也不足以让人回味无穷。

0 阅读:212

影评侠

简介:每天更新电影最新资讯,推荐最热门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