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目送周勃离殿尽显恭敬,退朝后突然有人说:丞相大祸临头了

杨司马说历史 2024-06-16 08:15:56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杨秀美

编辑 | 杨秀美

前言

西汉王朝的开创者刘邦,选拔了众多杰出人才参与开国战争与项羽争夺领地。

其中,韩信、萧何与周勃三人堪称举世闻名的得力干将,刘邦对周勃的赞誉极高,甚至笃定“稳定刘氏江山的必定是周勃”。

刘邦临终之际,叮嘱吕后务必善待周勃,足见其对周勃之倚重。

作为两代帝王之功臣,周勃亦赢得汉文帝的尊敬,一次下朝后,却传出“丞相将遭遇不测”的言论,究竟缘由何在?

一、刘恒出生

汉文帝刘恒乃汉高祖刘邦之第四子,亦是西汉王朝的第三位君主,其母薄姬本为秦末年间魏王魏豹的小妾。

魏豹乃是一名反复无常之人,风向何处吹,他便转向何方,最初他选择依附于刘邦,然而在意识到自己无法与项羽抗衡时,他又转而投奔项羽。

面对此等背信弃义之徒,刘邦毫不手软,派遣韩信及曹参率军进攻魏豹,魏豹无力抵抗,最终沦为阶下囚。

随后,刘邦部将周苛因对其厌恶至极,将其送入黄泉。

魏豹死后,其所有财产皆归刘邦处置,其中自然包括薄姬这位宠妾。

初时,薄姬被遣送到织布作坊从事纺织工作,幸运的是刘邦并非安分守己之人,某日他前往织布作坊巡视之际,发现了姿容秀美的薄姬,于是将其纳入后宫,并诞下刘恒。

而刘邦的生活并不安定,尽管薄姬美貌动人,但岁月无情,刘邦逐渐将其淡忘,在刘恒被册封为代王之后,薄姬随同儿子前往封地居住。

刘邦驾崩之后,吕后掌握实权,开始对刘邦其他妻妾及其子女展开清洗行动,早先远离政治漩涡的薄姬与刘恒因此得以幸免于难。

吕后独揽大权,引发朝廷大臣的强烈不满,在其离世之后,西汉开国元勋周勃与陈平联手策划了诛杀吕氏、匡扶刘氏的计划。

经过一番精心谋划,诸吕势力被彻底扫除,周勃与陈平决定迎立远在代郡的刘恒登基称帝。

刘恒深知若非周勃相助,他难以问鼎皇位,故每次上朝之后均目送周勃离开宫殿,以此表达敬意。

周勃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自然风光无限,有一次退朝之后,有人对他言道:“丞相恐将遭遇大祸。”

周勃对此毫不在意,而不久之后,他竟遭逢牢狱之灾,此事源起于刘邦临终之前的一段遗言。

二,刘邦临终前的交代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以淮南王英布为首,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叛行动。

为了维护国家稳定和人民安宁,刘邦亲自领军出征,亲临战场指挥战斗,在激烈的战役中刘邦不幸负伤。

战后他身体情况日益恶化,最终病入膏肓,走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在这个生死关头,吕后向刘邦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陛下,您认为在萧何之后,谁能够胜任丞相一职?”刘邦深思熟虑后回答道:“我认为曹参可以胜任。

”吕后接着追问:“那曹参之后呢?”刘邦沉吟片刻,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王陵可以接任,但他缺乏足够的智慧;陈平可以作为他的助手,但他缺乏决断能力;

至于周勃,尽管他口才不佳,但他忠诚可靠,将来必定能够稳定江山社稷,可以任命他为太尉。”

吕后本欲继续提问,但刘邦却表示:“未来之事,非我们所能预见,”吕后只能暂时放弃,然而,她虽然心狠手辣,却始终遵循着刘邦的遗愿。

周勃也因此成为了太尉,为日后维护刘氏江山奠定了坚实基础。

周勃自幼朴实无华、诚实守信,不喜读书,却拥有惊人的力气,能够轻松拉开两百斤重的硬弓。刘邦起义后,他毅然投奔,每次作战都勇往直前。

刘邦称帝后,周勃被册封为威武侯。

在楚汉相争的关键阶段,周勃屡建奇功,为推翻暴秦、建立汉朝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因如此,刘邦对其信任有加,即使在异姓诸侯王叛乱时,也从未对他产生过疑虑。

因此,有时,老实人也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在吕后执政期间,周勃深知自身实力与吕后相差甚远,因此选择明哲保身,在吕后离世后,他再也无法忍受,决定挺身而出维护刘氏江山,消灭吕氏势力。

那么,周勃为何会选择拥戴刘恒呢?原因在于薄姬谦逊温和的性格以及刘恒素有仁爱孝顺、宽容大度的美誉。

三,孝子刘恒

汉文帝刘恒以其广为人知的孝行,以及对母亲的至诚挚爱而备受赞誉。

当母亲薄姬患病时,他不惜耗费心力,四处寻找名医,并在每回服药前亲自品尝三年后,始终陪伴在旁的刘恒,展现出了无法掩盖的孝心。

人言,久病见孝子初心,若是虚情假意,恐怕难以持久至今。

除了孝道,汉文帝的崇尚勤俭也令人印象深刻。据史载,他甚至达到历代皇帝中的翘楚地位,常着草履,龙袍亦缀满补丁。

甚至在临终之际,都叮嘱丧礼从简,反对奢华葬仪因此,在西汉末期,尽管其他帝王陵寝屡遭盗掘,但汉文帝的陵墓却得以幸免。

这些优良品质无疑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汉文帝在即位初期,对待大臣们谦逊有加,尤其是对拥戴他的周勃,几乎将姿态降到最低。

而身为三朝元老的周勃,却未曾领略其中深意,反而因汉文帝在退朝后恭送他离殿的举动而感到荣耀。

四,周勃大祸临头

尊严并非他人赋予,而是自我争取,周勃却认为自身颜面需由帝王赐予,某日退朝后,有人告诫其即将面临灾祸。

周勃对此嗤之以鼻,坚信刘恒并无加害之心,故而依旧我行我素。

刘恒身旁的袁蛊大臣,对周勃的傲慢颇为不满,向汉文帝进言道:

“陛下对丞相过于谦恭,当初诛灭吕氏叛乱,周勃确有平乱之功此乃臣子本分,如今陛下过度谦让,有违君臣之道,与祖宗礼制相悖。”

刘恒深以为然,遂不再目送周勃离去,反而日益展现出威仪。

周勃察觉到皇帝态度转变,佯装患病请辞,未料刘恒毫不犹豫地批准,陈平逝世后,刘恒再度起用周勃。

周勃误以为皇帝离不开自己,故而重拾傲气,汉文帝再次将其遣回封地,周勃返回后常担忧遭人暗算,身着铠甲,即使汉文帝派人慰问亦不例外。

使者对此颇为不满,向汉文帝报告周勃欲谋反。汉文帝闻讯,决定深入调查将周勃投入大牢。

狱中,周勃遭受狱卒羞辱,但经反思意识到自身过错。

五,岂能善终?文帝心有旌恩

面对困境,他必须奋力求生,在前几年身体健壮之时,周勃曾经赏识并信任一位汉文帝身边的亲信。

那位亲信即是汉文帝的舅舅薄昭,长期以来都是汉文帝最信赖的重臣。

而此刻,面临生死关头,周勃毅然拿出了自己所剩不多的积蓄,恳请薄昭能够体恤同情他,站出来在汉文帝面前帮他说好话。

事实证明,收到厚重谢礼的薄昭心头不免涌上一丝同情,遂为周勃向汉文帝恳切请求。

而此刻的汉文帝已经深知周勃对他已无任何威胁,整治周勃不过是为了借此机会威慑百官。

此次严厉打击之后,他的目的已经达到,对于这个老臣,并非想要轻易饶恕。

迫不得已,薄昭只能恳求自己的姐姐汉文帝的生母薄太后出面相助,薄太后与汉文帝之间有着深厚的血缘亲情,因此汉文帝自然无法忽视母亲的请求。

经过深思熟虑,汉文帝最终还是放下了身段,勉强同意让这位昔日的功臣回家安度晚年。

周勃在生死边缘挣扎之际,终于得以幸存下来,尽管此时的他已经被众人指责,处境十分艰难,但仍然对汉文帝充满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而谁都没有想到,汉文帝如此宽宏大量地答应薄昭的请求,实际上却是另有所图。

他已经通过周勃成功地树立起了压制权臣的榜样,为将来将更多的权臣拉下马来奠定了基础。

至此,周勃才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误。

五、老骥伤矣?何去何从

在生死关头,周勃唯有采取求生策略,这位从前备受推崇的老将,曾深受汉文帝宠幸。

他曾将希望寄托在汉文帝的舅父薄昭身上,而这个过去的心腹大臣,此刻对他的困境视而不见。

周勃竭尽全力,只得挥霍最后的财产,冀望薄昭对他的境况有所同情,进而向汉文帝求饶。节骨眼上,薄昭接受了贿赂,并为周勃向汉文帝求情。

而汉文帝早已洞悉周勃的无足轻重,整治他只是为了警示众臣,此次严厉打击,他的目的已然达到。他并不打算轻易放过这位老臣。

薄昭无奈之下,只能恳求姐姐保住周勃的性命,曾经威风凛凛的周勃,如今已是疲惫不堪,生命垂危,这位昔日的英雄,如今的落魄,让人心酸不已。

在汉文帝的恩赐面前,周勃再无昔日的傲气,只能唯唯诺诺地服从安排。

汉文帝的问责,旨在震慑群臣,避免受到他人的牵制,看到权臣的沮丧,汉文帝心中暗喜,以为达到了目的。

汉文帝在清除障碍后,逐渐掌握了所有权力,开始了独裁统治,看到周勃的惨状,群臣无不心惊胆颤。他们深知,即使是一贯忠诚的周勃也无法逃脱厄运,何况是他们自己?

因此,无论那些自负的,还是贪婪的都选择沉默,以免招来祸患,相比之下,汉文帝反而成了众人眼中的明君。

历史终究会给出公正的评价。然而在此期间,群臣们对汉文帝的专制行为再无半点轻视。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文帝的独裁权力不断膨胀,直至极端。

汉文帝的生母薄太后出面相助,她与汉文帝有着深厚的亲情,汉文帝自然不会忽视母亲的请求。经过深思熟虑,汉文帝勉强同意了这位昔日功臣的归家养老请求。

尽管周勃在生死边缘挣扎,饱受指责和屈辱,但他仍然对汉文帝充满感激,谁也没想到,汉文帝的慷慨解囊,实际上是另有所图。

他已经通过周勃成功压制了权臣,为将来扳倒更多权臣奠定了基础。

总结

周勃无疑是忠诚英勇的典范,对刘家的耿耿衷心不可动摇,后期因年高智昏,迷失于时势之中,但最终得以重获自由,安享晚年。

周勃的经历警示我们,无论何时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明辨时局,选准立场乃生存之道。其勇气与忠诚亦值得我们深入体悟并借鉴,周勃为人诚恳,与刘邦始终保持紧密联系,凭借自身实力助刘邦保住刘氏江山。

1 阅读:65

杨司马说历史

简介:每天解说不同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