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何以德阳——德阳历史及地名由来

方志四川 2024-06-25 14:22:38

何以德阳

德阳历史及地名由来

他们

见证着一座城市的快速成长

他们

守护着一座城市的文化根脉

他们

浸润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基因

德阳

一直就是一座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

他们

一直都是这座城市里的文化守护者

德阳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章泽等人完成《从绵竹故城遗址、金土村遗址研究到德阳政区史的重构》课题,指出了历代地理志、地方志(包括近现代县市志)有关德阳政区沿革的错讹,对德阳政区史进行重构,在德阳政区沿革研究方面具有突破性进展,对准确把握德阳历史发展脉络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一座城市的历史

大概就是

你爱上这里的起点吧

让我们一同开启

探寻德阳的

旅程

见证她的成长

爱德阳

2023年,《古绵竹去向与德阳历史发展脉络——从绵竹故城遗址、金土村遗址研究到德阳政区史的重构之一》《阳泉地望及其对德阳绵竹两县历史沿革的误导——从绵竹故城遗址、金土村遗址研究到德阳政区史的重构之二》在《巴蜀史志》2023年第2、3期连载。《“德阳”“旌阳”地名考源——从绵竹故城遗址、金土村遗址研究到德阳政区史的重构之三》在《巴蜀史志》2023年第5期发表。

2021年,德阳市考古所申报的《从绵竹故城遗址、金土村遗址研究到德阳政区史的重构》纳入2021年四川省文物博物馆领域科研课题。课题以考古发现的两座城址资料为基础,探讨德阳的政区历史沿革,思路和方法非常具有新意和启发性。课题指出了历代地理志、地方志(包括近现代县市志)有关德阳政区沿革的错讹,对德阳政区史进行重构,在德阳政区沿革研究方面具有突破性进展,对准确把握德阳历史发展脉络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需要重新考订的德阳政区史

从古绵竹、德阳县到旌阳区,德阳地名几经变迁,其历史发展脉络不够明晰,对政区史研究造成极大困扰。

任乃强、任建新在《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中专题讨论了德阳、绵竹两县在南北朝时的建置沿革,并认为“这是一个情形复杂,异说纷庞,旧资料遗存问题极多,对古今地名位置全未得到适当解决,必须重新考订的最突出的例子。”

嘉庆版《德阳县志》连用7个“或”来表达德阳政区演变的复杂性:“德于汉时,为绵竹县地。其后,或为益州治,或为阳泉,或为阴平,或为苌阳。或隶属广汉郡,或隶晋熙郡,或隶南阴平郡。而德阳之名,则自唐武德间始立”。

自西汉建立绵竹以降,蜀汉分设阳泉,东晋南北朝时期侨郡县与实县混杂,到唐代建德阳县。西魏、北周时期对原有实县和侨郡县进行了裁撤、合并、更名等大规模政区调整,而《魏书·地形志》缺四川地区内容,《北周书》无地理志,古绵竹县政区沿革记载出现断点。《隋书·地理志》在叙述政区建置沿革时虽涉及西魏、北周的相关情况,但对郡县的废弃、更名、合并等语焉不详,并未提及古绵竹县具体去向。由于年代久远,史籍诸志不一,德阳政区发展脉络出现较为明显的“断层”现象,古绵竹的去向不明,导致对今绵竹和德阳(旌阳区)前后承续关系的认识不清。

元、明、清时期又将晋代旌阳县附会到德阳,更让德阳政区史错综复杂、扑朔迷离。历代地理志、地方志(包括近现代县市志),对德阳政区沿革的认识均存在一定问题,德阳政区史研究成为一本难以厘清的“糊涂账”。

前人也试图解决德阳政区史这一难题,从不同角度作了大量的尝试。龚煦春《四川郡县志》、任乃强《绵阳地区十九县》、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任乃强和任建新《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等论著,对德阳政区史研究多有可鉴之处。但由于视角、取材不同且缺乏考古实证材料,以致诸说各异、莫衷一是,其中不乏部分真知灼见,同时也存在着各自的认知偏差,甚至成为各执一词的“盲人摸象”,未能真实反映德阳政区历史演变过程。

研究背景与思路

2004年,绵竹故城遗址的调查与试掘,揭示了西汉至蜀汉时期绵竹县治所的真实状况。

古绵竹境内城址和侨郡县位置示意图

绵竹故城遗址出土的“绵竹城”砖

绵竹故城遗址北城墙(土将台)发掘现场

2017—2021年,通过调查、勘探和试掘,专家们确认绵竹金土村遗址为分布面积一百余万平米的大型汉晋时期遗址,综合时代、规模、地望分析,应该是文献所载的阳泉故城。

新的考古发现为研究、复原德阳政区历史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线索和科学依据。

金土村遗址试掘现场

金土村遗址发现的木井

金土村遗址出土部分铭文瓦当

行政区划变迁多有文献记载,考古学的任务是结合历史文献对发现的遗址进行解读,提供一种新的角度与认识。对绵竹故城遗址、金土村遗址深入研究产生的疑问,促使我们对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反思,发现德阳政区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考古呈现的是一种事实性的历史,但考古也有自身的缺陷,除材料本身的特性外,还受遗址保护状况、考古工作局限等因素影响。金土村遗址的性质目前仅仅是初步的研究结论,尚需更多的工作予以支撑。在本课题中它只是一种线索,并不作为关键性证据,课题研究及其结论均建立在对历史沿革本身的分析和辨正基础之上。

德阳政区史研究存在的三个误区

一是对古绵竹的去向认识不清,认为或移治或并入或改名晋熙,将隋代改名的绵竹县(今绵竹)与古绵竹直接联系起来,汉隋绵竹不分。

二是将侨郡县等同于实县分置,侨实不分。《隋书》将今绵竹追溯至并不拥有实土的侨郡晋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今绵竹来源的认识。

三是对阳泉地望及其归属的认知偏差造成德阳(旌阳区)、绵竹两县历史脉络的混淆,蜀汉分设阳泉被认为德阳从古绵竹分置,而绵竹自然承接了古绵竹。

历代地理志、地方志(包括近现代县市志)有关德阳历史沿革多有错讹,与史实严重不符。

德阳政区史的重构

在厘清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尝试还原政区设置及其认识过程的历史面貌,对德阳政区史进行重构。

西汉置绵竹县,主要辖今德阳市旌阳区、绵竹市,两地同属古绵竹县。蜀汉分绵竹设阳泉,是两地分别设立的开始。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古绵竹县境内设置南阴平郡、晋熙郡等侨郡县。

古绵竹在魏蜀“绵竹之战”和李特绵竹起义等频繁的战争中不断走向衰落。随着古绵竹县地位的下降,刘宋时期原属广汉郡的绵竹县(今旌阳区境域)被南阴平侨郡所辖。至北周时,南阴平废郡为县,古绵竹县废入南阴平县,南阴平县成为实县,后又并废入雒县(今广汉)。同时废入雒县的还有方亭县(今什邡)、怀中县(侨郡西遂宁郡改设),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雒县为绵竹,是因为合并了南阴平县(含古绵竹县),“绵竹”成为新的县名,大业初又复名为雒。绵竹一名被废弃后,大业二年(606年)改孝水(蜀汉从古绵竹分置的阳泉演变而来)为绵竹。唐武德二年(619年)、三年(620年),先后从雒县分置什邡、德阳。古绵竹并入雒县再析雒置德阳,德阳建县实为古绵竹复县,只是原名已不可再用,故借原广汉郡下辖废县名德阳。

今绵竹则为古绵竹分设的阳泉演变而来,并在“绵竹”一名废弃后改名绵竹,也是对古绵竹的一种历史继承。蜀汉分绵竹设阳泉县,晋废,后复置。东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在今绵竹城区设立侨郡晋熙,并设晋熙、苌阳(不同版本又作“苌杨”,《隋书》作“长杨”。南阴平郡初寄治苌阳,南梁复置时苌阳别筑一城,在南阴平之西)二县,刘宋因之。至南齐,南新巴郡迁徙至古绵竹境域,寄治阴平(属南阴平郡),同时废晋熙郡、苌阳县,晋熙县并入南新巴郡。南梁时废南新巴郡,复置晋熙郡和苌阳县,南武都县由剑阁一带迁徙来属晋熙郡。到北周时期,先并苌阳、南武都入晋熙县,后又废晋熙入阳泉,阳泉从广汉郡改属晋熙郡。隋开皇初废晋熙郡为县,阳泉迁至熙郡城(今绵竹城区)并改名晋熙县,此晋熙县已成为实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晋熙为孝水,大业二年(606年)改孝水为绵竹。

汉至唐德阳政区演变示意图

“德阳”“旌阳”地名考源

关于“德阳”地名的由来,从词源本义到历史沿革一直存在多种说法,并未得到准确的考证。而对“旌阳”的附会,前人虽有探讨和分析,但未能揭示附会的动机和过程,特别是对虞集《许旌阳祠堂记》的真实性存疑,从而忽视了虞集在“旌阳”在地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致人们对附会之说将信将疑。政区史研究不仅仅涉及政区设置及其历史沿革,还应包括其认识过程,“德阳”“旌阳”地名考源也是德阳政区史重构的一项重要内容。

“德阳”一词最早出自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刑阴而德阳”,本义指“德”在治国中与“刑”的辩证关系。今人所谓“大德如阳”“德政如阳”,则应视为延伸含义,形容厚德载物、崇尚德政等新的城市精神。

西汉景帝将自己陵庙命名为“德阳宫”。

东汉洛阳北宫正殿亦名“德阳殿”。

东汉在今江油东北置德阳县,蜀汉时移至今遂宁,北周废。

唐武德三年(620年),析雒置德阳,实为古绵竹复县,而绵竹之名已为“孝水”所用,故借原广汉郡下辖废县名德阳。

湖北襄阳中国汉城景区“德阳殿”(童长宇 摄)

肇自南宋,元明清时期又将晋旌阳令许逊所任的“蜀旌阳”附会到今德阳,以为县名源于“诏改为德阳,表真君之德及民也”,故此有了今旌阳之名。

许逊画像

(明)崔子忠《许旌阳移居图》局部(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旌阳本在湖北枝江,因属三国蜀汉地,故记述为“蜀旌阳”。净明道有意将创始人的活动附会于蜀,意在表明其道亦源于巴蜀道教正宗,故在传述过程中逐渐演变为“蜀郡旌阳”,南宋白玉蟾因地名的相似直接将“旌阳”定在德阳。元虞集《许旌阳祠堂记》迈出“旌阳即德阳”在地化的第一步。从“疑”到“信”,道光版德阳县志最后将“旌阳”纳入政区沿革。

德阳许旌阳祠堂残墙“万寿宫”砖

1990年2月,绵竹市孝德镇文昌村出土北宋元祐五年(1091年)《宋故汾阳郭府君墓志铭》,记载墓主“世为广汉旌阳之著姓……至君方徙绵竹”,墓志铭中“广汉旌阳”不知所指何地。按现藏于绵竹灵塔寺的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先君致政迪功行实》碑墓主李发为“广汉什邡人”,其时民间有以“广汉”原郡名代称汉州的习惯。北宋汉州(德阳郡)领雒、什邡、绵竹、德阳4县,“旌阳”应该为德阳别名。现已知最早用“旌阳”代指德阳的是虞集,除在《许旌阳祠堂记》外,在《宝珠寺题石》中有“予游名山,及是旌阳之北,牛耳之西,有寺曰宝珠,山名双龙。”

从历史沿革分析,许逊所任之旌阳在湖北枝江,德阳历史上也并无旌阳县的存在。北宋时期以“旌阳”代指德阳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将许逊所任之旌阳附会到德阳的时间提前,则将改写许逊故事的传播过程;二是当时“旌阳”别称与许逊无关,从字面来看,“德阳”“旌阳”涵义十分接近,“旌阳”作为别称也可以理解,如安徽旌德县也别名“旌阳”。若此,这可能也是白玉蟾将旌阳附会到德阳的原因。该墓志铭中“广汉旌阳”仅是孤例,并不见诸同时期志书、道教经籍及地方文献。谨附记于此,以待更多的材料再作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宋故汾阳郭府君墓志铭

*德阳市旌阳区在全省率先启动第三轮修志工作,德阳市旌阳区地方志办公室在编纂《旌阳区志》时已采用本课题研究成果,重新修订了旌阳区建置历史。

来源:德阳市博物馆

0 阅读:1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