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美国,“科学脱钩”仅仅两年,就让数千科学家成功回流

宇宙天文馆 2024-06-14 17:31:37

过去多年以来,有许多人才前往美国等地学习深造后会留下来工作,因此“人才流失”成为颇为担心的问题。

但是近年来,美国主动挑起的“科技脱钩”反而推动诸多中国科学家回流。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近三年来总共有3800名华人科学家离开美国,其中包括颜宁等人都回到了中国。

可见美国一番“操作”反而变相帮中国缓解了一个大难题,但美国具体做了什么,难道美国一开始没有料到会有这种结果吗?

“人才流失”不可忽视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于科技领域,而科技竞争说白了就是人才竞争,更多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实力之所以能够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是因为美国善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

相比之下,有不少人可能会认为我们培养人才是在“为他人做嫁衣”,因为我们可以称得上是美国科学家的“主要供应地”。

在1926—2011年,美国总共有240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其中有11人是美籍华人,他们大多都不是在美国出生的,而是在中国出生后再移居美国。

对于这些华裔科学家,美国前总统卡特曾作出评价称:“华裔人数之少,对这个国家贡献之大,不成比例。”

除了斩获各项颇有含金量大奖的华裔科学家之外,每年美国还会接收大量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前往美国深造之后,许多会选择留在美国工作、生活。

比如在2020年,美国总共有3.4万名科学/工程领域的博士,其中有1.5名博士来自其他国家,而最多是来自中国,大概有5730名学生。

对于他们来讲,留美可能会有更高的薪资,更好的科研环境,但在国人看来,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毕竟这些留学生中有不少来自清北复交等名校,有的人才甚至被认为是“诺贝尔奖预备役”。

因此多年以来,许多国人都会担忧“人才外流”问题,但近年来,美国的一些操作却变相推动中国科学家回流,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帮中国堵住“人才外流”的缺口。

大量科学家回国

2018年,美国发起所谓“中国行动计划”,这一计划旨在凭空捏造一些莫须有的理由,对来自中国的人才,尤其是理工科人才进行审查。

简单来讲,这些在异国他乡的研究人才每天要费心费力搞科研,还要应对一些不定时审查。

美国之所以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科学脱钩,可美国的“科学脱钩”却给很多科学家带来了麻烦。

美国不仅要对科学家手头上的项目进行审查,还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把科学家在中国的亲属关系等问得明明白白。

有的科学家以为认真提交资料接受检查就好,但没想到的是,美国却得寸进尺,时不时就派执法人员对他们进行安全审查,总之就是各种找茬。

比如,华裔加拿大人胡安明教授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是纳米研究领域的专家,同时是美国宇航局的研究员。

2013年至2020年2月,他一直在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机械、航空航天和生物医学工程系担任教授。

但是在“中国行动计划”中,他因在申请研究经费时,没有在表格上注明他跟中国一所高校的关系,而被指控为获取美国研究经费刻意隐藏在华职务,这在过去是前所未有的。

在庭审过程中,胡安明教授为自己辩护称,这份工作只是自己在中国的一份兼职,每年只需要花几个星期完成,不适用美国学校的利益冲突准则。

简单来讲,这一准则是对美国研究人员通过科研项目从外部获取重大经济利益加以规范,因此要求研究人员要披露相关的职务等信息。

但是胡安明在华工作只是一份兼职,暂时还谈不上可以获得重大经济利益。

另外,胡安明教授在个人简介上也有介绍他跟中国合作的项目,田纳西大学过去也支持他跟中国合作,说明这些合作本来就是公开的信息,胡安明教授没有可以隐藏这些信息的动机。

最终在经过两年多的司法程序之后,最终审判法官宣布该起案件审理无效,这意味着胡安明教授不用被定罪,也不用遭受牢狱之灾。

但对于胡安明教授来讲,他失去的不仅是长达两年的自由,还有他苦苦打拼十年的事业。

在这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他没有办法到实验室开展任何研究,这对一个科学家来讲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在胡安明教授在被宣告罪名不成立之后,尽管学校曾提出要为他恢复终身教授的待遇,并且愿意给予一定资金帮忙恢复实验室,但对胡安明教授来讲,这些补偿不足以换回被“限制自由”的这两年。

除了胡安明教授之外,还有不少华人科学家在美国遭受不正常限制,这对他们的科研工作产生很大影响,使得他们越发怀疑科研环境的稳定性,因此有不少科学家选择回国。

统计数据表明,在2019-2021年间,有3878名华人科学家选择从美国回国。

Nature则在2022年指出,在过去长达三年的时间里,同时在中美研究机构工作的学者数量减少20%,2021年,中美研究人员合作的论文数量出现下降,这是有史以来首次出现这种现象。

尽管如今还是有不少华人科学家留在美国,但有了同行的前车之鉴后,他们普遍对自己在美国的处境感到担忧、不安,害怕自己随时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胡安明教授。

美国的“神助攻”

对于中国来讲,人才是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之所以支持人才前往海外深造,是因为想要拥有更多优秀的人才,这也是我们希望人才学成之后能来报效祖国的原因。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科研环境跟美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不少人才前往美国深造之后会选择留在当地,而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提高薪资、优化科研环境等吸引人才回国。

近年来,我国在这几个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加上美国“中国行动计划”的神助攻,越来越多科学家已经选择回国。

比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马毅自2023年起将不继续在伯克利任职,转而投向香港大学的怀抱,担任数据科学学院院长一职。

著名结构生物学专家颜宁也已经从普林斯顿大学辞职,回到国内工作,并且在不久前被正式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与此同时,中国科研成果越来越丰富。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2023年9月发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各学科最具影响力的期刊论文数量超过1.6万篇,占据全球的三成以上,数量位居全球首位。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回国,中国在生物结构学、半导体、航天航空等多个领域的成果将会变得更加丰富,综合实力将进一步攀升。

0 阅读:366
评论列表
  • 2024-06-17 11:18

    大多数是混不下去回来的,头部的科学家有几人回来?

  • 2024-06-14 19:13

    如果是真的那你就汉奸。

  • 2024-06-14 18:22

    要严格限制年轻人出国了,现在出国已经弊大于利。

宇宙天文馆

简介:宇宙天文馆,不止有宇宙天文,万物皆可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