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削藩,为什么汉景帝功垂千古而朱允炆却遗臭万年?

一点儿历史事 2024-01-04 19:56:35

同样都是削藩,为什么汉景帝功垂千古而朱允炆却遗臭万年?

关于削藩,汉景帝和朱允炆这两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子都保持着一腔热血,同样都是在没准备好的情况下就下达了“削藩诏令”,也同样都引发了战争。

就战争情况来看,其实失败的建文帝一开始面临的情况要远远强于汉景帝。

而且汉景帝最初的决策失误也远比建文帝要严重。

可最终结果却是汉景帝获得了战争胜利,名垂千古而建文帝却直接“失踪”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缘起1.建文帝更好的削藩形式

西汉初年,刘邦吸取秦朝灭亡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因此西汉的藩王可是真的“封疆大吏”。

这些诸侯王地盘都很大,最著名的就是拥有七十二城的齐王和拥有五十三城的吴王。

刘邦分封的时候,这些人大多年幼,没什么威胁,朝廷派一个相国过去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汉高祖去世后,受到吕后的威胁,他们自然也不敢做什么。

可随着吕后的去世以及诸侯王羽翼渐丰,他们最终彻底掌握了王国内的行政和军政大权并拥有了挑战皇权的能力。

而与之相较,明初各藩王的实力根本没法和他们相比。

在分封原则上,朱元璋采取“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原则。

因此虽然明代的诸侯王们看起来风光无限,实际上根本没什么实际权力。

藩王能够直接调动的武装力量,就是他们的护卫。

当然,因为明初战乱较多,所以护卫也比较多。

“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余人,多者至九万人”——《明史》

但这些护卫隶属兵部,朝廷也可以调动他们。

除了护卫,王国内还有守镇兵,但这些兵可不是那些王爷能调动的。

他们由“指挥使”掌管,而且只有天子的御宝文书可以调动。

也就是说,七国之乱时,叛乱的七国军力与汉景帝基本相当。

而靖难之役的时候,朱棣的兵力根本不够看。

因此,汉景帝的削藩背景是要远不如建文帝的。

2.汉景帝一开始犯的错误更大。

受“结果论”误导,大家总以为:汉景帝赢了,所以他做的都是对的,建文帝败了,所以他做的都是错的。

这是对两人最大的误解。

削藩初期,汉景帝犯的错误远比建文帝大得多。

在削藩方面,汉景帝远不如他老爹。

按照汉景帝老爹汉文帝采纳的贾谊的想法“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毕竟当时汉朝还处于休养生息阶段,所以汉文帝并不能像汉武帝一样实行“推恩令”。

无奈的汉文帝只好先将齐王和淮南王“杀鸡儆猴”。

事实证明,这个政策效果确实不错,实力最雄厚的齐国被一分为六,淮南国也被分为三份。

而汉景帝继位后,他重用晁错,削藩政策变得非常激进。

在汉景帝和晁错的授意下,短短三年,实力雄厚的八位诸侯就惨遭削弱。

虽然剥削数个郡县对于拥有数十座城市的诸侯来说无伤大雅,但这种举动却引起了他们的恐慌和不满。

这也促使这些诸侯选择了联合起来。

而晁错这边,似乎并没有应对叛乱的手段。

面对造乱,汉景帝先是把没收的土地还了回去,又将力主削藩的大臣晁错腰斩。

等到他明白局势确实无法收拾后,才最终派周亚夫武力平叛。

与汉景帝的政策相比,建文帝其实也不算是一无是处。

建文帝身边负责削藩的有两位大臣。

其一是齐泰:先削强燕,再弱其他。

其二是黄子澄:解决亲燕势力(周、代等),弱化势力,再解决燕王。

建文帝最后采纳了黄子澄的意见,贬周王为庶人,在大同软禁代王,把齐王软禁在京师。

这一策略虽然确实打草惊蛇,但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燕王势力。

靖难之役爆发后,代王曾想过帮助朱棣,却没有办法。

而齐王因为被困,所以朱棣始终无法占领山东。

整场靖难之役,除了宁王(被燕王挟持)以外,朱棣再也没有了外援。

而且建文帝的削藩一开始也取得过极大成效,燕王身边最少的时候只有张玉、朱能等八百多亲信。

而他们都受到了严密的监控,北平的军政大权全部落入了建文帝掌控。

仅仅是政策来看,建文帝除了“不忍杀叔”这步棋比较臭以外,基本没什么大错。

那最终结局为什么扭转过来了呢?

二.对手的能力

笔者是学经济学的,明白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而供求关系只是一个影响因素,但当有些商品实在是供不应求的时候,它们甚至会高到天价。

实力确实是决定胜负最关键的因素,但我国历史上从来就不缺乏“以少胜多”的战役。

朱棣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朱元璋就曾称赞朱棣“志勇大略,推诚用人”。

因此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就曾多次想到立朱棣为太子,并让朱棣统领诸王。

“常有意易储”——《明史》

朱元璋去世前,还单独给朱棣谕示:夷狄之患岂可不防?朕之诸子,独汝才智可堪甚人···“攘外安内,非汝而谁?

特别是蓝玉、冯胜等将领被杀后,朱棣更是成了唯一一个有能力、威望统率北部国防的人。

尽管朱棣被建文帝限制了很多,但这不妨碍朱棣“推诚用人”,大将张玉等人仍然效忠于他。

而且军队里也有许多人心系燕王。

因此,朱棣只需要略施小计除掉建文帝派来的几位大臣,就可以夺回兵权。

更何况建文帝不让“杀叔”,朱棣一开始就有恃无恐。

起兵后,虽然军队规模远不能和建文帝相比,但他们却战斗力都很强。

ps:燕王的部队由于常年与蒙古作战,所以战斗经验非常丰富,骑兵更是冠绝天下。

而朱棣的统率能力也远超建文帝手下那些废物将领。

说完这些,我们再来汉景帝。

汉景帝时期的诸侯王虽然兵力总规模很大,比如吴王刘濞就有四十万大军。

但他们之中却没有一个有朱棣一半能力的人。

吴王刘濞倒是曾追随刘邦建立过军功,可他从来就没有单独挂帅,独当一面的经历。

指挥作战的经验,吴王刘濞甚至都不如齐王刘肥。

在军队方面,双方则各有优势。

吴楚之地的步兵在当时独冠天下,不过由于缺少战马,所以骑兵比汉景帝一方差一点。

综上所述,虽然就表面实力来看,建文帝的优势比汉景帝要强得多。

但实际上,他们差不了多少,要想看结果,还得看哪一方的军事指挥更给力。

三.将略之才

在选择将领方面,汉景帝的境地也更差一点。

经过吕后、汉文帝的休养生息,汉朝已经很多年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了。

汉景帝继位后,朝堂之上甚至没有任何率大军团作战经验的将领。

而建文帝的情况则要好得多。

虽然蓝玉、冯胜等老牌将领已经被杀,但大明还是不缺将领的,平安、盛庸、李景隆都是参与过战争的人。

最终汉景帝选择了周亚夫。

周亚夫虽然没有经历大规模战争,但他的父亲周勃当年战功赫赫。

且汉文帝在“细柳营”劳军时,周亚夫就已经表现出了不俗的治军才能。

后来汉文帝更是将周亚夫留在身边,细细考察,最终确定他的才能,提升他为中尉。

临终前,汉文帝还特意告诉汉景帝:亚夫可任将兵。

因此,周亚夫虽然没有率大军作战的经验,但绝对有超越常人的军事天分。

而建文帝的将领选择上,就有些不堪入目了。

建文帝最早选用的将领是资历很高的耿炳文。

此人功勋卓著且擅长防守作战,很有威名,但也缺少大规模作战经验。

本来耿炳文也算不错,可后来,建文帝孤注一掷信任李景隆。

李景隆是名将李文忠的二儿子,早期曾“进止雍容甚都”,得到了朱元璋的赞扬。

由于两人在史书上记载较少,所以笔者也无法给大家提供更多证据。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两人都被朱棣拿捏了。

对于耿炳文,朱棣认为他虽是名将,但军纪不严。

而李景隆,朱棣更是直接不把他放在眼里。

唯独平安(朱元璋养子)和盛庸,朱棣十分忌惮。

但建文帝并没有完全发挥将领的作用。

四.如何掌握战争主动权

掌握战争主动权,可以在战争一开始的时候化被动为主动,牵着对方的鼻子走。

而且更可以以己之长克彼之短,掌握战争的发展动向。

七国之乱爆发后,吴王刘濞就想要夺取函谷关,占领“荥阳仓之粟而守之,汇合诸侯,联军入关”。

这是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关键,也是当年楚汉争霸中项羽的策略。

可以项羽的威名,尚不能成功,更何况吴王这点人呢?

吴国将领也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认为这样做太冒险了,并提议另派一队兵马从淮南、长沙,杀到武关。

可吴国太子态度桀骜,并表示:自己一家人本就是造反,现在分兵,又怎么能相信其他人呢?

这招失败后,又有一些年轻将领提议进攻荥阳和傲仓,最终直取洛阳。

这又遭到了某些年老将领的取笑,认为他们年轻气盛。

最终,吴王刘濞气势汹汹的四十万大军在沮阳进退不得,最终丧失了主动权。

而对面的周亚夫对战争局势看得非常透,他认为:

吴王的兵将虽然难以争锋,却也很难攻下沮阳,不如把他们扔在沮阳,我们骑兵奇袭粮道,一战而定。

果然,粮道断绝后,吴王刘濞被轻松拿捏。

而朱棣方面,虽然兵少将寡,但他老人家却一直把战争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对于擅长防守的耿炳文,朱棣奇袭取胜后,就再也没管过他。

对于李景隆,朱棣更是直接不把他放在眼里,仅仅是派世子驻守北平,自己一溜烟就去收纳宁王的兵力了。

一边把衣着单薄的南军引到了北方,一边利用骑兵高速攻克步兵,一举两得。

由于明朝国力雄厚,所以朱棣后来也遭受了许多挫折,可即便如此,他都一直牢牢地掌握着战争主动权。

五.战争格局

战争既是军事上的斗争,更是格局上的斗争。

七国之乱爆发后,被动应战的汉景帝应付得十分狼狈。

可他并没有畏首畏尾,反而看出了获胜的关键。

汉景帝认为:吴王才是叛军核心,赵、胶西只不过是附从,而南越等更是“墙头草”。

因此,汉景帝的军事打击目标一直是以吴王为主。

由于吴王久战不胜,赵国和燕国彻底不干了,南越也没有按计划动手。

吴王刘濞因此陷入了众矢之的,多线进攻的计划也最终破了产。

在汉景帝和周亚夫的英明领导下,各联合起来的诸侯国根本没能有效联合,最终被逐个击破。

而朱棣起兵之时,辽东、大同都在建文帝的控制下,宁王大军也没有站在朱棣这边,选择中立。

对于宁王,建文帝也没有积极拉拢,反而不断逼迫,最终迫使宁王被朱棣控制,宁王手下朵颜三卫更是唯朱棣马首是瞻。

而大同、辽东因为没有和中央有效配合,最多只是骚扰一下朱棣,根本造不成威胁。

李景隆被调走后,正面战场的明军更是成了一盘散沙。

平安、盛庸虽然能力超群,甚至数次击败朱棣,但由于建文帝禁止杀叔和统属不一的原因,始终没有给朱棣带来毁灭性打击。

燕王南下后,中央军虽然兵多将广却是一盘散沙,最终被朱棣一波偷了家。

六.追逐名利

在古代那个讲究“天命”的年代,出师必须是要有名的。

汉景帝和建文帝也逃不开这个规则。

在战争开始前,汉景帝沽名钓誉,先是赦免吴、楚,后来更是诛杀晁错。

而当汉景帝明白战争不可避免后,他立刻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顶住压力,支持周亚夫。

胶西王兵败,汉景帝也拒不姑息,最终胶西王全家被迫自杀。

而建文帝在这方面就差得多了。

他从一开始就没有理会朱棣“清君侧”的诉求,掌握战争主动权,随后一个“勿使朕有杀叔之名”更是束缚了三军。

战争中,朱棣之所以能屡屡逃生,就是因为“诸将奉诏,莫敢加刃”。

朱棣因此也放心大胆地亲自为军队断后,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说这建文帝也是个奇葩,战争爆发前,他幽禁、逼杀诸位王爷,一点也没有心慈手软。

战争爆发后,脑回路却如此清奇,束手束脚,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结语

虽然这两场战争结局不同,但终究是皇亲贵族之间的利益再分配,没有正邪之说。

决定战争胜负的,就是双方统帅者的能力。

从根本上讲,这一定程序上是皇室内部的“优胜劣汰”。

七国之乱,汉景帝更胜一筹;靖难之役,朱棣绝地反击。

两场战争结束后,这两个朝代也迎来了更长时间的和平 并继续发展,缔造属于自己的盛世。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0 阅读:784
评论列表
  • 2024-02-05 19:36

    汉景帝有周亚夫平叛七国之乱

  • 2024-04-10 06:05

    听说朱允炆是飞龙骑脸输了。

  • Bee 4
    2024-03-20 16:15

    被允炆三大傻给忽悠瘸了,三大傻唯一知兵的齐泰的建言不采纳,反倒对黄子澄方孝孺两个腐儒言听计从。

  • 2024-01-05 12:21

    他以为他人多燕军兵少,打得赢,等到燕军过了长江悔之晚矣。

一点儿历史事

简介:山东作家协会成员,历史“中毒患者”,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