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语文高考,名句默写考了啥?为何很多考生都笑了?

解忧诗词 2024-06-07 17:10:35

语文高考中,名句默写一向是考生们又爱又恨的题。

为何这么说呢?

因为它是唯一一道考查课内知识的题目,有明确的篇目范围,分数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好拿的。

但是对于不爱背诵的考生而言,简直是噩梦。

而且最近几年,随着题型的变化,增加了理解性默写,也就意味着,不仅要会背诵,更要理解。

想要拿到完整的分数,显然也是有难度了。

就像2021年全国2卷理解性默写考的是“日边”,它在古代诗文中常用来比喻京师附近或帝王左右。

也就是不仅得写出含有“日边”二字的诗词,而且它的意思还得切合题干。

答案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的这首《行路难》大家并不陌生,特别是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很多人高考前甚至还用它来鼓劲儿呢。

可是偏偏就是这首诗中的“忽复乘舟梦日边”,难倒了大片考生。

还有2023年全国1卷的常规默写,考到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这篇文言文又长又难背,是无数考生的噩梦。

很多考生要么压根没背过,要么是只记住了一两句。

所以这道题当时也是考蒙了很多人,司马迁还因此上了热搜。

那么今年名句默写又考了啥?为何很多考生都笑了?

笔者了解到,今年新高考1卷的名句默写其实真的不算难。

先说常规默写吧。

一题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这首诗是陶渊明辞官返回田园时所写,表达了一种回归自然,躬耕田园的怡然自乐之情。

语言清新质朴,宛如大白话,很多考生对这首诗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不难得分。

还有一题是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中的“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

大意是他在文章中提的事,表面看来都是很细微的,实则意义很大;他所列举的事例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但是所蕴含的道理却是很深刻的。

很多人可能就疑惑了,又是长篇文言文,真的不难吗?

首先,这篇文言文需要背诵的只是节选的一部分。

其次,今年端午和高考很凑巧地连在了一起,所以“屈原”也成了今年高考的热点之一。

老师想必在考前都会叮嘱考生着重复习一下有关屈原的篇目,例如《离骚》,例如这道题中的《屈原列传》。

很多考生走出考场,纷纷表示押中了这道默写题。

“我简直太牛了,默写都给我看过一模一样的题”、“好爽啊,语文默写4分拿下了”……

再说理解性默写。

常规性默写,一般都会给出作者和标题,答案唯一,只要你会背,拿分的问题不大。

但是理解性默写就不一样了,属于开放性默写,答案课内课外都可以,只要契合题干。

新高考1卷这两年考的都不算难,去年是给诸葛亮的画像配诗。

像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都可以作为答案。

而今年考的是“唐人写时事,常常托之于汉代,借汉喻唐,以古喻今”。

众所周知,在唐朝以前的朝代中,汉朝无疑是最强盛的,经济,军事,文化等等都十分强大。

唐人常常借汉喻唐,除了为了避讳本朝之外,也代表了他们心底对繁荣昌盛的渴望。

这道题的答案有很多,例如高适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白居易的《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韩翃的《寒食》,“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总体来说,今年1卷的默写题算是很“良心”了。

“屈原”是热点,考前有准备的,都能答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也不算偏,最后的理解性默写,很多人也都能写出来。

算是名副其实的“送分题”,难怪很多考生都笑了。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1 阅读: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