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够500个小时再走!别小看爬行对宝宝的影响,效果挺明显

IF枕边育儿 2024-06-18 20:28:18

导读:世界卫生组织以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每次发布育儿指南时,都强调了宝宝经历爬行后,再学习行走的重要性。正如美国儿科协会发表的研究结论,越频繁爬行的宝宝,大脑发育得越好!

“妈,你怎么又让祺祺学走路啊?不是说好让他先适应爬行一段时间吗”,看到婆婆又偷偷扶着才6个多月的儿子祺祺学走路,小乐又无奈又生气。

因为婆婆做出这个举动的初衷,是看到楼下莫阿姨炫耀自家孙子没有经历爬行,从6个月开始学习走路,8个月就已经能独自走一段路,这可把老人家羡慕“坏了”。

原本小乐眼看着劝不动婆婆,还特意在某一次带儿子去体检时,也叫上了婆婆一起,让医生帮忙劝说。

然而,当婆婆第二天带祺祺到莫阿姨家串门时,听到对方劝她“我家牛牛没什么问题啊”、“医生都是吓人的”、“孩子学会爬再学走路,多浪费时间啊”等。她又心动了,于是经常趁儿子、儿媳上班不在家时偷偷教孙子学走路。

而小乐夫妇俩还在发愁如何劝说婆婆时,老人居然又不执着于教孙子走路了。正如老人家所说:“我可不敢不听医生的话了,牛牛竟然出现了O型腿,现在已经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矫正了!”

一问原因才知道,牛牛之所以变成O型腿,就是因为在该爬行的时候,直接学习走路,伤害了还未发育好的腿部,甚至还有轻微的双腿与各感官不协调的情况。

其实,根据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于2022年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占比达到85%左右,其中除了疾病外,超过60%的孩子极大概率是因婴儿时期爬行时间较短或不会爬行引起。

别小看充足爬行对宝宝的影响,效果令人吃惊

根据医学理论可知,在营养充足且没有疾病的情况下,到了8个月左右便能开始爬行,若是受营养、发育情况等影响,通常在10个月左右也能开始爬行了。

同时,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卫健委、美国儿科协会等都曾建议,家长们最好能让宝宝持续爬行500至800个小时,可按实际情况安排爬行具体时间。

而各大权威机构、专家们之所以建议宝宝能进行充足的爬行,主要是这项运动对他们的发育极为有利。

的确,爬行作为一项需要大、小脑相互协调,运动神经与各种感官、视觉相结合的运动,经常爬行可以促进脑部发育的同时,也能利于手脚、视觉、听觉等协作能力提升。

当然,爬行既然是一项运动,自然也能促进肌肉发育、体力增强,以及提高免疫力等。仅美国儿科协会的研究结论,经常爬行的孩子的消化能力比疏于爬行的孩子更好。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优点就是对于才6个多月,只会坐着的宝宝来说,爬行可以解决他们头部活动灵活度较弱导致视野受限的“只闻其声不能见形”的问题,不仅能让他们自由追逐感兴趣的事物、知识等,还能更好地增强好奇心,提升探索欲。

如何保证爬行利于宝宝成长?

爬行是孩子们的身体发育必经之路,是他们的生理规律。所以,家长们不仅不能忽视,还要通过正确、科学的养育方式,给予最充足、有利的爬行计划!

首先,掌握正确的爬行时间。

虽说不少家长都知道“三翻六坐八爬”的规律,但就像婴幼儿发展专家王荣辉所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与状态,安排学习、爬行,关键要懂得孩子的实际发育情况。

Tips:当宝宝已经经历了抬头、翻身及坐起来后,就到了爬行的时间段。而家长们通过细心观察与记录,便能根据自家孩子的发育情况与经历进行爬行的安排。

其次,爬行前的准备不能忽视。

当家长们在宝宝到了7至8月,逐渐确认他可以爬行的时间段内,应积极进行爬行前的准备工作,而首要的便是提高孩子的体能。

不管是多给孩子做一些被动操作,如频繁轻抬他的手与腿,鼓励他在躺着时,多动手和脚,进而增强手部与腿部的力量,为爬行打下良好的体能基础。

Tips:还要注重培养宝宝的眼、手、脚等部位的协调能力,如拍皮球、搭积木等。如此一来,宝宝后续爬行时,既有足够的体力进行较长时间的爬行,也能提升爬行的顺利度。

再次,激发爬行的兴趣。

在宝宝练习爬行时,可以放置一个他喜欢的玩具在他不远处,鼓励他为了拿到玩具,需要大胆爬行。

也可以是,家长在不远处鼓励宝宝爬向自己,增加他在过程中产生的兴奋感。

最后,爬行时间要充分。

在被许多专家视为非常权威的育儿书籍的《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里提到,宝宝在1岁以内的爬行总时长不宜少于500个小时,若是能达到800个小时便是最佳时常。

Tips:宝宝生病时,为了保证充足休息,可以减少爬行时间,但在健康状态,他的体力、精力合适的情况下,建议多安排一些时间进行。

枕边育儿寄语:

爬行是宝宝在坐与走之间,必然经历的过渡阶段,也是身体发育必不可少的环节。答应我,看完这篇文章,就开始多带宝宝爬行哦!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21

IF枕边育儿

简介:高级育婴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侧重产后护理、喂养、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