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角度浅析【风水文化的渊源与沿革】

三僚地师曾庆良 2024-05-22 15:44:58

风水学的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创新。风水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揭示了人与天地万物的奥秘联系,以及如何运用自然界的气场、形势、时辰等要素来提升人的福祉和运程。

一、原始时期(萌芽期)

早期的风水实践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狩猎时期,当时人们为了生存,会选择适合居住和埋葬的地点,这包括了山川地形、水源方向、风向气候等因素。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所谓陵阜就是指河流上的台阶地,从现在的眼界来分析,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容易取水,又能捕鱼,又不会有水患。这也就是风水学中的“逐水而居。”

地形最好在河床边上,土质要干燥,地基要坚实,水源要充足,水质要纯净,交通要方便,四周林木包围,环境清幽典雅,这些条件古时通过“相地”来达到要求,这就是最早风水概念的形成。

二、先秦时期(孕育期)

当时人们开始对天地自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探索,出现了河图、洛书、等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了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占卜术数。

周朝的时候,周武王姬发营建洛阳时,就是请周公用卜卦的方式来解释风水学的问题,由此“相地。”书中也有相宅、相墓的活动和记载,如盘庚迁都、周公定王城、孝经丧亲等。

《尚书·禹贡》是中国第一部区域性地理著作,它以天然的山川,河流,海岸为界,将疆域划分为九大自然区,也就是古代所说的九州,按照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记录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间的二十多座山川,亦为风水学奠定了“龙脉”的基础。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加之《周易》与占卜术的发展,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为主导,使人们常常把地理上的方位形状,同天上的星辰所对应,并对地球的磁场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研究,这些理论为后来风水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秦汉时期(萌发期)

当时易学卦理的流行和发展,使风水学得到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推进。《堪舆》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淮南王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意思是研究天文地理和气象变化的学问。

秦汉时期战乱频繁,国家和个人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得不反复迁徙城池、修建宫殿,这就为风水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试验场。比如秦国定都咸阳,就体现了对地理形势的考量;而汉朝初期刘邦定都长安,也有风水选址的痕迹,秦汉这个时期内大规模的宫殿营造,有“阳宅”阿房宫,“阴宅”秦始皇陵,为风水学提供了大量的实践。

在理论书籍方面,邹衍作为五行说的代表人物,在当时提出了万物皆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属性,这一理论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风水学的内容,使得人们在选择居住、建筑或墓葬之地时,不仅要考虑山水形貌,还要关注场地的五行属性及其相互作用,力求达到天地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董仲舒《阴阳五行学说》和孟喜、京房等人的易学理论,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风水实践,使得风水不再仅是一种直观的感觉或者经验积累,而是有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传播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风水学更加盛行和广泛传播,出现了大批杰出的风水学家和名著,如管辂、郭璞等。

郭璞所著的《葬书》是当时风水传奇名著,里面记载了大量的风水术和事迹。他的《葬经》中讲,把风水学从中国传统的相地学中抽取出来,对风水下了完整的定义,并且全面构架出风水理论,奠定了后世风水的基础,他提出的“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至今已经传承了1700多年,所以我们习惯把郭璞称为“风水鼻祖”。

到了南北朝时期,郦道元所注《水经注》,这是中国第一部记述范围内水系的的专著,在风水学和地理学中这本书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五、隋唐五代时期(兴盛期)

当时是中国古文化最发达的时代,风水学也达到了一个高峰。盛世之下,各路学术广泛兴起,同时更加促进了风水学的广泛发展,形成了非常完善的风水体系,当时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风水,届时出现了张说,浮屠泓,司马头陀,杨筠松,丘延翰,曾文湍等一大批名家。

风水大家杨筠松最为负有盛名,著有《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天玉经》等,他把宫廷的风水书籍带出,到江西一带传播,弟子盈门,对民间风水起到了一个普及推广的作用。

而唐朝鼎盛,东瀛派出遣唐使,也就是留学生,向我们唐朝学习,律令制度,科学技术,人文风俗,也就是那个时期,中国的文字,文化,包括风水学,通过遣唐使得以在日本发扬光大,传承至今天。

六、宋代时期(盛行期)

到了宋代,之前唐朝做的铺垫,风水学更加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师和珍贵典籍。当时朝廷设有司天监,将一些有名气的名师大家纳入其中。其中就有杨惟德、吴景鸾等风水名家,担负相风水,相地,定向,择日兴工等事宜。

风水源于易学,易学也在宋朝大规模发展,出现一大批如陈抟,邵康节,朱熹,蔡元定等著名的易学大家,其中对风水学也进行了阐述和认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风水学出现了两大分支,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形法派”和“理气派”两套风水学理论的架构体系。

七、明清时期(泛滥期)

到了明代,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百废待兴,风水学乃至其他术数开始遍地开花,不仅帝王将相重视风水学,风水学也走向民间,已经成为民俗的一部分。稍微有点经济能力的人家,无论居家,还是葬坟,都必须要请风水师看风水。大家知道明朝还有一位神人,就是刘伯温,刘伯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在风水,命里易学上有精深造诣。

正因为明朝风水遍地开花,导致人人都推崇风水,此时靠风水招摇撞骗的人也多了起来,风水本身为一门学问,但是到了这些江湖骗子嘴里,就是满口胡言,毫无根据,整天招摇撞骗。使得人们对风水的态度也有了微妙的改变。

清代设有钦天监,其中除负责观测天象记录历法以外,还负责修建陵墓,堪舆地理等事项。

清代民间普及讲究风水,对阳宅很是讲究。北方人修四合院,大门都开在院子正面的前左角,成为青龙门,风水学中称这样结构叫做“坎宅巽门”,而且四合院中特别讲究风水布局,住在这种四合院里,心理上有种满足感与幸福感。时至今日老北京这种四合院已经不多见了,而且价值连城。

十六世纪开始,西方来华的传教士,向中国传播西方的天文,地理,科学知识。而又把中国的人文,风水,命理带到了欧洲。英国的学者认为,中国的风水文化是一门自然科学,他们用现代的科学眼光看待风水学。

现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风水文化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然而,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风水文化仍然被人们所关注和研究。在现代社会中,风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结合现代科学和文化发展的特点,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风水学是一门逐步发展起来的学问,从原始时期的简单相地知识,到先秦时期的理论萌芽,再到秦汉时期的系统化发展,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广泛传播和隋唐五代时期的兴盛,最终形成了一门复杂的理论体系。

现在是风水整合更新时期,应取其精华,废其糟糠。所以现代的风水学研究的是与自然科学,美学,建筑工程学相结合,为人们更加的适宜环境而服务。

2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