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伊战争如何改变中东

晨凯看国际 2024-02-24 16:26:34

01

两伊战争可以说是二战之后人类最残酷、最血腥、也是最具破坏性的局部战争,这场八年苦战造成100多万人死伤,近万亿美元的财富灰飞烟灭,经济发展倒退了数十年。

从某种程度上讲,两伊战争也为后来的海湾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埋下了祸根,由于伊朗、伊拉克一夜回到了解放前,各种恐B势力开始轮番登场,美国才有机会频繁插手中东事务。

一场战争灭掉两个军事强国,中东从此开启了混乱局面。

要聊清楚两伊战争,还要从阿拉伯河说起。

阿拉伯河是伊拉克与伊朗的界河,自20世纪以来一直是两国石油出口的重要通道,按照1975年签署的《阿尔及尔协议》,伊朗、伊拉克以阿拉伯河主航道的中心线为界,两国各一半。

这份协议看似公平实则对伊拉克非常不利,因为阿拉伯河的下游是波斯湾的大油田,集中了两国主要的石油港口和生产基地,但却是伊拉克进入波斯湾的唯一水上通道。

换句话说,伊拉克的石油命脉有一半被伊朗拿捏在了手里。

两伊的另一个领土矛盾集中在胡泽斯坦省。

历史上这个地方曾是奥斯曼帝国伊拉克行省的一部分,并且以阿拉伯人为主,波斯人占少数。

伊拉克是阿拉伯国家,伊朗是波斯人,根据萨达姆的理论,胡泽斯坦应该更亲近伊拉克。

更关键的一点,胡泽斯坦地区不仅拥有可观的石油资源,而且控制者阿拉伯河下游的整个流域,一旦占领该省,伊拉克就能在战略上影响波斯湾,进而争夺地区的领导权。

伊拉克与伊朗属于现实利益纠缠、历史恩怨又十分复杂的两个国家。

只不过自二战结束后,伊朗抱上了美国大腿,军事实力碾压一众阿拉伯国家,萨达姆心里不爽,也只能吃口屎冷静一下,因为此时的伊拉克完全不具备挑战伊朗的实力。

但是到了1979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中东的局面变得复杂起来。

一是伊朗的伊斯兰革命成功,精神领袖霍梅尼坐着喷气机把国家带回到了中世纪,在他的神学领导下,伊朗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不要,七个反对”的外交理论,即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同时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共产主义、犹太复国主义、霸权主义以及世俗主义。

一句话概括,就是除了他自己,什么都反对!

霍梅尼的宣言听起来霸气,但实际效果却是负的,因为当时还处在两大阵营相互斗法的时代,你可以不站队,但不能全反对,毕竟大佬的地位在那摆着,它也许不会帮你,但一定能毁你。

在此基础上,霍梅尼又开始极限输出自己的革命理念,并号召阿拉伯国家的什叶派推翻逊尼派政权。

伊拉克是阿拉伯国家,但什叶派占多数,统治阶层的逊尼派占少数,这让萨达姆的领导班子十分恐慌。

再加上德黑兰人质事件,大国们纷纷站出来谴责伊朗,霍梅尼用实际行动站在了全世界的对立面。

另一件事,就是萨达姆在隐忍多年后,终于不装了,摊牌了。

1979年6月,萨达姆取代贝克尔成为伊拉克总统兼革命委员会主席,一个月后,萨达姆就对国内的管理层进行了百人大清洗,伊拉克也迎来了沙漠暴君——萨达姆的时代。

此时的伊拉克已经成为中东第二大产油国和石油输出国,石油收入达到了234亿美元,总兵力超过20万,并且购买了大量苏联和西欧的先进武器,还在法国的帮助下建立了核反应堆实验室。

再看伊朗这边,霍梅尼也对国内进行了轮番大清洗,重点却放在了军队系统,大量指挥官和飞行员不是送进监狱就是被秘密处死,军队人数从70万人暴降至12万左右。

由于受到美国制裁,伊朗空军的零部件供应完全中断,真正能能够作战的飞机不到实际数量的1/3,技术人员不是跑路就是在踩缝纫机,先进武器沦为摆设,空军的弹药储备也少得可怜。

此消彼长,伊拉克意外获得了对伊朗的军事优势,萨达姆的野心也开始迅速膨胀,他不仅要拿回阿拉伯河、胡泽斯坦的控制权,还要取代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新一代的话事人。

02

大家别看萨达姆整天穿着一身军装特别唬人,实际上这哥们杀手起家,靠着裙带关系一步步爬到权力核心,军队一天也没待过,但对自己的军事水平却有着谜之自信。

在对伊朗的军事行动中,萨达姆深度参考了以色列偷袭埃及的军事手册,首先发动空袭闪电战,瞬间摧毁伊朗的空军力量,然后再派出地面部队拿下整个胡泽斯坦地区。

事实证明,伊拉克只做到了突然,一波偷袭下来只炸掉一架波音707客机和一架F4战斗机,机场跑道炸掉了不少,但却忽略了指挥塔、雷达、油库这样的重要管控、补给设施,返航时还被伊朗击落了大约30架战斗机。

伊朗这边也没好到哪去。

由于自我阉割的比较彻底,伊朗空军东拼西凑最后就只有10%的战机可以起飞,即便这样,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战争刚爆发的第二天,伊朗空军就倾巢出动把巴格达炸了个鸡飞狗跳。

随后双方空军你来我往,但真正的空战几乎没有,两边都把对方的主要城市和油田当成打击目标,后来萨达姆觉得不过瘾,又把重心放在了对方的油轮上。两国空军只做到了威慑和财富毁灭,对整个战局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而双方的地面战却是另一股画风,场面血腥,极易引起观众的不良反应。

虽然伊朗的人口超过4000万,领土面积和经济实力也远超伊拉克,但它的地面部队与空军完全不成比例,伊朗只有500多辆老式坦克,绝大部分还没做好战争准备,放在西线的火炮不过300门。

更麻烦的是,由于霍梅尼刚刚结束大清洗,军队的实际战斗力连纸面的一半都不到,根本没办法抵挡萨达姆花费百亿美元打造的共和国卫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丢失掉了大量边境城市。

为了应对伊拉克的入侵,伊朗进行了快速动员,成千上万的虔诚信众被征召入伍,其中还有不少老人和孩子,他们没有什么军事训练,但作战极为勇猛,每个人挂上一把塑料钥匙,就顶着伊拉克的装甲部队发起人肉冲锋。

巅峰时期伊朗动员了60多万人,他们以人肉波浪的形式轮番冲击敌人阵地,为伊朗的正规军撕开缺口,通常都是遍地尸体开路,画面惨烈不忍直视,完全超出了正常人类的心理承受能力。

伊朗就是依靠这种打法反推伊拉克十几公里,萨达姆几次清洗军队也没能止住战场颓势,到了1982年第一阶段结束,伊朗反而占据了绝对优势。

其实萨达姆在1983年就怂了,只不过伊朗要价太高想要拿下巴士拉留个纪念品,伊拉克死活都不能接受,于是战争陷入僵局。

在随后的5年鏖战中,伊朗这边患上了人海战术的路径依赖,他们觉得没必要使用飞机、大炮这样的高端玩意儿,只要有四倍于敌人的轻步兵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而伊拉克这边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飞机坦克都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萨达姆开始热衷于化学武器和无差别导弹袭击。

一开始萨达姆还有所顾忌只是小规模使用化学武器,美苏两个大国担心伊朗做大所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

后来萨达姆彻底放开手脚,不仅对伊朗人用,还对自己国内的库尔德人用,光是化学武器这一项,就造成数万伊朗和库尔德人伤亡。

另外萨达姆还用极为土豪的方式,改装飞毛腿导弹轰炸伊朗城市,军事效果为零,但烧钱速度却十分惊人,光是1988年双方就互扔了300多枚导弹,造成上万平民死亡,上千亿财富灰飞烟灭,核心城市全被打成了废墟。

1988年6月14日,伊拉克出动3个师的兵力,向驻守在苏莱曼利亚省的伊朗军队发起了反攻,夺回全部失地并占领了部分伊朗领土,这是两伊战争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一个月后,霍梅尼宣布无条件接受联合国的停战协议,至此鏖战了8年,伤亡超百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00亿美元的两伊战争终于画上了句号。

03

两伊战争自1980年9月22日开始,一直打到1988年的8月20日,历时8年,先后经历了伊拉克进攻、伊朗反攻、战争僵持以及伊拉克反攻的四个阶段。

双方拿着现代的武器打了一场最不现代的战争,一边是疯狂的人海战术,另一边是轰城炸船玩的不亦乐乎。

战争打了这么久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双方态度强硬,对停战的要价太高。

二是过于高估自己又低估了对手,伊朗觉得自己地广人多宗教狂人,坚持要打持久战,但两边的军队都严重缺乏现代战争经验,结果就变成了人口和经济的消耗战;

三是大国态度吊诡,对待两伊那是即拉拢又打压,美苏的政策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战争难分胜负,久拖不决。

他们都不希望任何一方获胜,因为一旦伊朗获胜,那必然导致整个海湾地区迅速大毛拉化;而如果伊拉克获胜,萨达姆将制霸海湾地区,美苏很难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两伊战争中,美苏表面中立但私下里却两头下注,一会儿支持伊朗,一会儿又开始支持伊拉克。

1983年,当伊朗发动人海战术并对萨达姆政权造成严重威胁时,里根派遣拉姆斯菲尔德作为特使前往巴格达,不仅恢复了两国外交,还送给伊拉克一座化学工厂。

这个拉姆斯菲尔德后来当上了美国国防部长,在他离开中东后,美国就开始为伊拉克提供大量军事情报和援助,还默许伊拉克从美国购买可以制造生物武器的培养菌。

比较搞笑的是,2003年美国为了搞掉萨达姆,又把两伊战争期间使用化学武器这件事给翻了出来,但是真要追根溯源的话,也是美国人提供了全套服务。

1986年,眼看伊朗快要撑不住,美国又开始偷摸向伊朗提供军事武器,以色列也参与其中,很快这件事还被媒体爆了出来,搞得里根政府下不来台,多位高管被迫辞职,里根也不得不出来公开道歉。

相比之下苏联就简单多了,在两伊长达8年的战争中,苏联同时向伊朗和伊拉克提供军火,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坦克、战斗机以及各种型号的导弹系统,交易金额没有数据,但粗略估算也达到了上百亿美元。

另外两个获利大国分别是法国和中国。

战争期间,伊朗、伊拉克每年的军费都在120亿美元以上,但由于双方军队人员的素质不堪入目,军事目标打不准就把经济目标当成了重点打击对象,一通操作下来,两国经济雪崩,很快就玩不起美、苏这样的先进武器了,最后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通过第三方购买性价比更高的他国军火。

法国向伊拉克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幻影战斗机和飞鱼反舰导弹,中国则出售了歼7、69II式坦克、轰-6D以及火箭炮、加农炮等武器装备,如果再把沙特算进来,保守估计中国军工在两伊战争期间的出口创汇大概在100到110亿美元左右。

这可是在80年代,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8.4亿美元,正是改革开放急需资金、军工企业举步维艰的困难时期,从一定程度上讲,两伊战争不仅盘活了中国的军工,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添了转加了瓦。

反观两个参战国,既没有解决领土矛盾,也没能实现战争目的,还把两边的核心城市和油田设施打成了一堆废墟。

战前,伊朗的外汇储备是128亿美元,到了1982年初就暴降到了20亿美元左右,已经没办法汇兑两个月的进出口金额。

伊朗在战争中损失了大约3000亿美元,石油产量大幅下降,1989年也就是两伊战争结束的一年后,伊朗的GDP只有1000亿美元,人均GDP下降至1500美元,通货膨胀达到了17%,失业率超过了16.5%。

伊拉克则更惨,战前它的石油收入达到了234亿美元,战中石油产量下降了一半以上,为了平衡国家财政预算,伊拉克只能向阿拉伯国家大量借款,等到战争结束,萨达姆拿笔一算居然一共欠了900亿美元的债务。

为了赖掉科威特的160亿,萨达姆在1990年暴打债主,结果又引发了海湾战争以及后来的伊拉克战争,从此伊拉克便陷入到战争与债务的泥潭,直到现在都没能完全爬出来。

两伊战争也可以看作是伊朗与主要阿拉伯国家的首次正面冲突,大家根据教派站队分成了三个阵营:支持伊拉克海湾六国,支持伊朗的叙利亚、利比亚、南也门,以及保持中立的埃及、黎巴嫩和土耳其。

随后的几十年里,三个阵营互有交叉,但大体维持住了基本格局,中东也由此进入到一个教派对立、外部势力搅局、极端组织崛起的大混乱时代。

此文完。

1 阅读:6

晨凯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