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要做“带头大哥”?

中国新闻周刊 2024-06-08 20:56:59

徐州,想做名副其实的“中心城市”。

近日,江苏省徐州市市长王剑锋公开表示:“徐州将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首位度,以‘头马’担当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早日建成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近年来,淮海经济区的发展开始提速。比如今年3月,“制定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成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促进区域协同、融合发展的任务之一。

由于地域和文化原因,徐州的淮海区域中心城市定位由来已久,到了2017年,徐州发布的《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将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这一定位写入规划。这一规划获国务院批复。

距离成为名副其实的淮海中心城市,徐州还有多远?

徐州城市风光 图/视觉中国

淮海经济区现状

提到徐州的区域中心城市定位,就不得不提淮海经济区这一概念。

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的古淮水、今淮河,滋养着全国九分之一的人口、十分之一的耕地,贡献着全国六分之一的粮食产量和四分之一的商品粮。但自1194年黄河夺淮入海,淮河沿岸一度水旱灾害连绵。除了水旱灾害,近代以来,其沿岸的淮海区域,由于地处多省“边缘地带”,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学术界一直存在淮海经济区这一概念,2018年11月,国务院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淮海经济区包括江苏的徐州、连云港、宿迁,安徽的宿州、淮北,河南的商丘,山东的枣庄、济宁、临沂、菏泽等10个城市。

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看来,淮海经济区内各大城市普遍远离省会,属于典型的省际交汇的“边缘地带”、省际毗邻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不过,这样的区域并非没有机会。

“放眼全球,在欧盟区域一体化政策的加持下,边缘区享有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共享多方优惠政策’的优势。比如德国、法国、瑞士交界的三角地带一跃成为欧洲创新中心、活力增长极。”曾刚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他看来,淮海经济区跨越四个省,行政分割带来的弊端明显,需要做出改变。

而从更大视野观察,淮海经济区的协同发展,对于其所在省份乃至北方经济整体的提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看来,建立一个涵盖安徽、河南、山东和江苏部分区域的“淮海一体化合作区”,形成北有京津冀一体化示范区、“淮海一体化合作区”,南有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的新空间战略发展格局,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淮海经济区的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的关系日渐紧密。

今年3月,全国两会受权发布的《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在促进区域协同、融合发展的政策中,制定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与支持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建设和编制长三角地区未来产业协同发展规划一起,成为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三大政策举措之一。

在曾刚看来,长三角在加快区域内部一体化的同时,也势必产生“溢出效应”,对淮海经济区中的鲁南、豫北等地区产生辐射带动作用。

“江西上饶、福建三明近期纷纷制定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政策措施,反映了长三角区域与邻近城市的互利合作即将步入新阶段。淮海经济区内部一体化不仅能够享受区内紧密合作带来的好处,而且还能从长三角核心区外溢辐射过程中分享红利。反过来,淮海经济区一体化有助于长三角扩大辐射范围,取得更多收益。从这个角度看,淮海经济区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是一种孪生互动关系。”曾刚说。

不过,基于目前淮海经济区的现状,想要实现区域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需要不少努力。

在曾刚看来,要将“落寂”边缘区转变成“活跃”增长极,需要改变传统发展思路,告别“以邻为壑”旧时代,开启“以邻为伴”新时代。他说,“应该大幅改善省际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一小时都市圈;还应赋予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办公室更多‘实权’,启动经济区内多个城市的立法合作,逐步统一各类标准,为落实淮海经济区规划具体内容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徐州能做什么?

在整个淮海经济区的城市群中,徐州不仅在地理上处于相对核心的位置,经济体量也最大。去年徐州GDP总量达到8900亿元,距离成为“万亿GDP”城市更近一步。

而对于成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并不缺乏支持。早在2017年8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意见》,就提出要给予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大力支持。

2018年以来,淮海经济区的10座城市,相继召开了六届协同发展座谈会,签署合作协议18项。

最近几年,淮海经济区内的交通也得到很大改善,比如徐宿淮盐铁路、徐连高铁通车运行,徐州至淮北、徐州至宿州2条跨省快速路建成通车,开通淮海经济区毗邻城市公交11条、日开行班线246班。而京沪高铁二线、徐明高速、台睢高速等工程也在顺利推进,“1小时通勤圈”开始形成。

那么,建成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还需要在哪方面着力?

在中国社科院区域经济学研究员牛凤瑞看来,长三角地区之所以一体化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除了城市彼此间交通的便捷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在他看来,任何区域一体化,产业协同一定是其中的关键。

我国在工业化的初期,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新兴资源城市(地区) 快速发展。但是对煤炭资源的过度开发使这类城市(地区)目前面临资源枯竭、生态退化等困境,亟需转型。

同为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的徐州(贾汪区)、淮北、枣庄,均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

最近几年,徐州的转型取得一定成绩,去年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第22位,其工程机械产业更是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此外,徐州采煤沉陷区累计治理修复比例达72.9%,林木覆盖率连续五年居江苏第二。

徐州能否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方面给予“兄弟城市”帮助,备受关注。

除此之外,新兴产业产业链的协同,对于区域共同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比如,在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协同方面,长三角地区独具特色。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四大产业,是长三角区域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为推动四大产业补链、强链、固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早在2021年,第三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这三省一市共同成立了上述四个重点领域的长三角产业链联盟。以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为例,目前,该联盟已覆盖长三角范围内专用车、氢能、电机、智能网联等会员单位500余家。

此外,该联盟还组织标准研究,推动长三角范围内标准共建互认。目前,联盟已研究甲醇加注站、动力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等领域团体标准的编制,已发布标准6个,立项标准12个。

最近几年,徐州在不断投入新兴产业,正加速壮大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3个优势创新产业集群;培育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4个新兴创新产业集群。目前已组建10个集群专班,成立产业联盟。

在曾刚看来,在淮海经济区应鼓励、发挥跨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消除阻碍要素流动的行政障碍,着力推动跨界产业链、创新链合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平台。

“要发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用,徐州可以加强与上海、南京、合肥、济南、北京、深圳等重要城市的合作,带领淮海经济区‘众兄弟’城市‘走出去’,通过设立创新飞地、创业飞地等形式,密切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将外部优质资源引入经济区;还应牵头建立淮海经济区创新共同体,牵头联合设立专项产业创新基金,重视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际合作,争取在新一轮国家新质生产力布局方面赢得先机。”曾刚分析。

作者:赵越

3 阅读:701
评论列表
  • 夏玮 11
    2024-06-08 21:13

    小马拉大车,想当然尔。无论经济总量还是人均值,都太低。江苏的连云港和宿迁不可能向徐州看的。除非徐州的经济总量现在已经有无锡,哪怕是南通的水平,才有可能

  • Zero 8
    2024-06-09 20:38

    徐州在周圈工资都算是垫底的了,西区北区更是跟放弃了一样

中国新闻周刊

简介:每天真诚推送犀利观点+深度报道+暖心好文+有趣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