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话直说”的父母,更容易养出自信、自律的孩子?(推荐)

嗨猪的家庭 2024-05-30 19:44:15

看到一个网友的吐槽:

“越长大,越讨厌和父母沟通,一说话就想发火,特别厌倦,因为我永远猜不到他们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小学时,父母吵完架,爸爸摔门而去,妈妈一个人躲在卧室哭泣。

我想陪陪她,却被她吼了一声。

我觉得有点害怕,又不知道该干什么,就跑去自己的房间玩。

结果,妈妈冲出来扇了我一巴掌,说她为了我才没有和爸爸一样离开,可我却是个白眼狼,一点都不心疼她。

中考完,我提前和同学约好出去玩。

可那天妈妈一大早买了很多菜,准备晚上做一顿大餐犒劳我。

我急忙和她解释,是早就和同学约好了的,但我保证会早点回来吃她做的菜。

看妈妈笑着说可以,我就放心地出门了。

没想到晚上一回家,就感受到了低气压,桌子上所有的菜被拨拉得稀碎,妈妈指着鼻子骂我只知道陪同学,却不知道体谅她的辛苦。

高考完,填志愿时,我学乖了,先征求妈妈的意见,她又说尊重我的意见。

可在得知我选了一个离家很远的学校后,她又开始歇斯底里指责我是故意要逃避她,无论我怎么解释自己只是喜欢那个学校的专业都没用……

我想不通,为什么妈妈总是不能有话直说?而要故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让我去猜。”

有位网友的回答一阵见血:

“这种不愿意向孩子坦诚自己真实需求的父母,其实只是不愿意向孩子示弱。”

确实如此。

很多父母无法清楚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要,只是因为无法做到坦然接受来自孩子的帮助。

可是,这种长期的需求无法满足,会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爆发成对孩子的隐性攻击。

进而让孩子和自己的沟通逐渐出现错位,造成亲子关系的失衡。

要警惕父母之爱的另一面

看过一个让人十分窒息的视频。

高铁上,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拿着妈妈给的钱去买盒饭。

男孩开心地带回三份不同口味的盒饭,想要和父母互相分享。

没想到,妈妈看到他买回的三份盒饭,瞬间爆炸:“为什么要买这么多?”

爸爸也赶忙甩锅:“我不饿,我也没想吃,你看这孩子,你买那么多干嘛?”

妈妈继续朝男孩吼道:“我也不饿!你非要把我的钱花光才舒服是吗?”

爸爸适时地又接了一句:“给你多少钱,就花多少钱,真是的,走,我带你去退掉两份。”

之前还为自己买了三种口味盒饭的聪明想法开心的男孩,木然地跟着爸爸退掉了两份盒饭。

回来后,男孩一边听着妈妈说:“爸妈挣钱多不容易,高铁饭那么贵,我们哪舍得吃,你自己都吃完。”一边哭泣着扒着盒饭往嘴里堆。

明明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家里经济有限,只买一份盒饭就好,父母即使不想吃,也可以开心地品尝一些;

明明可以在把选择权交给了孩子后,既来之则安之地吃完三份盒饭;

明明可以在孩子做了不符合父母期待的选择后,平心静气地把这当作一次教育的机会,和孩子聊一聊如何根据经济实力选择食物的建议……

明明有那么多更好的选择,却选了最伤害孩子的一种。

用指责,让孩子对自己质疑;用委屈,让孩子对父母愧疚。

精神分析专家朴又兰曾说:“有些父母看似把主导权交给孩子,但其实是想要间接地支配和掌控孩子。”

依赖需求的另一面,是支配需求。

这类父母无法对别人表达出自己真实的需求和想法,所以会以依赖的方式,把自己的期待附注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做出符合他们真实诉求的言行。

他们会用牺牲、忍耐、奉献作为代价,期待换取来自孩子的懂事和听话。

一旦期待无法满足,就会转化成愤怒和怨恨。

当然,这些消极攻击的承受者,永远都只有孩子。

看过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如果把母爱比喻成大地,那么大地肥沃时,会滋养在它之上的人类;大地贫瘠时,也可能出现龟裂,吞噬万物。

荣格在提到母爱的另一面时,也曾提出过一个词“暗中的掌控与吞噬”。

父母之爱,有温柔的一面,也有具有威胁性的一面。

当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压迫,就容易变得恐惧,进而衍生出攻击性,这个攻击性有可能向外,也有可能向内。

在不真诚的养育中

孩子很难真实地成长

知乎上有位网友说,自己也曾是这种有话不直说、无比拧巴的父母。

孩子比赛获得了好名次,本来想鼓励他,一开口就成了:“别太骄傲,这次考好了,下次不一定能得奖。”

孩子没考好,明明想安慰他,话到嘴边又变成了:“谁让你平时不努力,活该!”

孩子遇到一点社交中的困难,向父母求助,他们的眼神里全是担忧,可说出来的话还是:“之前给你说过很多次了,谁让你不听的,现在来找我,有什么用?”

这样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形成了过度关注别人情绪的性格。

长大后,参加工作,别人随口一句话,孩子都要来回想几天,总觉得别人是否有话外之音。

而且在和别人的社交中,也活得小心翼翼,十分纠结,每天都在内耗中消耗自己。

还有一位网友,也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她从小都是个乖乖女,但却经常接受来自父母的“有话不直说”式道德绑架。

每次亲戚聚会,她妈妈都会先引导亲戚们夸她,然后再当着所有人的面给她泼一盆冷水。

虽然母亲后来解释,自己只是为了让女儿能做得更好,但她坚信母亲就是伪善。

她长大后恋爱,唯独对坏男孩情有独钟。

她说,自己喜欢与那种坦坦荡荡的天生坏人相处。

甚至,别人越贬低她,她越兴奋。她享受于那种看穿别人PUA她,还不知道的感觉。

她说她知道母亲想让自己更好,但她就是想和母亲作对,而且一定要让她“得偿所愿”,看到自己现在这种并不好的样子。

孩子能敏锐地捕捉到父母语气中的不耐烦和怒气,然后把这种带有攻击性的情绪,内化为“我就是很差劲”、“我确实不够好”、“我又做错了”的想法,之后形成高敏感、高焦虑性格。

父母的有话不直说,用消极攻击代替真实想法,只会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建起越来越厚的高墙。然后孩子会在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或具备反抗能力的时候,彻底爆发。

最好的养育方式,是“有话直说”

很喜欢心理专家武志红说过的一句话:“父母不去给孩子施加太多的压力,不用太多的教育去扭曲孩子的感知,让孩子做一个天然的人,用自己的心去感知,去判断。”

其实,很多父母有话不直说的背后,除了源于自身认知和原生家庭的问题,更多的是因为,没有为孩子绝对兜底的能力,所以才产生了对孩子当下表象问题的焦虑。

父母的心是好的,但用错了方法,反而最终走向了与教育初心相反的方向。

那么,我们就需要时时提醒自己一件事: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生命,让他们在真实的成长中,感受真实。

我们应该理解他们的局限,敬畏他们的不同。

不要让我们的控制欲以一种伤害孩子的方式呈现。

把孩子交还给他们自己的命运,让孩子可以拥有他们自己的力量。

相信,这些真实生长出来的力量,可以成为孩子未来面对所有未知的勇气和底气。

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这里有两个建议可以参考:

1、觉察自己的真实情绪,并真实地表达

你是否也发现了,每当我们用带有消极攻击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时,其实背后都隐藏了一个真实需求。

比如明明孩子只是在向我们寻求帮助,我们却指责他们:“说过好几遍了,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还是不会?”

其实有可能只是我们当时的情绪不佳,把怒火转嫁到了孩子身上而已。

如果能觉察到这些,那么再次面对这种情况时,我们就可以真实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这会情绪不好,需要一点自己的空间,希望你可以帮助我。”

只有觉察到情绪,才能不带着情绪去和孩子沟通。

把反问式的责骂、挑刺,变成对自己需求的简单陈述。

让孩子简单明了地知道该怎么办,而不是在对父母话语和情绪地反复猜测中忐忑不安。

否则,孩子在一次次“做什么都无法让父母满意”后,会习得性无助地开始抗拒和父母的沟通。

2、坦诚自己的无助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大多数时候,父母容易站在高位自恋中去教育孩子,比如不允许孩子挑战自己的权威,不愿意在孩子面前示弱等等。

就像我自己,有时候情绪低落,明明很需要女儿的陪伴,但嘴上永远只有一句“你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了”,可心底却又期待女儿能主动过来抱抱我。

所以,偶尔向孩子坦诚自己的无助,没什么大不了,这就和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坦诚自己真实的需求一样,是让孩子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父母。

孩子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真实,才能和父母的心走得更近。

说白了,亲子间的坦诚,是一种变相的尊重,尊重孩子是一个完整的、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个体。

这种互相尊重的亲子关系,也能让孩子在被父母需要中,发展出更健康、健全的品质。

而且,一个能接纳自己所有方面的父母,也必然能养育出接纳自己所有存在的孩子。

这些,都能让一个孩子,在长大成人后,面对各种压力和变化时,依旧能自信、自律地前行。

因为,在这种养育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内核是稳定的,他们无需过度揣测别人的想法,只需按照自己真实感受到的,去做出判断即可。

这样的孩子,势必不会太内耗,也更不会太焦虑。

战地记者周轶君说过一句很值得思考的话:“父母能留给孩子的,不是你的那些教育理念,而是那些生活的细节。”

是的,我们和孩子的日常沟通,就是贯穿孩子成长的细节。

这些细节,决定了孩子会建立起什么样的自尊?什么样的内核?什么样的人格?

所以,父母对自我的每一次修炼,往往最终会决定孩子的未来。

0 阅读:80

嗨猪的家庭

简介:本号主要以分享亲子教育、育儿、家庭关系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