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卫星物联网服务,这家浦东企业闯出一条发展之路

浦东发布 2024-06-22 23:10:12

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手机,但在沙漠、深山等4G、5G网络不能覆盖的地方,或者突发地震、洪水等灾难导致通信中断的时候,普通的手机可能收不到一点信号。

事实上,我们目前用的传统的通信基础设施只覆盖了陆地表面的20%、地球总面积的6%,很难覆盖海洋、沙漠、森林和地势险恶山区等区域。

好在,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号正在向那些传统通信设备很难甚至无法覆盖的地方渗透。卫星物联网兴起为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互联提供了更广阔的可能性。无论是更高的天空还是更深的海底,均可通过卫星物联网提供更低的传输延迟、更高的数据速率与更稳定的通信链路,实现真正的天地互联。

成立于2021年9月的上海鹏鹄物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鹄物宇”)正是随着这个全新产业诞生的一家卫星物联网初创企业,仅用不到三年时间,成为全球首家实现“天地一体”技术闭环,并可提供商业化运营的低成本卫星物联网服务商。

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自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随着相关技术体系和应用框架逐渐成熟,物联网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而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物联网摆脱了地面基站的束缚,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更促成了一个全新的产业——卫星物联网。

根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卫星产业状况报告》显示,2014年至2022年内,全球卫星互联网产业市场规模由2460亿美元增长到2810亿美元。2022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达到约3840亿美元,其中卫星互联网产业占了73%。Starlink在今年2月份的GSMA会议上指出未来会有超过20亿个的卫星物联网终端设备市场,并计划在完成手机直连星座后建设支持卫星物联网的系统。

然而卫星物联网所属的航空航天领域科技含量高、准入门槛高、投资回报周期长,民营企业的创立如果只是凭借一时之勇,很容易陷入生存困境。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是航空航天领域民企生存发展的关键。

现有的卫星物联网,多基于低轨卫星星座和使用私有协议而建,如“铱星系统”、ORBCOMM 和“全球星”等,由于需要自建星座、自研芯片,无法复用地面通信产业链资源,导致设备贵、资费贵;再加上功耗大、待机时间短,使得该产业陷入“成本高、推广难、终端少”的恶性循环,整个产业链呈现碎片化,无法快速发展。

而基于5G NTN(非地面网络)标准研发卫星物联网通信系统,一方面可以利用地面5G的先进技术对卫星通信进行赋能,大幅度提高卫星通信的效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地面成熟的5G产业链资源实现星地产业链融合,大幅度降低终端芯片成本、体积和功耗,再将业务和卫星波束管理进行结合就可以就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包括网络建设、终端硬件和系统运营等成本,加速推动产业的发展。

这让鹏鹄物宇看到了入局这一产业的机会——研发基于5G的卫星物联网系统来切入卫星物联网市场。

“我们提供卫星物联网网络和终端产品,终端产品有工业卫星物联网终端(卫星DTU)、个人应急救援终端、海洋浮标等,它们能将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应急消息、位置信息数据,通过卫星实时发送到我们自研的云平台,帮助客户实现资产监控、应急救援、环境监测等。”鹏鹄物宇CEO徐佳康介绍。

以资产监控为例,重型机械以及工程车辆造价昂贵,且经常要到没有地面网覆盖的区域开荒作业,不管是设备生产方、融资租赁方还是行业使用方,都有着强烈的监控需求——生产方诉求设备可视、租赁方聚焦设备维护、行业使用方重在运营优化。

“我们的卫星DTU配有五类工业化标准接口,客户不用对现有工程设备的智能系统做大量调整,只要简单联调后就能实现原有设备直接上星,做到全球实时监控。”徐佳康说。

徐佳康打开投影,指着屏幕上一个状似“网络猫”的盒子说:“去沙漠,带上我们的卫星信使,通过蓝牙将它和手机连接,手机就可以跟卫星直连发送消息了。若手机没电了,它也可以独立工作,做到一键求救。”

研发卫星通信协议

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研发这种天地一体的卫星窄带通信系统,最难的是如何开发出一套适用的标准协议。移动通信最核心的部分是通信协议,卫星通信最核心的也是通信协议。“通信协议决定了载荷,载荷决定卫星平台,继而决定整个体系怎么设计。”徐佳康介绍,他很早就开始研究如何将地面网协议“搬上天”。2021年9月鹏鹄物宇甫一成立,徐佳康便带着团队开始基于地面通信协议,开发卫星窄带通信的标准协议。

相比技术难度低、研发投入少的私有协议,基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标准协议研发卫星通信协议要难得多,徐佳康算得上是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完整的5G协议大概有百万行代码,传统的卫星公司都觉得太复杂。”之所以敢啃最难啃的“骨头”,徐佳康有自己的底气。徐佳康第一份工作在中兴通讯,欧美读博归来后进入头部商业航天公司通信系统部担任总监,后来又加入中国星网筹备组参与研发工作,从5G地面网转入卫星通信,继而进入“国家队”,徐佳康在地面通信和卫星通信方面都有着深厚的技术积淀。“我们也没有完全从头开始做,而是结合现有的产业链,在原来5G协议的基础上进行迭代升级,降低了工作量。”徐佳康谦虚地解释。

当被问及为何要在星网刚成立时就离开去创业,短暂沉思后,徐佳康斟酌着说:“我在商业卫星公司时就已感受到做商业航天必须快,但是星网这样的国家队有自己的使命和顾虑,民营企业更适合去做一些商业化和国际化的事情,我就想在这个领域里撕开一道口子。再不做就晚了!国外已经开始做了。”他补充道,“国外”其实是指Skylo,这家美国企业也在利用IoT-NTN(面向卫星的窄带物联网)提供卫星物联网连接服务,并早在2020年初便已得到1.16亿美元投资,投资者包括软银和DCM等。

独木难成林。在标准协议已具雏形之际,徐佳康找到紫光展锐寻求合作,“标准出来后,需要终端芯片厂商配合我们一起去实现这个标准。”徐佳康表示,“我们的核心是提供卫星物联网,是做网络,需要让多个用户在一个时空体系内实现同步和资源调度,而展锐是做终端芯片,需配合基站达成一套沟通机制,所以双方要确定具体的参数配置等等。”

作为一家初创公司,要和龙头企业达成合作并非易事,但在徐佳康看来,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双方都看好地面协议‘上天’这个发展方向,产业链上的伙伴们也愿意配合一起来做这件事”。当然也是因为鹏鹄物宇的技术足够硬核,值得信任。“在轨测试前我们做了几个月的充分准备,在实验室搭建了模拟卫星和地面站的全链路仿真环境作为实测场景,开展了有线和无线测试,最后在轨测试时仅用两天时间就实现了实网的连通。”徐佳康的语气里略带自豪。

2022年6月,鹏鹄物宇与紫光展锐完成了全球首个基于3GPP R17的IoT NTN的在轨测试,验证了地面协议“上天”的可行性,同时也验证了200毫瓦发送功率的终端完全可以实现和高轨卫星的互联互通,这为整个卫星通信产业树立了一个好的示范。此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多个运营商也成功地基于高轨卫星和R17 IoT NTN标准开展了在轨测试,这标志着基于高轨卫星IoT NTN的通信协议已初步实现技术闭环。

关注产业落地需求

形成商业闭环

矢志商业航天的徐佳康认为先站稳脚跟很重要,也有着与大多数业内同侪相异的思路。

“很多航天初创公司选择低轨卫星,先造卫星发上天,再去找应用,而我们反过来,先关注产业落地需求,再决定用什么卫星,是租还是自己造。”在徐佳康看来,应用侧的商业闭环才能驱动商业航天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用应用需求驱动技术研发,并寻求合适的商业模式,构建匹配的团队组织架构才是初创公司能够给社会带来的新陈代谢。”相较于耗资十几亿元自建星座,鹏鹄物宇专注于通信协议的研发,通过提升频谱效率的方式来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目标是将卫星物联网做到跟地面物联网一样便宜,带动市场规模的增加。

技术闭环后还有一道坎——商业化运营。就像地面物联网一样,卫星物联网要应用起来,也必须有网络、有终端、有平台。这也是鹏鹄物宇不止做基站,还要做终端和平台的根本原因。

“终端产品本来应该由下游厂商来做,但现在下游产业链还不成熟,我们就顺便将产品一起做了,先让这个产业起来。”徐佳康也表示,未来,鹏鹄物宇只会做通用型终端设备,定制化的终端设备还是要交给下游去做,“产业生态很重要,我们的核心还是提供卫星物联网网络。我们会继续深耕下去,并持续推动5G NTN产业的发展,为未来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打好基础。”

据了解,目前,鹏鹄物宇已申请30项发明专利,相较于原有的卫星物联网,鹏鹄物宇的综合成本是原有1/10,功耗是原有的1/300,已经服务如国家电网、中国电信、中国石油等知名企业,产品已落地海外,如非洲、中东、印尼等。徐佳康透露:“2024年,鹏鹄物宇将正式开通国内首个基于IoT-NTN的技术验证网络,让更多的合作伙伴可以参与天地融合的卫星物联网发展浪潮里来。”

文字:沈润秋 连媛

编辑:王雨濛

资料:区科经委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