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楢山节考》陕西靖边79岁的老母被自己的亲儿子活埋

亚洲微电影协会 2020-05-08 09:20:49

劳动节,当人们沉浸在假期的快乐中时,陕西靖边,一个79岁的老母亲被自己的亲儿子活埋了。

一切,还要从5月2日晚上说起。

那天晚上8点左右,马某用人力车拉着已经79岁高龄的母亲走出了家门。

马某今年58岁,是家里的大儿子。

虽然是老大,但是之前母亲却并不是跟他一起住的,而是跟小儿子住在一起。

直到今年,小儿子无力继续照顾,于是便将母亲托付给大儿子马某,母亲2019年摔伤受落下了病根,腿脚不太利索。

这天,马某突然拉老人出了家门,而且眼看时间越来越晚还没回去,家里人也开始担心起来。

直到凌晨2点,马某才回到家中。

只不过奇怪的是,出门时明明是两个人,回来却只有马某一个,马某跟妻子张某梅说自己把母亲送到车站,又雇了一辆面包车送到甘肃亲戚家去了。

一个行动不利索的老人,单独被送到了车站,路上谁也说不准会出什么事,更别说去别的省了。

觉得事情不对,一家人开始去车站寻找老人的下落。

然而此时,马某却又失联了…家里人接二连三的不见踪影,一家人又忙着找老人又忙着找他,耽误了不少时间。

直到5月5号,人还是没找到,无奈之下,马某的妻子张某报了警,说丈夫把婆婆拉出去,一直到现在还没回来。

警方接到报案后,开始调取各个路段的监控寻找二人,直到三天后,才终于发现了马某的踪迹。

可当警察找到马某的时候,他还在嘴硬说自己把母亲送到了亲戚家。

另一边,警方也意识到事情没那么简单。

马某口口声声说自己把母亲送去了亲戚家,可警方查到的信息里,发现母亲根本就没有到达城县的亲戚家中。

面对疑点,民警将马某带回所内进一步进行调查。

这一调查发现更不对了,询问期间马某言辞闪烁,神色慌张,回答问题前后矛盾…

可如果马某是在说谎的话,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母亲又被他送去了哪里呢?经过反复询问,马某才最终交代了实情。

他那79岁的老母亲哪里是去了什么亲戚家,而是连靖边县城都没出,就被他给活埋了!

那天晚上,马某出门的时候就是动了杀心的,他先是把母亲拉到了靖边县荒无人烟的万亩林某处。

确定周围没人之后,就找了一个废弃墓坑,亲手将母亲直接倒进去,洞口也直接用土堵上了。

此时距离马某将老人活埋已经快3天了。

终于确定了老人被活埋的位置,民警立即赶到现场,大家开始火速挖掘。

万幸的是,当天马某在用黄土填埋的时候忘记了用脚踩实,这才留下了一线生机。

民警在挖掘中途听见了隐约的呼救声…之后成功将被扔在近2米坑内的老人救出。

老人送医后,马某因涉嫌故意杀人罪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经过救治,老人恢复了生命体征,但因为在暗无天日的墓穴内度过了几天,救出时有些头脑不清,现在还在治疗当中。

此时再回头看这起“活埋母亲案”,细节仍令人发指。

活埋之前,马某就曾踩过点,这个废弃墓坑就算有人经过,不靠近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活埋母亲后,马某毫无悔意,先是撒谎,又玩失踪,只为拖延时间,让自己的亲生母亲等不到救援,这不是禽兽又是什么?

办案的民警说,案件本身不复杂,主要是嫌疑人泯灭人性,有违道德伦理,让人难以接受。

更让人唏嘘的是,马某平时在县城打工居住,农忙时回老家务农,老人都是儿媳在照顾,之后也是儿媳报的警…

事情发生后在网上也引起了广泛讨论。

有人觉得老人瘫痪在床,照顾确实费心费力,可能也是引起儿子“活埋”的导火索,也有人认为贫穷是一切的根源…

但实际上,医生做了全面的检查和诊断,发现老人压根不是瘫痪,她的情况属于4级肌力,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只是不完全。

而且,这是在2019年底受了次伤之后才有的,一年都不到,何来久病一说?

还有,马某家在县城买了房子,日子过的并不那么差,这是思想的罪恶,不是被生活所迫到了绝望的边缘…

他选择用这样残忍的“活埋”方式杀害母亲的动机是什么,答案我们不知道。

我们知道的是,再愚昧也知道不能杀人,更不能杀害年迈的父母。

一个人被埋在暗无天日的土里三天,这意识清醒的母亲想死也死不掉,孤独、伤心、绝望。

可能黑暗、饥饿、寂静和死亡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自己养大的儿子,却亲手把自己送到了这种地方让她去死…

就在被马某活埋的老人救出之后,亲属们都觉得如此丧心病狂的马某应该被严惩。

被活埋的母亲却还在惦记着儿子,希望他不被判得太重。

类似的恶性事件之前也不是没发生过。

2018年3月10日,四川自贡。

在家里二楼的卧室,特地从外省赶回的小儿子付白莲用电线缠上母亲的双手,谎称是按摩器,然后接通了电源。

听到母亲的呻吟,他又抄起板凳继续,垂死时“我妈没求饶,只是盯着我,不停喊,幺儿、幺儿…”

买房差40万首付,这是他在法庭上给出的弑母骗保的理由。

面对种种事件,我们说“慈母多败儿”,我们也说“清官难断家务事”…

可家务事是家务事,不能和残忍夺人性命同日而语,杀人就是杀人,应当被严惩。

只是,在这件事之外,我们要反思的却不仅于此。

老人年纪大了、老人卧床不起,身边需要子女的伺候,端茶倒水,吃喝拉撒,让很多人觉得烦厌。

可你是不是忘了,羔羊尚有跪乳之恩,乌鸦亦有反哺之义。

(图源于:影片《楢山节考》)

作为子女,我们小时候也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母亲不也是这样照顾我们的吗?

当你离家千里,不同样也是父母每天守在门前、守在电话旁盼你平安归来的吗?

(图源于:影片《奇怪的她》)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不知道马某们是否希望,将来自己的儿子也这样对待他。

每个人都会慢慢变老,当看到孩子,就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当看到父母,就看到了将来的自己。

请善待老人,毕竟有一天你也将老去。

楢(yǒu)山节考,先来解释下片名。

“楢山”是地名,“节”是习俗,“考”是考证。

楢山节,是指楢山的什么习俗呢?

传说很久以前,在日本信州的一个偏僻山村,老人一旦活到70岁,就会被大儿子亲自背上山,献给楢山神(其实就是自生自灭)。

这部电影就是日本著名导演今村昌平对这种罪恶习俗的考证和还原。

长子背母上山,献给山神

100多年前,这片叫做楢山的雪山,荒芜,寒冷,洁白得让人难以想象山下竟然居住着一群贫穷蒙昧,衣衫褴褛,浑身污秽的人们。

这个被楢山封锁着的聚落,极度缺少生存的资源,也缺少繁衍的对象。

人们世代为一口饭挣扎奔忙,每年冬天都会有人因为吃不到这口饭而扛不到第二年的春天。

每增加一个人就意味着多一张嘴吃饭,也就意味着过不了冬的危险加剧了一分。

在这里,只能吃饭不能干活的人不仅是没用的人,而且是多余的人,比如老人和小孩。

因此,他们用死去的男婴来肥沃田地,用刚出生的女婴卖钱糊口,用女人的身体去交换食物,用70岁老人的生命换取更多的生存机会。

最原始的需求和极度的贫穷,使得人们像动物一样生活在这个生存困难的村落,和蛇、蟾蜍、还有数不清的昆虫一样过着觅食、交配的生活,浑身沾满雪水,也滚满了泥土。

这里还生活着很多的寡妇,鳏(guān)夫和老处男,被压制的原始欲望如惊蛰后的蛇一般在人们身体内躁动不安。

这里没有法律,他们有自己的法则和仪式:

结婚不需要证明,谁家有口饭吃,就可以成为谁家的媳妇;

偷窃粮食的家族会被全村活埋;

寡妇和村里所有的单身男子交合以赎罪;

老人如果太健康,对家人来说是一种耻辱,这意味着:该死不死,留一张吃饭的嘴,拖全村的后腿。

家里的老人如果到了70岁了还不背上山,那么全家都会被戳脊梁骨,永远抬不起头来。

如果该上山的老人不愿乖乖就死,就会被儿子五花大绑,活活摔死;

阿玲婆就是这样一个即将被送上山的老人。

他的丈夫因为不愿意背老母亲上山而让全家成了村民唾弃的对象;

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让他的儿子倍感羞耻,以至于最后亲手杀死了他;

这也让阿玲婆在临近70的时候决意上山。

为此,她用石头砸掉自己依然坚固的牙齿,好确信自己年迈,因为这在村里是一种绝对的荣耀。

阿玲婆全心全意地遵守这个艰难村落的所有伦理。

她轻易地原谅了儿子杀父的行为,并为他隐瞒,她也积极配合着村里的默契:上山,献祭,等死。

而遵守这一切,只是为了给儿子、孙子留下更多活下去的机会。

在这样的绝境之下,让族群传下去,让年轻的人活下去是唯一的人生目的,是他们最大的道德。

在这样的“大慈大悲”面前,普通的慈悲对他们来说几乎是不可原谅的。

“送老”一说,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献祭,其实就是送死,他们和我们一样心知肚明。

由于70岁老人不同于婴儿,不是随便扔掉就可以的,他们有能力反对和反抗。

于是人们将这种规矩发展成了伦理,给它加以各种解释和仪式,使之成为一项关乎荣誉、关乎道德的戒条。

这样,老人们就不再有反对的借口,乖乖被弃成为他必须遵从的社会准则。

说到底,是为了生存,而在这种生存背后,则是一个非常原始、野蛮的社会。

这里没有伦理道德,没有人性,没有法律,更没有科学与文化,有的只是“活着”,村民的每天的生活只是“吃饭、睡觉、交配”。

万恶源于贫穷,法则和人伦被原始的欲望彻底吞噬。

绝境之下,人类只有两个目的:一是食,一是性。前者是维持生命,后者是创造生命。

而在表现“性”时,片中不时的用动物的交配来和人的性爱呼应,如蛇、鸟、蝴蝶、螳螂和猫头鹰。

原来,当生存是一个问题之时,人和动物一样只有欲望没有爱情。人的生存甚至没有动物一样自由,人有的时候更过于无奈。

所以,尽管这是一部剧情片,但我更想把他归类为一部动物纪录片——以人为主角,掺杂着人类这种动物自带的文明和习俗。

这也就不难奇怪导演会偶尔加入各种蛇、螳螂进食、交媾的动物场面,原始而残酷。

所谓食、色,性也,人类最本质的动物性在这里被展露无遗,而原始崇拜带给人类这种动物的精神慰藉,既可怕又疯狂。

更可怕的是,片中所发生的事曾经真实地存在于人类文明的早期。

在我国汉江流域湖北十堰和陕西安康、商洛一带的农村,就有很多“自死窑”。

这些锲形山洞通常挖在悬崖峭壁之上,进出都很困难,与我们所熟知的巴人僰人悬棺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专家们将其称之为“崖墓”。

所谓“老人洞”也被称作“自死窑”、“寄死窑”、“巴人洞”等等。

据说古时用来寄放村里面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的,并只给三天的饭粮。换言之,是老人们告别人世的地方,证明古代曾有“弃老”习俗。

也有一些地区的洞穴是开在江边悬崖上的。

每年的雨季到来时,江面涨高数十米,将老人洞也整个淹没,等江水退去,洞里干干净净,不留丝毫痕迹,又是一个个新的“家”。

是江水洗去罪恶,还是老人是河神的祭品?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八十年代初期,在政府的干预下,这个习俗才慢慢消失。

在生产力严重低下的原始和古代,虽然可以理解这种无可奈何,但如今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村庄,怎么越看越像当年的老人洞呢?

有的时候,我不禁会想,为了活着,人类究竟能达到怎样的底线?

0 阅读:0

亚洲微电影协会

简介:微电影教学,制作,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