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畏知已经投降了孙可望,孙可望为何非要杀死他呢?

历史系的一个小学生 2023-01-13 17:09:24

历史人物传记《南明战神李定国》系列连载NO.30

孙可望当初向永历朝廷请封秦王,原本只是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取得对大西军、尤其是对两个义兄弟李定国和刘文秀的绝对领导权。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永历朝廷的江河日下,他的想法开始逐渐发生转变。他打算把永历皇帝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然后充分利用永历皇帝这面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满足自己日渐膨胀的权力欲望。

现在,就是孙可望行动的最佳时机了。

五月,孙可望在贵阳正式自称秦国国主,建立六部,这就算是把永历朝廷彻底架空了。这不得不让永历朝廷从上到下心怀疑虑,严重怀疑孙可望的用意。

接着,孙可望擅自杀了一个人,更加加剧了永历朝廷对孙可望的恐惧。

这个人就是杨畏知。

杨畏知是孙可望的老乡,在大西军平定沙定洲之乱的过程中,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后来孙可望请封秦王,他又以明朝官员和孙可望使者的双重身份从中斡旋,竭尽全力促成了双方的合作。那么,杨畏知对孙可望有如此大的功劳,孙可望又为什么要杀他呢?

简单来说,孙可望认为杨畏知是他的人,而杨畏知只认为自己是永历皇帝的人。

孙可望受封秦王以后,杨畏知奉孙可望之命去南宁办差。当他得知贺九仪杀了阻挠封王的严起恒等人时,勃然大怒,认为这是赤裸裸地犯上作乱。接着愤起上书,弹劾贺九仪,对孙可望也是毫不客气,“亲切”问候了他八辈祖宗。

作为一个忠于永历皇帝的正直大臣,杨畏知这么做是可以理解的,明朝历史上有许多大臣都具备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但是,当整个永历朝廷都依附于孙可望领导的大西军的时候,相信就连杨畏知自己也十分明白,这样的弹劾是非常苍白无力的。

果然,弹劾的奏疏呈上去之后,犹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这是很自然的,永历皇帝能把孙可望的人怎么样呢?

虽然收拾不了孙可望的人,但是朱由榔也并不是毫无收获。至少他能看出来,杨畏知是忠诚于自己的。

对于这样的大忠臣,自然要予以重任。朱由榔立即破格提拔杨畏知为礼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

永历皇帝这样做的意图很明显:既挖了孙可望的墙角,还壮大的朝廷的实力,以后和飞扬跋扈、独断专行的孙可望对抗也就多了一分把握。

朝廷里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自然瞒不过孙可望的眼睛。孙可望认为杨畏知背叛了自己,命令贺九仪立即把杨畏知押解回贵阳,质问他为什么擅自接受永历皇帝授予的大学士职务。

按照正常的逻辑,这个事情既然是因杨畏知弹劾贺九仪而开始的,那么孙可望首先质问杨畏知的问题应该是:你为什么要擅自弹劾贺九仪?

孙可望没有这么问,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贺九仪杀人是受了孙可望的指使,孙可望做贼心虚,害怕杨畏知把作为幕后主使的自己扯出来,所以不敢直接问杨畏知弹劾之事,只能逮住杨畏知的官位做文章。

杨畏知理直气壮:“你能接受朝廷赐你的秦王封号,我为什么不能接受朝廷授予的大学士?”

孙可望自知理亏,搞辩论明显不是杨畏知的对手,干脆彻底扯下了虚伪的面具,开始大骂杨畏知忘恩负义。

杨畏知是个满腹经纶的读书人,在骂人这种事情上怎么会输给文化程度有限的孙可望?自然是回应以更加激烈地破口大骂。

杨畏知越骂越激动,心中对孙可望的怒气也达到了顶点。只见他干脆利落地一把抹掉头上的头巾,扔到了孙可望的脸上。

这个行为你要说有多大的杀伤力,实在是谈不上。不过虽然伤害性不大,但是侮辱性极强。一向好面子的孙可望这下彻底急了,立即命令手下把杨畏知拖出去杀了。

当时李定国和刘文秀也在现场,急忙劝说孙可望:“我等若想成就不世之功业,杨畏知这样的人才杀不得啊!”

孙可望已经急红了眼,哪里还能听进去别人的劝告?杨畏知就这么死了。

孙可望擅自杀害杨畏知,首先不满的就是李定国和刘文秀。于私,李定国、刘文秀与杨畏知私交非常好,于公,三人都心系国家,一心一意反清复明(而孙可望永远只会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所以他们努力想要营救杨畏知。

而孙可望丝毫没把他这两位义弟放在眼里,仍然一意孤行杀了杨畏知,史书记载:定国、文秀皆与畏知善,益恨可望。

永历朝廷内部自然也很不满,除此之外,更多的是深深的恐惧。

毕竟,孙可望这个人如此残暴,以后要是把全部身家性命押在他身上,叫人如何能放心得下?

7 阅读:814

历史系的一个小学生

简介:历史学爱好者,对西夏史和南明史有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