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误解的俗语:塘败出泥鳅,家败出毛猴,原来是这个意思

依依聊文化 2023-12-25 02:52:01

过去农村有一些俗语,由于那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离现在生活远越来越远,很多的人不知其中的真实意思,容易引起误解。“塘败出泥鳅,家败出毛猴”,就是这样一条农村俗语。

现在一些解读俗语的文章认为,鱼塘出了泥鳅导致整个家庭的衰败,家庭出了品行不端的人,家里就会被他败光。如此,泥鳅和毛猴就被理解成不听话、不守规矩、败家的坏人。

如此,就把这样俗语的意思,完全向相反的方向理解了,无端地让泥鳅和毛猴蒙受了不白之冤,让人啼笑皆非。

试想想,现实生活之中,农村哪口池塘(包括鱼塘)没有泥鳅呢?就是在大山绝壁上面平地,开垦一些稻田和池塘,泥鳅也会以让人无法想象的方式,爬上去,并在那里生存和繁殖。

因此,水塘的衰败,不在水塘里有没有泥鳅,而是在于人们是否勤劳,是否管理到位。

传统农村的水塘是不是衰败了,关键就看能不能养鱼。一些水塘多年不干塘晒塘,不清理淤泥,水塘内微生物大量繁殖,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气,导致鱼缺氧而死亡。再说,养鱼的水塘一定要保证有活水进来,要不然水质就会恶化,不适合大多数鱼类的生存。因此,一口好的水塘,既要每年清淤,又要引入活水,才能保持不“败”。

而泥鳅则不同,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就很强,很多鱼类不能生存的水塘,它们就能生存。哪里是几十年无人打理的荒废的水塘,只要有泥和水,就有泥鳅生存。

再说毛猴,说它们顽皮,不听话,那是站在人类的角度来说的,也就是那些过去在街头耍猴卖艺的人说的。在猴子毛猴族群内,毛猴很顾家,也很护家,也极力维护自己的族群。

也许在人类口里极为顽皮,极不听话的毛猴,在它们族群内则是一只品行很好、正直仗义的“猴哥”。它们即使被人捉住,并对它们进得残酷的训练,但它灵性不失,并顽强地生存下来。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将人称为毛猴,大多没有贬低人的意思。比如,将一个人称为毛猴,是说这个人生性好动,灵敏而聪明。这就像一些地方称小孩子为小猴子一样,并没有恶意,是形容小孩子长得单瘦小巧,头脑和手脚都很灵活。

也有个别地方风俗,把比较淘气的孩子称之为小毛猴,但淘气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坏孩子,有些长大后很有出息。

这里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我国开国少将贺东生的外号就叫“毛猴”。

贺东生打仗以勇猛著称,因此,战友给他取了第一个外号叫“贺猛子”,1943年,日军向八路军滨海根据进行扫荡,日军采取层层包围,进行地毯式的扫荡。

贺东生率部掩护大部队突围,当掩护任务完成后,贺东生率领的两个排成功跳出包围圈,并与大部队会合,可贺东生没有回来。

大家以为贺东生不可能生还,于是他所在的部队为了悼念祭奠他,为他设立了灵堂。可就在当天晚上,贺东生和他的警卫员回来了,毫发无损,而且还带回一个抓来的日本俘虏。这样战友们又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毛猴”,以此佩服他在战场上的顽强生命力。

实际上,“塘败出泥鳅,家败出毛猴”这条俗语的字面意思,并不是指水塘衰败之前出泥鳅,而是指在衰败后才出泥鳅;同样,并不是家道败落之前就出毛猴,而是在家道败落之后才出毛猴。

由此可见,这条俗语并没有把水塘衰败的原因,归咎到泥鳅身上的意思,也没有把家道败落的原因,归咎到毛猴身上的意思。相反,正是因为水塘衰败后,才只有泥鳅在那里生存,也是因为家道败落,家时才出像毛猴这样的能干人。

泥鳅和毛猴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生存能力都很顽强。对于家道败落人家的后代的有些人来说,没有因为由富变穷的逆境中,呆头呆脑地破罐子破摔,而是在逆境中顽强地生活去,以图重振家业。

二是泥鳅和毛猴用来比喻人时,是指那些为人处事都很灵活的人。农村民众常用“滑泥鳅”来比喻为人处世非常圆滑的人,虽然含有贬意,甚至用来骂人,但人们不得不承认,这种人头脑很灵活,也就是很有智慧。对毛猴也有类似的说法,主要是指聪明能干的人。

一个家庭的家道败落后,并不是说这个家庭的后代就永远贫穷下去,后代总有人会出来振兴家业,发家致富。农村老人常说的“弯弯树蔸长直材”,也就是说,父母儒弱,生出来的儿孙不一定像他们一样,也能出能干人。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祖上富不等于后代富,子孙穷不等于代代穷。败落之家也能出有才能的人。

总之,“塘败出泥鳅,家败出毛猴”这句农村俗语,说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道败落后,后代会出现毅力坚强的聪明人,他们会顽强地振作起来,发家致富,重振家业。

0 阅读:0

依依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