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后,阿斗连除掉3位重臣,众人方才明白:他的傻是装的

闻学天史 2023-10-02 23:09:10

公元263年,当魏国大军兵临城下时,刘禅开城迎接魏军,选择投降,之后,刘禅被移居魏国都城洛阳。

为了笼络人心,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县公,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故意安排了一曲蜀汉的歌舞,在场的蜀汉大臣都触景生情,伤心难过,掩面而涕,唯独刘禅看着津津有味,拍手叫好。

司马昭不怀好意问刘禅:“您到洛阳一年了,还想念蜀国吗?”

刘禅回答说:“这儿可比蜀国好多了,我都想不起来蜀国的样子了!”

司马昭听了哈哈大笑。这就是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

蜀汉的老臣郤正是有骨气之人,司马昭走后,对刘禅说:“主公,您刚才的话多有不妥。您应该表情悲痛地告诉他,‘我祖辈的坟茔都在蜀地,我怎么会不想家呢?’”

果然,几天后生性多疑的司马昭又问同样问题,刘禅按老臣郤正的话回答。

司马昭问:“这话是郤正教你的?”刘禅吃惊问司马昭怎么知道的?司马昭看听了,哈哈大笑起来,从此,再不对刘禅生疑。

从此,刘禅在人们心中固定为“扶不起阿斗”!事实真如此吗?那么在历史上刘禅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少年刘禅在诸葛亮心中的印象

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他生于207年,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那一年。当时刘备既如鱼得水,又中年得子,可谓双喜临门。

刘禅的母亲是刘备妾室甘氏,在荆州时生下刘禅。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后,将14岁的少年刘禅立为太子。

但刘禅生不逢时,当年战乱频仍,颠沛流离,在他身上发生了两件事情。

公元208年,曹操攻打荆州时候,甘夫人和襁褓之中的刘禅就差点命丧战场。幸得大将赵云两次舍命相救。

第二件事,甘氏死后,刘备续娶孙夫人,当时刘禅年仅五岁,所以由孙夫人带养。

后来,因刘备忙于军政事务,他与孙夫人之间的感情日渐冷淡,但是他的军事实力却日渐增强。

由于刘备与孙权政见不合,孙权在盛怒之下,作出一个决定,立即下令把妹妹从荆州接回来,实际上是与刘备断亲。

诸葛亮听说孙夫人带着刘禅东去,忙派张飞、赵云在长江下游堵截住孙夫人的船只,夺回阿斗刘禅,放孙夫人自己回去。

刘备这个儿子与曹操的儿子相比,实在是平平无奇。他既没有曹彰的勇武,也没有曹植、曹冲的文才。

但刘备对这个儿子最为疼爱,更希望他成为优秀的接班人,于是让诸葛亮和伊籍亲自教导刘禅,授以文韬武略。

刘备为了教育他,让诸葛亮为师亲自抄写《申子》《韩非子》《六韬》等书让其学习,又令他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

不仅如此,刘备还让刘禅学习武艺。据后来北宋太宗年间编撰的《太平寰宇记》记载,在成都县北15里的那座射山练习骑射。

诸葛亮形容少年刘禅:“每做一件事情要体现三种美德,即尊君、敬师、爱友。”这种美德太学里只有他一人可以做到。能得诸葛亮如此的肯定,想来少年刘禅也不算很差劲。

刘禅继位称帝,相父诸葛亮辅政

章武三年,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去世。刘备临终前做了两件事情:

一件是刘备病危,当着诸葛亮给儿子刘禅下遗诏,一是告诉儿子阿斗刘禅莫以善小而不为。二是让刘禅今后要好好地和丞相诸葛亮一块共事,要待诸葛亮像父亲一样。

刘备知道,单靠儿子刘禅的才能不足以延续蜀汉的基业,因此必须有良相辅佐。事实证明,刘备此举,是刘禅最好的安排。

另一件,让李平与诸葛亮同为托孤之臣。

此时蜀汉已失去荆州,蜀汉已是一副烂担子,如果没有借助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他这个年仅十七岁的儿子刘禅,无论如何也担不起这重担子的。

所以在他弥留之际,他拉着诸葛亮的手,诚心诚意地说:你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必能安邦定国,可以成就大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言外之意是,你要是看不上我儿子,你可以自己干,也就是把帝位让给诸葛亮。

诸葛亮闻言感动不已,立即表明心迹:“我定会一心效忠,继之以死!”

刘备于是宣布诏令,托孤于诸葛亮,以李严为副。

蜀汉章武三年,刘备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把后事留给了太子,也留给了诸葛亮。

刘禅即位后以诸葛亮为丞相,大小政务一概不问,都交给丞相,甚至还说:“国家政务大事都交给诸葛亮处理,我只负责祭祀。”

这一时期,事无大小,都由诸葛亮一人来决定,刘禅基本上成了一个摆设,也“毫无作为”,不过,史学家们对刘禅的评价却很高。

纵观古今,哪个皇帝愿意放权,即便是托孤的辅臣,干涉太多皇权,都很危险的事情,但刘禅甘愿放手交给更有能力的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

在诸葛亮治理下的蜀国,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发展显著。除此外,诸葛亮与东吴结盟,共抗曹魏的战略,南征七擒孟获等,诸葛亮在世时,蜀国一片升平景象。《三国演义》上说,当时是民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米满仓廪,财盈府库。

由此可见,刘禅放手对蜀汉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而且百姓生活好了,当然感谢他这个皇帝了。

这样说来,无作为的刘禅其实并不傻,反倒很精明,这一点,在诸葛亮临终前就有发现了。

公元234 年,54岁的诸葛亮病逝在北伐途中。在此之前,诸葛亮也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刘备的承诺。

后来,在诸葛亮临终前,刘禅派李福奉命前来探问诸葛亮至关重要事情。

据《益部耆旧杂记》记载,李福在病床前向诸葛亮对国事方面的交代,并问诸葛亮百年后谁可以接替大任。

诸葛亮听后,大吃一惊,一直看似对国家大家漠不关心的刘禅,竟然能在这个节骨眼上问出考虑深远的问题。

诸葛亮瞬间明白了,刘禅并不傻,心里比谁都透亮。诸葛亮很欣慰地回答:“蒋琬。”

“之后呢?”李福又问。

诸葛亮说:“费祎可以!”

“费祎之后呢?”李福又复问其次,诸葛亮不答。没几天,诸葛亮就死在军营里,享年五十四岁。

有人说,诸葛亮不说,是因为他坚信,那时候的刘禅早已成长成能独当一面的君主了,自然不需要他来操心了。

也有人说,这时候诸葛亮已是油尽灯枯,已经说不了话了。还有人认为,诸葛亮预测到那时的蜀汉已不复存在了。

从史书中,虽无法判断哪种说法更接近真相,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在史书却变得不一样。

诸葛亮死后,刘禅重磅出击

诸葛亮辅佐刘禅期间,大小事都要找“相父”,他自己无事一身轻,却把诸葛亮累倒下了。哪像一国之君?他当时的存在基本就是一个摆设。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又做了29年的皇帝,并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倘若没有一定的治国才能,又何以在混战不止的三国中长存呢?

自从诸葛亮去世,刘禅大出手做了好几件大事,人们这才惊觉:刘禅的傻都是装的。

从一下你点就足以说明刘禅心机隐藏很深。

其一,处死李邈,肯定了诸葛亮的付出。

在诸葛亮生前,外界就有传言:刘禅对诸葛亮架空皇权心存不满,一直记恨在心。

为了打破这种猜测,在诸葛亮的灵柩运回时,刘禅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迎接。在扶灵时,刘禅哭倒在地,不管刘禅是真伤心还是假伤心,刘禅的这些举动,至少足以让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为之称赞。

这时候,投机分子李邈揣摩上意,认为刘禅也许会觉得长期被诸葛亮丞相管教很压抑,上书说诸葛亮的坏话,还说,正是因为诸葛亮的死,才使得刘禅的“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刘禅看完这份奏表,立刻命令属下将李邈下狱处死。他是刘禅在位期间少有的被杀的大臣。

李邈的死,不仅终止了朝中文武百官的猜疑,还充分肯定了诸葛亮的功劳,侧面也说明刘禅其实并不傻。

其二,逼杀杨仪,笼络“相父”旧臣。

诸葛亮病故后,长史杨仪和大将魏延的矛盾爆发,刘禅闻知后,听取蒋琬的建议,召回杨仪,让杨仪大军撤回成都再行定夺。结果杨仪不仅让马岱斩杀魏延,还灭了他三族!

擅杀大将,可是大罪,但刘禅还是念及杨仪往日的功劳,只是除去他的职务,让他担任一个没有职权的差使。

让蒋琬主政,杨仪郁郁不得志,曾向费祎抱怨:“我当初要是带着全军向魏国投降,会落魄到如此境地吗!”

费祎将杨仪的话告诉了刘禅,于是杨仪被免职,贬为庶民,流放汉嘉郡反思。

谁知,这个杨仪非但没有悔改,反倒变本加厉,依旧抱怨不断,刘禅忍无可忍,一怒之下,下令逮捕杨仪,杨仪自知死罪难逃,不久后自杀了。

杨仪死后,刘禅不但没有为难杨仪的家人,还让他的妻儿等人回到蜀郡生活。

诸葛亮生前很器重杨仪,杨仪这个人虽然心胸不够宽。可是他干什么,都很尽职。所以他才留下遗命,让大军撤退时,让杨仪总领军事。

刘禅对杨仪的宽恕,不是他没有底线,而是他想借此笼络忠于诸葛亮的旧臣。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强化君权,还可以让大臣互相制衡。

其三,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二,重用蒋琬、费袆,强化君权,互相制衡。

诸葛亮在世时,一切政务全都取决于诸葛亮。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也遵行了诸葛亮的遗嘱,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以费袆为大将军,主管军事兼管行政。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强化君权,还可以让大臣互相制衡。

蒋琬去世后,刘禅干脆就独摄国政,又进一步地强化了君权。悄无声息夺回君权,如此行事,又岂像是“阿斗”呢?

诸葛亮虽是治国之才,但并非统兵之才,七征曹魏期间,除了空耗国力之外,并未建立开疆拓土之类的大功。所以诸葛亮一死,刘禅立马下令停止了空耗国力、伤财的北伐。

公元238年,司马懿又带兵平定了辽东公孙渊,蒋琬建议刘禅乘机对曹魏用兵,但被刘禅劝告不要轻举妄动。

从刘禅之后的行事来看,又怎么像是昏庸的君主呢?这期间,他对内没有大兴土木,对外没有重启战事,让蜀汉的百姓过将近30年安稳日子。

不过,在刘禅晚年的时候,他也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蜀国被魏国灭亡,这与刘禅任用小人、宠信宦官不无关系,断送了蜀汉最后一线生机。

装疯卖傻乐不思蜀的亡国之君

公元263年,魏军大举进攻汉中,姜维上书刘禅:请他调兵遣将,做好应战准备。但黄皓却说自己笃信巫术,魏军不回来,刘禅真的相信了,没有筹集粮草,也没有部署防守。

结果,魏军真的兵临城下,刘禅慌了神,虽说儿子刘谌和霍戈都劝他背水一战,但刘禅还是开城门投降了。

投降后,刘禅被魏元帝送到了洛阳,还封了他一个“安乐公”的名号,并赐给刘禅豪华的住宅和大量的金银。于是,建国仅42年的蜀汉就此灭亡!

姜维得知刘禅投降邓艾后,又气又急,于是投降钟会,并与钟会结为兄弟。姜维当然不是真的投降,而是为了复国。

因此,很多人因刘禅投降之举而嗤之以鼻:身为一国之君,面对魏军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就直接投降了,就连皇子和大臣都不如,太没骨气!

不过,也正因为刘禅的没骨气没出息,才使蜀汉的百姓和官员免遭战争之苦。就连他这个亡国之君,也因此受益。

自古,成王败寇,历来亡国之君都没有好下场,可刘禅却得以善终,活到64岁

事实上,刘禅在蜀汉百姓心中的地位还算是正面形象,还曾为他和诸葛亮建了庙。

到了北宋,那些儒学思想的人,认为刘禅是主动投降的亡国之君,不忠不孝,无德无能之君,怎么配拥有专祠呢?

之后,供奉刘禅的祠堂被拆了,此后刘禅在世人的印象就此固定下来了。

写到最后

纵观刘禅的一生,其实刘禅绝非是人们所说的“扶不起的阿斗”,甚至还不时显露出过人之处。刘禅生在乱世尚能苟安一隅41年,倘若生在太平盛世,大可坐在龙椅上高枕无忧地度过一生。

其实,根据刘禅曾经的作为,可以推断,刘禅的“乐不思蜀”,看似没心没肺、不知亡国之恨,实际上,应该是他对自己的一种自我保护,想当年,越王勾践不也卧薪尝胆么?

0 阅读:40

闻学天史

简介:放他三千裘马去,不寄俗生,唯贪我三枕黄粱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