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支X事变画报》:日本侵华宣传的精致面纱

历史小破 2024-06-20 03:14:52

在1937年至1940年期间,日本朝日新闻社为了配合和宣扬其侵华战争,发行了一套名为《支X事变画报》的系列刊物。这套画报每月一册,全套共35册,内容涵盖了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各种活动。画报中的图片均由朝日新闻社派驻到部队的“特派员”亲自拍摄,每一张图片都经过陆军部或海军部的严格审查,以确保内容符合宣传需要。

这些画报的目的在于展示日军的英勇和辛苦,以及所谓的“中国人对日军的拥护”。然而,抛开这些宣传性的内容,从纯粹的艺术和设计角度来看,《支X事变画报》确实展现出了日本人的精致和认真。从选图到排版,再到印刷,每一本画报都设计得非常精美,体现了日本当时在出版和印刷技术方面的先进水平。

这种精致和认真并不奇怪,因为在历史上,但凡走上歧途的邪恶国家,其宣传机器总是十分出色。这些国家往往会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宣传中,以掩盖其邪恶的本质,掩盖其侵略和压迫的事实。他们通过精美的画报、生动的电影、激情的演讲等方式,向国内外传播虚假的信息,以此来塑造一个虚假的形象,骗取人们的支持和信任。现在我们通过一组上色老照片看看他们是怎么美化他们的侵略的。

这张照片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记忆中,它描绘了一个典型的“小鬼子”形象——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称呼。照片中,这名日军士兵扛着步枪,步枪上挂着两颗血淋淋的鸡,而他的胸口,也赫然挂着两只鸡,这种场景让人不禁感到愤怒和悲哀。

这位日军士兵的脸上,或许带着胜利的得意和嚣张,但更多的是一种冷漠和残忍。他的目光中没有对生命的敬畏,只有对掠夺和征服的满足。他的胸口挂着的那两只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家禽,而是战争和侵略的象征,是无数无辜生命被剥夺和践踏的缩影。

日本军人在被占领的上海市政府大楼前欢呼胜利,他们的声音刺耳而嚣张,充满了对胜利的满足和狂妄。在他们面前,市政府大楼虽然依旧屹立,但已经历经了战火洗礼,显得破旧不堪。楼体上遍布弹孔和烧焦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屈辱的历史。

1937年8月2日,一群被俘的国军士兵站在日军的严密监视下。他们脸色疲惫,神情带着不屈与无奈,身上的军装已经破旧,但眼中的光芒仍未熄灭。

日军士兵一个个走到他们面前,进行严格的搜身。每一个口袋、缝隙都被仔细搜查,任何可能的隐藏物品都无处遁形。这是一个屈辱而令人心痛的过程,但国军士兵们保持着沉默,搜身完毕后,这些士兵被准备投入战俘营。他们被分成几个小组,每组由日军士兵押送。

1937年8月8日,北平城的城门口,一片肃穆而沉重的氛围笼罩着。两个警察,身着整齐的制服,肩并肩地站在布告前,目光紧紧地锁定在那张显眼的“大日本军北平入城司令布告”上。

布告上的字迹清晰而冷酷,每一个字都如同冰冷的钢刀,刺入他们的心扉。他们知道,这张布告的出现,意味着他们的家园已经沦陷,他们的职责和使命在这一刻变得更加沉重。

1937年8月8日,天空被厚厚的乌云笼罩,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就在这天,一队日军部队进入了北平城,他们的步伐整齐而有力,军靴踏在古老的青石板路上,发出沉闷的回响。

这支日军部队的到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北平城的历史将因此而被改写,而这座城市的人民也将开始他们艰难的抗战之路。然而,无论未来多么艰难,北平城都将永远铭记这段历史,铭记那些为保卫家园而英勇奋斗的人们。

1937年8月8日,日军的欢呼声在卢沟桥上回荡,充满了嚣张与得意。桥面上,他们的士兵们挥舞着军旗,脸上洋溢着胜利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整个中国都在他们的脚下颤抖。

然而,就在这群欢庆的日军背后,远处的宛平城静静地矗立着,像是一位沉默的巨人,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桥上的日军或许并未意识到,他们的欢呼声在这座古城的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远远超过了他们所能理解的范畴。他们可能以为自己的侵略行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实际上,他们只是揭开了一个更大、更残酷的战争的序幕。

然而,无论这些邪恶国家的宣传机器多么出色,他们都无法掩盖其邪恶的本质和侵略的事实。历史是公正的,真相最终会大白于天下。对于那些被侵略和压迫的人民来说,他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段痛苦的历史,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侵略者的罪行。而对于那些走上歧途的邪恶国家来说,他们的宣传和欺骗只会让他们更加孤立和失去人心。

0 阅读:1

历史小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