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改稻为桑”究竟是不是一步“死棋”?

听鉴电影 2024-06-21 17:22:03

《大明王朝1566》中的“改稻为桑”政策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剧中,郑泌昌认为这是一步“死棋”,但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实际上,“改稻为桑”政策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改稻为桑”本质上是一种产业升级的尝试,即将粮食作物改为经济作物,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在明朝中期,由于财政紧张,朝廷需要寻找新的财源。种桑养蚕、生产丝绸是一个潜在的高收益产业,因此提出了这项政策。从理论上讲,改稻为桑并非不可行,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超前的好政策。

政策的执行问题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原因。首先,政策太过激进。严党要求在一年内将一省的作物一半改种为桑树,这种“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政策没有考虑到百姓的实际承受能力和粮食保障问题,导致了巨大的阻力和民变。如果将“改稻为桑”换成“产业升级改革”,我们就能清楚地明白严党改稻为桑为什么不成。如果要对某个市的产业进行升级,一般的程序是什么?先论证,再小范围试点,再推广,最后全面铺开。同时,还要做好下岗工人保障等问题,解决好后顾之忧。这样,一个政策才能真正落地。

但严党是怎么做的?一年之内,要求一省作物半数改种,赶插桑苗,而最基本的粮食保障也没有,给了大户土地兼并可乘之机,可以说是明朝的“休克疗法”。那老百姓能同意么,政策阻力得有多大?还是胡宗宪看出了问题的关键,改稻为桑能成功的方法其实就在他的话里。“我可以慢慢做,比方把今年将一半的稻田改种桑苗的方案,改成分三年做完。事缓则圆,大势尚有转圜的余地。”事缓则圆,以胡宗宪的能力,搞到粮、说服百姓、压制大户完全没有问题。没有后顾之忧,改稻为桑分成三年,完全可以做到。

其次,地方官不齐心。政策的执行需要地方官员的配合,但严党内部不团结,胡宗宪等地方官员与中央的严世蕃之间缺乏信任和协调,导致政策无法有效落实。要在浙江施展政策,浙江主要领导的思想却没有统一,制定政策也没有征求地方官的意见,可谓荒唐。由于胡宗宪没有完全执行严世蕃的意见,严世蕃竟然还猜忌胡宗宪,认为他是改换门庭,可以说俩人基本的战略互信都没有,可谓笑话。在胡宗宪不执行的情况下,还越级联手设局,打造毁堤淹田的陷阱陷害胡宗宪,内忧外患,严党党内还在内耗搞阴谋,可谓下流。

剧中的严世蕃,完全没有理智思考能力。事实上,胡宗宪违抗严世蕃,不是胡宗宪个人的问题,深层次是地方官与朝廷的根本利益冲突。也就是说,换个不傻的地方官,也一样会违抗这命令。剧中其实也很明确地指出了这个问题,激起了民变,谁负责?还不是地方官背锅。不要说爱民如子的胡宗宪,就是视人命为数字的赵贞吉,也知道该怎么选择。

严世蕃也是傻,激起了民变,严党作为改稻为桑执行人,能逃脱么?清流就是盼着浙江乱了倒严,而严世蕃却傻乎乎地以为民变是胡宗宪的托词,只能说严世蕃居庙堂之高太久,对于基层还不如清流了解。胡宗宪这个关键人物的思想没有统一,引发了一系列的后果:先是胡宗宪本人对改稻为桑执行有顾虑,没有完全执行;而后是严世蕃恼羞成怒,毁堤淹田,胡宗宪开闸泄洪,破坏阴谋,并痛下狠心,将爱徒马宁远连着两个知县杀头祭旗;最后是胡宗宪说服高翰文,高翰文跳反。

本来说是严党铁板一块的浙江,由着严世蕃一番神操作,本来应该是严党一派的胡宗宪、高翰文,成了清流的盟友;本来是严党坚定执行者的马宁远、淳安建德俩位知县,成了祭旗的背锅侠;本来插不进棋子的清流,有了插进海、王二人的可乘之机。到头来,成了郑何二人对抗胡、高、海、王,浙江真正的严党只剩下郑何,实在可笑。究其原因,是严党严世蕃干事不计后果,还喜欢让下级背锅,坑害下级,设局陷害下级,导致严党一派人心不齐,相互之间没有战略互信,人人为己,单纯的人全都人头落地。劣币驱逐良币,内部不团结,怎么可能有战斗力。

清流派的干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谭纶的到来,最大的作用,是离间了胡宗宪和小阁老,让胡宗宪深陷了党争漩涡之中,说什么都没有人听了。海、王二人,更是齐心协力,敢于犯上。作为政策最关键的执行层,在朝廷中央有旨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顶住压力,可谓难能可贵。可以说,清流内部比严党内部团结得多,清流焉能不胜?

贪官污吏导致的官民矛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全剧中,切切实实地想推进改稻为桑政策,除了阁老小阁老,就是以郑何为代表的地方腐败集团。他们推行改稻为桑的动机,在剧中也被张居正尖锐地指出过。“在御前,严嵩提了个方略,要将浙江百姓一半的农田改成桑田,说是只要今年江浙能多产二十万匹丝绸,就能弥补国库的亏空。当时我们就想到,他们这是又想出了一个名头借机兼并浙农的田地。利令智昏,全不想一个省一半的百姓失去田地,又是倭寇闹事的地方,不出数月大乱将至。”郑何等人不顾百姓死活,借着改稻为桑强行兼并土地,引发了民间强大的政策阻力。本来有胡宗宪这个顶梁柱,改稻为桑还可以不被曲解地执行。胡宗宪被撤后,改稻为桑就彻底失去了控制,成为了一条苛政。没有民间的配合和支持,改稻为桑推行自然是阻力重重。

改稻为桑是个好政策吗?答案是,是。失败的原因不在政策本身,而在严党。严党既没有脑子,也没有耐心,还没有良心。唯一能够既实现改稻为桑,又不生民变的强人胡宗宪,还被自己罢免掉;能够忠诚执行政策的马宁远等知县,还被自己推出去祭旗;剩下的都是贪官污吏,为了捞钱什么都干的出来,白白增加政策阻力。这样一个严党,能执行好改稻为桑就怪了。

看大明王朝,一开始没看明白,悟了很久才明白:大明王朝,实际上是一部披着古装的现代剧。只有用现代的眼光代入看,才能看懂。例如改稻为桑,就是产业升级;土地兼并,就是不法分子借机侵吞资产;卖丝绸,就是外贸。这些东西已经超越了明朝那个时代,不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了。要按照正统封建思维来看,重农抑商乃是国本,实施海禁才是正道,什么改稻为桑、开放海路,那都是不可能的事,这部剧的基础也就轰然倒塌。

0 阅读:183

听鉴电影

简介:喜欢加个关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