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诗《短歌行》对酒当歌弹奏出一曲广纳贤才的“求贤歌”

长安听雨 2024-05-06 17:44:36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

短歌行二首(其一)

(东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诗是曹操按旧题写作的新辞。反映了诗人为实现一统天下的政治理想而广纳贤士的急切心情。

全诗围绕招纳贤才、以求建功立业的中心,分三个部分展开描写。

第一部分(前八句)突出一个“愁”字,为“求贤”而发愁,感叹岁月流逝,人生苦短,而壮志未酬,功业未就。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在那个鹿死谁手尚难预料的时刻,立志统一天下的曹操已经年过五十,深感来日无多,故有“人生几何?”的感叹。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诗人用“朝露”比喻人生苦短:早晨的露水,只要太阳一晒就不复存在,人生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是转瞬即逝的吗?这样,把求贤若渴的心情生动地显示出来了。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写出诗人思贤如渴的焦虑:即使席上歌声激昂慷慨,那心中的忧郁已经长久填满心窝,无法得到释怀。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杜康美酒方可解脱。写尽了诗人因为求贤而“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表现出思贤如渴之急切心情。杜康:相传是我国最早发明酿酒的人,这里即用以代指酒。

第二部分(中间十六句)表达思贤爱贤、求贤若渴的深切情意。可以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倾吐对贤才由来已久的绵绵不绝的思念。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古喻今,抒发真心求贤之情:那穿着青领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青衿:周朝时学子的服装,这里是指有智谋、有才干的人。悠悠:形容思念深沉和长久。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写出了自己求贤不得的”忧思: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第二章:想象贤才前来受到热烈欢迎的情景。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借物抒怀,表达了求贤而不可得的惆怅和苦闷:你看那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希望贤士云集,自己就会从苦闷中得到解脱,从此可以悠然自得了。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描述众多故友贤才远道来归的幻景:宾客盈门、贤士云集。诗人用热情地宴请宾客来比喻自己由衷地礼贤下士,道出对贤才无比慕悦的情意。

第三章:抒写求贤而不可得得惆怅和苦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以月光不可提取比喻求贤若渴忧思不可排除: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表现出求贤的忧愁之深: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第四章:描述众多故友贤才远道而来的幻景。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写贤士远道来投靠自己的情景: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光顾我。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写在欢乐的宴会上畅叙离别怀念之情: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写贤才无所依托,殷切希望他们来到自己身边,协助自己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写众多的贤士,正在寻找归宿: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表现出诗人的求贤之心就像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写贤士们尚在徘徊之中无所依托、机不可失: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诗人告诉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写出自己的胸襟,犹如高山和大海一样阔大,对一切准备前来投奔的贤士表示无比热忱地欢迎。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以周公自比,诚心礼贤下士、欢迎贤士来归。愿天下英杰真心归顺我,共同努力来完成统一天下的理想。

全诗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把现实与理想交错起来,时而实写,时而虚写,一唱三叹,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渴望得到贤才辅佐成就大业的迫切心情。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