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是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标志之一成为穿越千年历史的守望者

长安听雨 2024-05-30 14:10:05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天竺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奏请在长安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了一座五层砖塔。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七层楼阁式砖塔,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

大雁塔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后经历代改建、修缮,逐渐演变成具有中原建筑特点的砖仿木结构,成为可登临的楼阁式塔。体现了古印度佛教建筑艺术传入中国并逐渐的中国化的过程。

唐显庆元年(656年),唐高宗御书《大慈恩寺碑记》,从此寺名为“大慈恩寺”。大雁塔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玄奘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

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全塔通高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长约48.7米,东西长约45.7米;塔身底层边长25.5米,呈方锥形;塔刹高4.87米。1、2两层有9间,3、4两层有7间,5、6、7、8层有五间,每层四面均有劵门。

大雁塔基座皆有石门,门楣门框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及砖雕对联。底层南门洞两侧嵌置碑石,西龛是由右向左书写,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时任中书令的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东龛是由左向右书写,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人称“二圣三绝碑”。

一层:大雁塔南门

在唐代,新进士及第后,有大唐天子于杏园赐宴,于曲江聚会饮酒,慈恩塔下题名等风俗活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曲江流饮”和“雁塔题名”。

二层:释迦牟尼佛像

大雁塔二层的塔室内,供奉着一尊铜质鎏金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系明初宝贵文物,被视为“定塔之宝”。

三层:舍利子

在三层塔室的正中,安置一木座。座上存有珍贵的佛舍利及大雁塔模型。有关舍利的由来有着一段故事,系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谦法师所赠,属一乘佛宝。大雁塔的模型是严格按照1比60的比例制作,惟妙惟肖。

四层:贝叶经

大雁塔四层塔室内供奉着两片长约40厘米、宽约7厘米的贝叶经,上面刻写着密密麻麻的梵文,据说现今全世界认识该文字的学者不足10位,其珍贵神秘可见一斑。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1 阅读: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