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究竟有多穷?意大利炮是用塑料做的,骑兵连只有两匹真马

屈晓辉 2024-06-23 07:15:34

《亮剑》之所以备受瞩目并广受欢迎,除了演员们的精湛表演和逼真的服饰道具,关键在于其敢于直面敌人的实力,展现真实的一面。

不同于现今充斥市场的抗日神剧,它并未将日军和国军刻画得不堪一击,刻意贬低对手,而是保持了历史的公正性。

提到《亮剑》的制作成本,恐怕许多人会首先想到“拮据”这个词,毕竟它的投入仅有区区900万人民币。

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这更为严峻,剧组在拍摄过程中面临着极其匮乏的资金困境,几乎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

若论抗日题材中拍摄条件最为艰难的剧组,《亮剑》无疑是名列前茅,甚至堪称首屈一指。剧中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导演和副导演亲自上阵,主演客串群演,甚至一个配角需扮演多个角色,连货车司机都成了反派角色。

这种做法并非出于演员们的自我加戏,而是因为资金极度紧张,无法再聘请更多专业演员。但值得强调的是,尽管资源有限,剧组并未因此妥协,他们以最大的努力展现了战争的严酷真实性。

为了真实呈现那个时代军人的艰苦生活,《亮剑》的拍摄选择在寒冷的12月进行,严冬的寒风无情地考验着每一个参与者。在这样的条件下,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甚至是群演,他们脸上厚厚的尘土需要一天天坚持,因为当时的拍摄现场只有冰冷的清水。

在严寒的天气中,频繁使用冷水洗脸极易引发感冒,因此,为了演员们的健康和拍摄进度,剧组成员严格规定,每日禁止洗脸。

而且,《亮剑》的拍摄环境极其艰难。它并不依赖现代的绿幕技术,而是实地取景于一个位于山西的荒废村庄。据扮演楚云飞的张光北回忆,剧组就是在这样一个破败的村庄开启拍摄之旅。

剧组选择如此偏远的地方,一方面追求真实感,另一方面则是经济上的考量——资金有限,无法租赁专业的拍摄场地。进入村庄后,他们面临严峻的挑战,道路湿滑且地形险峻,连卡车都无法通行,所有物资必须人力搬运,拍摄条件极为艰苦。

特别是在表现《亮剑》中李云龙带领独立团在幸庄坚守的雪战情节时,片中的大雪并非特效,而是真正的自然降雪。尽管气候恶劣,剧组仍坚持在雪地中拍摄,力求呈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

由于拍摄地是个荒废已久的村庄,人迹罕至,冷清寂寥,毫无都市的热闹气息,这样的环境为《亮剑》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在剧中,李云龙与赵刚共饮的一幕,表面上李云龙床铺上只有一层薄薄的凉席,但实际上,他下方隐藏着多层厚厚的被褥,因为即使是坐着,也能感受到刺骨的寒意。

接着,他们边饮酒边交谈的场景,桌上摆放的并非精致的菜肴,而是一碟碟朴素的花生和红枣。这看似简陋的食物,可能让人误以为是剧情刻意展现的八路军艰苦生活,但实则是出于剧组对拍摄环境的考虑。为应对拍摄时的严寒,剧组本打算准备些热腾腾的小菜,既符合剧本设定,也能让演员们保暖。然而,由于天气过于严寒,道具组刚炒好的菜瞬间冻结,连筷子都无法夹起。

因此,剧组不得不临时用花生和红枣替代,同时为两位主演提供真酒驱寒,而非冰水。观看《亮剑》时,观众可能被剧中的宏大战争场面深深吸引,误以为剧组设备先进。然而,实际上,整个剧组设备极其有限,只有两台摄像机,连基本的补光设备、噪音控制设备和化妆师都是后期添加的。

由于设备不足,剧组为了赶进度,实行了全天候拍摄,自早晨七点至傍晚七点,除了短暂的用餐时间,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拍摄。然而,严寒天气带来挑战,车辆频繁出现故障,特别是发动机因低温启动困难,导致他们不得不频繁启动车辆以确保出行。

更令人头痛的是,《亮剑》剧组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工作。例如,在展现孙德胜骑兵连与日军激战的场景时,虽然银幕上呈现的是马群奔腾,实则大部分是模拟的,仅有两匹真马参与拍摄。而在炮轰平县城的经典场景中,李云龙高喊“开炮”的镜头,看似震撼,实则是道具组精心用塑料制作的仿制品,耗时数日。

至于化妆,剧组更是简陋,没有专业的化妆师和妆容设计。导演一声令下,演员们就地取材,用泥土简单上妆,然后挥舞刀枪投入战斗。

李幼斌,因在《亮剑》中饰演李云龙而备受赞誉,他的敬业精神堪称典范。由于年纪偏大且剧中的动作场景繁多,他几乎没有闲暇时间去熟读剧本。有一次,剧组计划在晚上七点收工,却发现李幼斌失踪了。为了不耽误拍摄进度,大家焦急地在整个片场搜寻,因为夜色渐浓,每拖延一分,寻找的难度就会增加。

幸运的是,最终一个剧组成员在一个意外的地方发现了他——李幼斌竟然一手握着剧本,疲惫地躺在浴缸里沉睡。这足以证明他对角色的投入和对工作的执着。

尽管制作条件艰苦,《亮剑》并未因此而草率,反而凭借其真诚的态度,用最质朴的方式,精心创作出这部深受观众喜爱的影视作品。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