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陈赓排名在邓华之后?彭老总为何这样安排?

新新史界 2024-03-27 17:32:13

1951年3月,中央军委公布一项职务变动:原西南军区副司令陈赓,调任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兼政委,即刻领兵入朝作战。当时的第三兵团,下辖三个军,分别是第12军、第15军、第60军,总兵力近15万人,可以说是兵强马壮。

陈赓在接到任命后,也不含糊,立即完成手头任务的交接,带着部队就开往鸭绿江。然而,就在陈赓壮志满怀,想在朝鲜战场上大展拳脚时,志愿军第一副司令的邓华却犯起了愁。

其中有何缘故呢?

一,邓华临危受命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军介入后,朝鲜军队节节败退,联合国军一度将战火引燃至鸭绿江一带。在此背景下,毛主席断然决定抗美援朝,并在几番选将后,确定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

由于彭德怀长期主政西北,再加上此次事发突然、没有带上西北领导班子,在他到达东北后,面对的都是一批“东北兵”。为此,毛主席决定为彭德怀物色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副手。

当时志愿军的首批入朝作战部队,是驻扎在辽东地区的“东北边防军”,该部队由第四野战军的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组成,再加上此前已经返回黑龙江的第42军,和几个炮兵师。而第38军、39军、40军又都隶属于四野第十三兵团,当时的第十三兵团司令是黄永胜,按理来说,应由黄永胜统管这支部队。

不过,毛主席经过再三考虑后,决定调第十五兵团司令邓华接管第十三兵团,因为在毛主席看来,邓华的军政水平更高,是辅助彭德怀的最佳人选,1950年10月,邓华率兵与彭德怀汇合。

二,邓华出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

想要指挥好战斗,必须要一个健全的指挥班子,所以在军队集结完毕后,彭德怀立即着手组建指挥部。

按照彭德怀最初的计划,应该从各部队抽调优秀干部,再加上邓华等人,组建志愿军司令部。但由于战局紧张,彭德怀当机立断,决定直接把第十三兵团司令部改成志愿军指挥部,除此之外,彭德怀还向中央提议:由邓华同志担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兼第一副政委。

除了彭、邓两人外,当时的志愿军指挥部人员名单如下:第二副司令员:洪学智(原十三兵团副司令)

第三副司令员:韩先楚(原十二兵团副司令)

司令部参谋长:解方(原十二兵团参谋长)

政治部主任:杜平(原十三兵团政治部主任)。

尽管后来宋时轮率领第九兵团入朝,彭德怀仍没有改变指挥部的人员,而是把第九兵团当做一个独立的兵团建制,从这一点来说,邓华已经成了宋时轮的上司。

三,陈赓的到来让事情有了变化

如果说,邓华和宋时轮资历不相上下、邓华不需要让位的话,那陈赓的到来,让邓华坐不住了。

陈赓作为我军公认的名将,在军中威望甚高,尤其是在1949年7月解放广州期间,陈赓曾短暂的指挥过邓华,算是“半个上司”。

邓华明白,无论从哪个方面,自己都没有资格坐在陈赓“上头”,所以他立即面见彭总,提出了自己的请求:让陈赓出任第一副司令,宋时轮任第二副司令,自己则降到第三副司令。

然而,彭总在仔细考虑后,拒绝了邓华的请求,他认为战局正胶着,临阵换将,可能会让部队出现大问题。眼见彭总不同意,邓华又以个人的名义,致电中央军委,再次请求让位于陈赓。

军委在征求彭总建议后,也回电拒绝了邓华的想法,至此,志愿军司令部首长名单正式确定,名单如下:

司令兼政委:彭德怀

第一副司令:邓华

第二副司令:陈赓

第三副司令:宋时轮

副司令:韩先楚

副政委:邓华、甘泗淇

参谋长:解方

副参谋长:王政柱

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政治部副主任:杜平

而陈赓对此也毫无怨言,一向谦逊随和的他,在见到邓华后,笑呵呵的喊道:“邓首长好”,两人关系也更进一步,共同为抗美援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 阅读:3138

新新史界

简介:半路出家的中国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