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等发病后才溶栓,能不能提前用药,把血栓溶掉?

堇宾评趣事 2024-06-12 21:48:41

溶栓剂作为一种溶解血栓的药物,在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心血管疾病方面效果显著。

它能在短时间内打通阻塞的血管,恢复血液的正常流动。

因此很多突发急症的病人在实施了溶栓治疗后,肢体麻木的感觉会逐渐消失,一段时间后四肢就能够随意动弹。

所以,溶栓剂也被誉为可以挽救生命的神奇药物。

但也有人认为,既然溶栓剂的治疗效果这么好,应该可以研究一下如何将其用于清除潜在血栓,以防止因血栓引起的突发性急症。

应该说这样的愿望是好的,但提前用药清理血栓这样的说法本就不正确,其中的原因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解释。

一、血栓的形成和发展

血栓是指在血管内形成的血凝块,它主要由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以及无形成分,如纤维蛋白和凝血因子等组成。

血栓的形成和发展可能导致血管狭窄、阻塞甚至血栓栓塞,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血栓的形成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血管损伤、血液凝固和血栓稳定。

在血管损伤阶段,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小板黏附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小板血栓,

待血液凝固后,血小板破裂释放出凝血因子,相互作用之下形成纤维蛋白凝块,随后逐渐变硬,形成血栓。

血栓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初始血栓形成后,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和血小板会继续聚集,使血栓体积逐渐增大。

另一方面,血栓内部的纤维蛋白会发生纤维化,形成稳定的纤维素纤维网格,进一步加固血栓。

那么之前所说想要提前清理的“潜在血栓”又为何物呢?

所谓的“潜在血栓”其实是指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说它是血栓的基础,但并一定会在后期形成真正的血栓。

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一种动脉硬化的表现形式,主要发生在血管内壁,由于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血液中的脂质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类似粥样的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表现与其所导致的并发症密切相关。

友情提示:因为本文字符偏长,文中可能会有“广告解锁模式”,不过好在平台新出政策中,广告解锁是免费的,大家只需看完即可继续阅读,在此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以及平台。

根据斑块的稳定性,可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

稳定型斑块表现为脂质帽较薄,纤维帽较厚,炎症反应较轻,不易发生破裂。

而不稳定型斑块则相反,脂质帽较厚,纤维帽较薄,炎症反应剧烈,易于破裂。

斑块破裂后,其内的脂质和细胞成分暴露于血液中,可激活凝血系统,引发血栓形成,进而导致动脉狭窄、闭塞甚至梗死。

二、溶栓剂为何不能提前溶栓

溶栓剂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溶解血栓:一是直接溶解纤维蛋白,使血栓结构破坏;二是激活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增强纤维蛋白溶解能力。

目前市场上的溶栓剂溶栓药物主要包括尿激酶、纤溶酶、阿替普酶等。

可以溶解凝结成网状结构的纤维蛋白,消除血栓,改善血流动状态。

然而,这些溶栓药物的使用并非毫无限制,而是存在一个严格的“时间窗口”。

所谓的“时间窗口”是指血栓形成后,溶栓药物能够有效溶解血栓的时间段。

而这个时间段通常限制在3小时左右,最长不超过6小时。

这是因为,血栓形成后,纤维蛋白会在血栓内部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血栓的稳定性。

而在“时间窗口”内,溶栓药物可以有效地打破这种稳定结构,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

这也是溶栓剂不提前应用的原因,因为它作用对象是纤维蛋白,且只能对血栓形成初期的纤维蛋白发挥作用。

一旦血栓形成稳定,纤维蛋白凝块变得坚硬,溶栓药物就难以发挥效果。

反之,如果没有明确体内是否存在初期血栓而贸然用药,则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出血现象,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

之所以会有人认为可以提前溶栓,其实是因为他们把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表象症状误以为是血栓发病前期征兆,比如头晕、眩晕、下肢麻木、行走时的痉挛等等。

但其实这些情况并不意味着血栓已经形成,需要做的事情是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他汀类药物,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改善现有症状。

三、什么情况下需要溶栓

溶栓治疗的应用需要在严格的标准下进行。

溶栓治疗主要针对新鲜的血栓,这是因为新鲜血栓内的纤维蛋白结构较为松散,易于被溶解。

相较于陈旧性血栓,新鲜血栓的溶解效果更佳,治疗效果也更明显。

以急性心肌梗为例,可实施溶栓治疗的主要适应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持续性胸痛

当患者出现持续性胸痛,且时间超过30分钟,这意味着心肌缺氧已经十分严重,可能导致心肌坏死,对患者的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实施溶栓治疗,迅速分解血栓,使被阻塞的冠状动脉重新畅通,为心脏提供足够的血液供应。

2、心电图异常

发病6小时以内,且心电图显示相邻的两个或更多导联的ST段抬高明显,需要进行溶栓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这是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内,血栓较为脆弱,溶解效果更佳,同时患者病情较轻,溶栓治疗对病情的改善效果更明显。

如果是发病6至24小时内,情况变得较为复杂。

此时,患者可能出现胸痛症状,且ST段抬高导联有R波。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病情已进展一定程度,但仍可考虑采用溶栓治疗。

虽然溶栓效果可能较早期差,但及时治疗仍有可能挽救患者生命。

3、年龄在70岁以下

一般来说,溶栓治疗适用于年龄在70岁以下的患者。

对于年龄在70岁以上的患者,尤其是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溶栓治疗的风险相对较高。

一方面,年龄较大的患者血管弹性降低,血管壁变薄,溶栓治疗可能导致出血的风险增加。

另一方面,慢性疾病可能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使得溶栓治疗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采用溶栓治疗。

四、远离血栓重在预防

溶栓药物可以救济,但终究不能完全消灭血栓,要保证自身健康不受血栓困扰,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下功夫,做好预防工作才是正道。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建议成年人每天保持7-8小时的睡眠,还要保证优质的睡眠质量。

要戒烟限酒,远离不良嗜好。

避免因为吸烟和饮酒过量导致血管痉挛、内皮损伤、血液黏稠等问题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2、饮食调理

饮食结构不合理是血栓形成的重要诱因,高脂肪、高糖、高盐等不健康饮食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增加血栓的风险。

因此,要预防血栓形成必须要合理饮食。

具体而言,就是要保证足够的纤维素摄入,多吃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限制盐、糖、脂肪的摄入,保持水分充足,遵循三餐规律等。

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有水果、蔬菜、全谷类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包括坚果、绿茶、番茄等。

这些都是平时常见的食物,食用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喜好安排食用。

3、运动锻炼

运动锻炼能有效提高血流速度,长期坚持适量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

尤其是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都是上佳之选。

除次以外,还可以定期进行肌肉力量训练,也会有助于预防血栓。

4、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自己身体里潜在的血管病变,如动脉硬化、静脉曲张等。

这些病变往往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通过早期发现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血栓的风险。

另一方面,定期体检还可以帮助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如血液黏稠度、凝血功能等指标,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预防血栓形成。

对于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则需要通过定期体检密切关注身体状况。

对于已经患有血栓的患者,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规范用药,定期复查,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总结

溶栓剂不是万能药,在无症状时期进行溶栓治疗,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此外,无症状期的血栓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机体对血管损伤的自我修复反应,此时溶栓对于血管恢复健康、消除血栓作用不大。

所以,为了自身健康考虑,老年人应当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发现身体异常应及时就医,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降低血栓的风险。

参考资料:

百度健康

悦妹妹财经2024.04.15《为什么要等发病后才溶栓,能不能提前用药,把血栓溶掉?》

药师华子2024.03.25《为什么要等发病后才溶栓,能不能提前用药,把血栓溶掉?》

0 阅读:11

堇宾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