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两年广西土匪依然猖獗,毛主席罕见发怒:必须六个月内肃清

品读古今 2024-05-24 06:52:15

渡江战役结束以后,国民党精锐部队溃不成军,解放战争的形势已经十分明朗。虽然此时坐镇武汉的白崇禧手上还有15万部队,但是在四野的强大攻势面前,白崇禧毫无战心,选择放弃武汉,回到其老巢广西,妄图以桂林为中心构筑防御阻挡大军南下。

在这种情况下,四野兵分三路进行迂回包抄。程子华率十三兵团切断了白崇禧向西逃往云南的路线,陈赓率第四、十五兵团切断向南逃往海南岛的路线,肖劲光则率领第十二兵团从正面进攻,发起广西战役。

战役中,白崇禧苦心经营多年的桂系集团十几万人马土崩瓦解,残部2万人逃往越南,3万人逃到广西大山为匪,白崇禧本人先逃往海南岛,后又逃往台湾。

广西战役结束后,广西虽然宣告解放,但是匪患问题却在很长一段内没有根除,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自古以来,广西就以匪患严重著称,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曾为这个问题头疼不已。历史上广西匪患严重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广西地处西南边陲,又是少数民族杂居区域,天高皇帝远,当地民风彪悍,老百姓的排外意识严重;另一方面,广西地形独特,山峰又险又多,号称“十万大山”。

清朝康熙年间,于成龙赴广西罗城县上任时,在给呈给巡抚的公文中写道:无处无山,无山无洞,无洞无匪,通俗讲就是广西处处都有山,山山都有洞,洞洞都有匪。

解放战争结束后,广西匪患变得更加严峻、复杂。

白崇禧的桂系集团经营广西几十年,在境内推行自治、自给、自卫政策,基层任命了大量的保长、甲长以上的行政官员,人数多达30多万。这些人是白崇禧治理广西的主要依靠,后来鼓动老百姓对抗解放军主要就是这些人干的。

由于广西长期处于桂系集团的统治之下,老百姓对共产党和解放军的了解非常少。广西解放后,很多村寨的老百姓在原国民党村保长、甲长的蛊惑下,认为解放军是来抢占他们的财产,霸占他们的家园,发动了“一甲一兵一枪”运动,在十万大山深处建立大大小小的匪巢,对抗解放军。

如果只是一些寻常占山为王的土匪,那剿匪也还不至于那么困难,毕竟在解放之前,四野的前身东北野战军,就在东北剿灭了大大小小的匪患,一举解决了东北匪患问题。

但是广西匪患和东北匪患不一样,在这些土匪中,白崇禧的溃兵就有三万,这些人都是正儿八经的正规军出身,他们的武器装备、作战水平远不是东北土匪能相比的。此外,广西是中南六省最后一个解放的省份,之前从各地溃逃的国民党死硬分子,纷纷来到广西,妄图做最后的垂死挣扎。

1950年6月,玉林、陆川两县的土匪发生暴动,纠结了两千多人攻入县城,杀害老百姓和解放军500多人,性质十分恶劣。

当时45军135师正驻扎在这片区域,胆大妄为的土匪竟然向135师师部发起了攻击。后来师长丁盛回忆:土匪猖狂至极,都打到我师部的大门口来了。

135师下面的几个团都在外面执行任务,丁盛发电报给在大容山剿匪的405团迅速驰援师部。405团团长韦统泰接到命令后,立即前往玉林救援,一路上不断见到有土匪在和解放军交战。

部队行至一个叫樟木乡的地方,见乡政府门口围着一大群人,都穿着老百姓的衣服。战士们由于不知道这些人的底细,一时间不敢贸然行动。

岂料,当战士们接近时,这些人纷纷掏出枪,朝战士们射击。战士们果断还击,虽然很快将这伙匪徒击毙,但由于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还是牺牲了七八个战士。

等战士们冲进乡政府大院里面,眼前的景象不禁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十几个地方干部被土匪杀害了,倒在血泊中,男的被挖心,女的被捅木棍,土匪的残忍超过了战士们的想象。

朝鲜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特务在广西境内散布谣言,说什么“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白长官回来了、中央军打到南宁了!”这一时期,广西的匪患达到了高峰,广西一共102个县,只有5个县没有土匪,有的县城都被土匪攻占,盘踞时间长达一年。

1950年7月,53军派出一个加强排护送10辆卡车由桂林出发驶往南宁。车队此行目的一是护送一批药品,二是护送一支南下工作队。这支工作队是刚在武汉报名参军的学生,其中一半是女学生。

土匪得到了风声,纷纷喊着下山去“抢老婆”。车队行至荔浦时,几百名土匪突然从山上冲出,冲车队开枪。护送的警卫排下车还击,最后寡不敌众,警卫排的战士全部牺牲。车上十余名女学生不愿被俘受辱,用手枪抵在自己太阳穴上开枪,壮烈牺牲。

1951年5月,此时离建国已经过去了两年,朝鲜战争也已经打了一年,全国各地的匪患基本已经平息,开始转入社会主义建设中。然而,广西的匪患依然猖獗,四野20多万野战军被拖在广西。毛主席一连三次批评广西的剿匪工作进展缓慢,严令广西军区必须在6个月内,肃清境内的匪患。

时任广西军区司令的李天佑晚年回忆:

“中央3次批评广西剿匪全国最差,那真是为我们着急呀,朝鲜战争爆发后,那么多部队调往东北,参加抗美援朝。而广西剿匪快一年了,却还拖着3个军在广西拔不出脚,中央能不急吗?广西前期的剿匪工作,我们确实没有搞好。”

广西剿匪工作一直没有进展,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对土匪政策过于宽大。

过去,解放军沿袭了以往的宽大政策,对抓获的土匪往往从轻发落,批评教育一番就放回去。可是,这些穷凶极恶的土匪岂能是三言两语能感化的,他们回去后,往往旋即复叛,重新占山为匪。

老百姓看到这样,更加害怕土匪,就算知道土匪踪迹也不敢去举报,因为就算举报抓住了,还是会放回来,而土匪一旦回来复仇,那就是全家灭口。为了自保,老百姓开始武装自己。

四野21兵团司令陈明仁率52军、53军刚进驻广西时,兵团指挥部设在一个村子里。晚上宿营时,陈明仁听到指挥部隔壁的铁匠铺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吵得睡不着,于是披上衣服出去看看。来到铁匠铺后,陈明仁看到很多人在赤膊打铁,干的热火朝天,他还以为这些人是在连夜打造农具,仔细一看吓了一跳,好家伙,原来是在造枪。

这些农村汉子造的枪五花八门,仿汉阳造、仿三八式、仿汤姆森,应有尽有,全都堆在墙角,就连枪管里的膛线都挫出来了。陈明仁和铁匠聊天得知,他们这里村村寨寨都会造枪,祖传的手艺活,从鸟铳到机关枪,传了好几代人了,个个都是能工巧匠。

除了自己造枪外,这些彪悍的老百姓,还经常抢解放军的的衣服和枪。

有一次一个解放军小战士到老乡家里的水缸里舀水喝。南方的水缸较低,当他弯腰取水的时候,房东老太太从后面将那个战士的双脚抱起来,把他的头放到水缸里想淹死他,所幸当时水缸里的水不多,战士奋力挣扎,才没有被淹死。

恰好部队这时集合清查人数,发现那个战士不在,连队领导很警觉,马上派人回来寻找。等找到时发现,那个战士还在拼死挣扎,战友们立即他救下来,同时把老太太抓了起来。

审问中,那个老太太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说:“我就是想要他的那支枪,其它也没有多想。”审讯人员问:“为了一支枪你就可以杀人?”她说:“我不弄死他,他不会给我枪。”

直到晚年,参加过广西剿匪的老兵们但凡谈到当时的土匪,印象最深的就是土匪扒衣服,扒活人的,扒死人的。那地方太穷了,甚至有不少根本就不是土匪的村民,见我们的战士落单了,掉队了,就把人给杀了,就为了扒衣服穿。

第二,解放军兵力分散。

广西剿匪虽然投入的兵力多达二十多万,但一半以上用于守备城市和交通线,其余分散在农村大山剿匪。广西地广人稀,十多万人撒下去后,每处能集中的兵力就非常少了。

由于战线太长太散,导致兵力严重不足,每次都只能是被动应战,哪里被袭击了,等大部队赶过去时,土匪们早已得手,又逃回了大山。

针对这种情况,李天佑主张采用更加机动灵活的战术,兵力不能像铺面粉一样铺的到处都是,而是要有重点的配备兵力剿匪。土匪集中,解放军也集中兵力进剿,土匪分散,解放军也分散进剿。

还有,就是严厉禁枪,不允许民间私自藏匿、打造枪械。这些枪原本是用来防土匪的,但是被土匪、国民党特务一煽动,村民手中的枪反而成了土匪的武装。

再就是,一改之前的宽大政策,对一批罪大恶极的首要分子严惩,该枪毙的枪毙,该坐班房的坐班房,让老百姓看到解放军剿匪的决心。

在会上李天佑说到:

“谁是匪?藏在哪?老百姓都知道呀,可谁敢说呀?你今天抓、明天放的,这是剿的什么匪呀?老百姓背地里有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解放军讲宽大。咱们政策不对头,咱们脱离群众了。土匪那么猖狂,我们一味地只讲宽大,该杀的不杀,这匪能剿得了吗?”

这样一来,老百姓心中就有胆气了,而老百姓一发动起来,土匪的末日就到了。比如大桥乡有一个村子,当地有一个匪首名叫韦源乡,经常来村里抢劫欺压百姓,老百姓对他是敢怒不敢言。

后来,解放军派了一个连进驻到这个村,向老百姓宣讲对土匪的政策,号召老百姓举报揭发。有了解放军撑腰,老百姓举报了韦源乡的巢穴,带领解放军爬了三天三夜的山,最后将韦源乡击毙。

韦源乡被击毙后,他的余部气焰仍是十分嚣张,像过去一样大摇大摆的来到村里企图报复村民。岂料,村民们早已手持大刀长矛严正以待,一拥而上将这伙土匪绑了,送到了解放军驻地。

还有一个叫周天雄的土匪,靠着侥幸躲过了几次搜山,战士们一直没有抓到他。几天后,有村民来报告,说野地里躺着一个人,身上还带着枪,看样子像个土匪。

解放军马上去过查看,果然是周天雄,这小子没吃没喝,又不敢像以前那样去村子里要吃的,最后活活饿死在野地里。讽刺的是,死的时候兜里还揣着几根金条。

在大瑶山,49军、53军的战士和当地老百姓、民兵分片包干,对藏匿在山里的土匪进行拉网式搜索。在这种地毯式搜捕下,土匪无处藏身,纷纷被抓捕击毙,剩下的只得下山投降。后来参与搜捕的老兵回忆:后来的几十年里,看到山就发怵,这辈子也没爬过那么多的山。

大瑶山的剿匪经验推广到广西全境后,境内的土匪终于被逐步肃清。广西剿匪进行了3年,累计歼灭土匪46万人,相当于四野又打了一次辽沈战役。

0 阅读:25

品读古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