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在粟裕去世一年后,上映了一部电影,为何给粟裕用了化名

博览说历史 2024-03-31 00:04:00

粟裕大将是开国大将之首,淮海战役的实际指挥者,苏中、苏南、浙南等多个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功勋卓著,令人钦佩。

不过自从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同志就受到了错误的批评,一直到去世的时候都未能恢复名誉。

其实,在粟裕同志去世之前,曾有多名领导过问过此事,并准备替他恢复名誉。

可惜的是,每次到韦国清同志这边时就停住了,这到底又是为何呢?

笔者通过查询史料,写出了这篇文章。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指正。

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同志由于工作流程的瑕疵,受到了一些错误的批评。

会议结束后,粟裕被免去了总参谋长的职务,转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职务,偏向于幕后工作,离开了一线岗位。

1961年,陈赓大将在上海养病期间,粟裕专门前来探望好友,两人之间展开了一番长谈。

期间,一向头脑活泛的陈赓出于好意,指出了粟裕容易吃亏的地方。

陈赓说道:“你呀,本事是很大,可越是这样,越容易出现问题。”

粟裕不太理解,看向了陈赓,露出了疑惑的神情。

只听陈赓接着说道:“古往今来,庙堂之上,一直都有两个大忌。第一是功勋过于卓著,容易招人记恨;第二是太有主见,不会隐藏自己的锋芒。我看呀,这两样大忌,你是都占了。”

粟裕听了,微微苦笑地点了点头,表示自己听懂了,他也明白陈赓是在为自己好。

从1978年起,小平同志和耀邦同志都曾经亲自过问过粟裕的事情,并批示有关部门尽快处理好。

与此同时,很多粟裕的老部下也纷纷仗义执言,请求为粟裕恢复名誉。粟裕还亲自去找了叶帅和聂帅,得到了口头上的承诺和认可。

可惜的是,终究是没能落实好。

在八十年代时,这件事情一直推进不下去,主要就是卡在了总政这一关,韦国清同志当时担任着总政治部主任。

韦国清

按照流程来说,给粟裕恢复名誉的文件,要先经过总政治部主任的签字同意,才能上报军委。由于总政这边一直压着,没有转递给军委,粟裕的问题自然也就无法解决。

其实在解放战争时期,韦国清同志还是粟裕的下属。

当时,韦国清先后担任过华东野战军二纵司令员、苏北兵团司令员以及三野第10兵团政委。

而粟裕先后担任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三野副司令员等职务,是韦国清的直接上级。

根据粟裕的秘书鞠开的回忆,这种情况可能和一件陈年往事有关。

韦国清同志并非粟裕的嫡系,他出身于山东野战军,担任过山东野战军二纵司令员,而粟裕是华中野战军司令员。

后来,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粟裕的职务变为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而韦国清的职务为华东野战军二纵司令员,成为了粟裕的部下。

由于两支部队刚刚合编不久,韦国清对粟裕的风格并不了解,因而也就产生了小隔阂。

当时,在粟裕的安排下,二纵经常打阻击战,很少当主攻部队,这就导致战功可能略微少一些。

其实,粟裕用人是比较公平的。不管是嫡系部队,还是其他部队,他都平等对待。比如第九纵队司令员许世友,也不是粟裕的嫡系,但九纵经常担任主攻的角色。

在华东野战军的建制下,第一、四、六、九纵队的实力最强,更适合担任主攻角色。而二纵略微弱一点,去打阻击战也就无可厚非了。

但不知何故,根据鞠开同志的回忆和看法,韦国清同志应该还是比较在意这样的安排。

在战争年代,单论战功来说,韦国清同志比许世友、叶飞同志略微少一些。

不过在建国后,韦国清同志的成就很高,先后担任过总政治部主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务,成为了一名副国级干部。

1984年,粟裕同志因病去世,享年77岁。

在粟裕同志去世后,按照总政的指示,不允许公开宣传。

1985年,一部革命题材的军事影片《黄桥决战》上映,反响特别热烈,许多群众都反复观看了好多遍。

在这里,简单交待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

1940年,在抗日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后,共产党为了坚持抗战,准备扩大华中根据地,开辟苏北地区。

在组织的指示下,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部队挺进苏北,驻扎在泰兴县黄桥镇。

黄桥镇南靠长江,北接苏北平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险要。

然而不久后,国民党方面的顽固派,即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依仗着兵精粮足,纠集了一万五千多人,前来进犯黄桥。

当时,黄桥地区的新四军主力部队有7000多人,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临危不惧,果断应战。

最终,新四军采取诱敌深入,再分割包围的战术,歼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1.1万人,基本把韩德勤的势力全部肃清了。

这就是黄桥决战的具体经过,而电影《黄桥决战》也是如此拍摄的,场面恢宏,情节真实。

唯独有一点令人感到有些不太理解,即电影里只出现了陈毅同志的名字,却并没有出现粟裕同志的名字,这又是为何呢?

按照道理说,陈毅和粟裕是搭档关系,又共同指挥了黄桥决战,没有理由只出现一个人的名字。

在电影里,陈毅同志的搭档是谷盈。谷就是粟,盈就是裕(代表多的意思)。

那么,为何电影中要多此一举,采用化名呢?

原来,《黄桥决战》这部电影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按照流程,在制作完成后,要交给总政治部审核。

当时,韦国清同志在查看后,认为暂时不适合公开宣传粟将军,所以就安排在电影中用了化名。

其实呢,按道理说,粟裕毕竟是韦国清的老上级和老领导,军人之间应该是有朴素的感情的。

1994年,在粟裕逝世十年后,组织上为他恢复了名誉。

粟裕大将一生南征北战,创建了多个根据地,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怀念粟裕大将!

0 阅读:3

博览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