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四渡赤水”被称为人类运动战的智商天花板

俇攘 2024-06-10 18:35:43

如果说湘江之战,是红军长征中一次至关重要的淬火,从此之后,红军如一把利刃,遇神戮神,逢魔斩魔,在西南各大军阀之间游走,再也没有敌手,正如伟人那首《忆秦娥·娄山关》中那一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娄山关

而四渡赤水则是红军正式找到了自己的决胜法宝以及作战方式,这场战役之后,红军实现了战术上的成熟,如一条游龙在军阀之间任意游走,冲出西南群山,绕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成功抵达陕北,燃起革命的熊熊烈火。

1935年1月,红军占领遵义,在这种黔北小城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之后,伟人成功跻身中央决策层,开始接管红军。此时的红军前路面临着层层艰辛,首先是背后,国军名将薛岳率领着数十万大军穷追不舍。前方又面临着贵州、四川和云南军阀的阻挡。就在遵义会议期间,一张无形的大网已经针对淬火重生后的红军悄然铺开。

只有三万余人的红军,被四面包围于黔北山区,数十万国民党军和地方军阀武装虎视眈眈,红军到此几乎已经到了绝境,那如何才能成功逃出重围,从此海阔天空呢?且看伟人和先烈们的操作!

四渡赤水地图

首先来说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一方面离不开毛泽东等指挥员的英明决策和红军战士的英勇奋战。在这场战役中,毛泽东等指挥员根据敌情的变化,灵活地调整战略战术,使得红军在敌人的重围中得以生存并发展壮大。同时,红军战士也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另一方面,也是国民党军队这边派系林立,由于每个省都由一个或者多个军阀掌控,他们其实并不想与红军死战消耗自身实力,而是尽力驱赶,不让红军在自家势力范围内过多停留,以完成国民政府的军令。国民政府军队战术的布置因此有一个巨大的漏洞,而四渡赤水乃至整个红军长征的胜利,与此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四渡赤水战役的意义重大。它不仅使得红军在长征途中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还为红军的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此外,这场战役也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领导和指挥能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才。同时,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也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次渡赤水

四渡赤水的诀窍就是通过运动战将国军部队调动起来,把川军、黔军调动到长江和乌江,然后假装向西,把滇军调动出来,随后又转向北,假装要渡江北上,让川军各路军阀摸不着头脑,然后趁着滇军被调动出防区,然后直接从云南空虚的大片区域安然路过,成功渡过金沙江,转道西康地区。

接下来,我们先了解一下四渡赤水战役的具体流程,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其细节充满了战略与战术的巧妙运用,也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与智慧。下面,我们将深入剖析这场战役的各个环节,揭示其背后的战略意义与战斗精神。

红军渡赤水影像

首先,四渡赤水战役的背景极其复杂。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长征初期,由于指挥上的失误,红军在湘江之战后遭受重创,人数锐减。此时,红军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处境极为险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四渡赤水战役应运而生,成为红军摆脱困境、求得生存的关键之战。

四渡赤水战役的经过可谓跌宕起伏。第一次渡赤水时,红军在土城之战中遭遇了川军的顽强抵抗,战斗异常激烈。为了摆脱困境,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迅速转移至赤水河西岸,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

接着是第二次渡赤水。红军利用敌人的错觉,突然回师黔北,再次穿越赤水河,使得敌人措手不及。这一行动不仅打破了敌人的围堵计划,还使得红军在战略上取得了主动。

红军四渡赤水

第三次渡赤水时,红军为了寻求新的战机,向西穿越了赤水河,进入川南地区。在这一过程中,红军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和敌情,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追踪。同时也引发了川军的慌乱,彻底把不准红军的目的。

最后是第四次渡赤水。红军在迷惑敌人的同时,突然折向东北,再次东渡赤水河,从敌人的重兵集团右翼分路向南急进。这一行动彻底打乱了敌人的部署,使得红军在战略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离不开毛泽东等指挥员的英明决策和红军战士的英勇奋战。在这场战役中,毛泽东等指挥员根据敌情的变化,灵活地调整战略战术,使得红军在敌人的重围中得以生存并发展壮大。同时,红军战士也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四渡赤水战役的意义重大。它不仅使得红军在长征途中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还为红军的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此外,这场战役也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领导和指挥能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才。同时,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也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回顾四渡赤水战役的细节,我们不禁为红军的英勇和智慧所折服。在这场战役中,红军不仅展现出了高超的军事素养和战术水平,更体现出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战斗精神。这些精神品质不仅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基石。

强渡赤水河‍

总之,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其细节充满了战略与战术的巧妙运用和红军战士的英勇与智慧。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为红军的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传承红军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四渡赤水战术的精妙之处,不仅体现在其战略构思的巧妙与前瞻性,更在于其实际执行中的灵活多变与出奇制胜。在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形势异常严峻。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伟人等领导人巧妙运用四渡赤水的战术,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实现了战略转移中的重大胜利。

首先,四渡赤水战术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战略构思的巧妙。毛主席等领导人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战略方向,将红军的运动战发挥到了极致。一渡赤水时,红军巧妙地穿越了敌人的封锁线,成功摆脱了敌人的追击。二渡赤水时,红军又利用敌人的错觉,再次穿越赤水河,使敌人陷入了混乱之中。这种兵无常形的战略构思,使红军始终能够保持主动,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

其次,四渡赤水战术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其实际执行中的灵活多变。在战役中,红军采取了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随时调整作战计划。这种灵活性不仅体现在战术层面上,更体现在战略层面上。红军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不断地变换作战方向,时而东进,时而西出,时而南下,时而北上,使敌人始终无法摸清红军的真实意图。这种灵活多变的战术运用,使红军能够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成功地突围而出。

此外,四渡赤水战术的精妙之处还体现在其出奇制胜的效果上。在战役中,红军多次采取出奇制胜的战术手段,成功地打乱了敌人的部署。例如,在第三次渡过赤水河时,红军利用敌人的疏忽大意,突然发起攻击,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防线。这种出奇制胜的战术手段,不仅使红军能够在关键时刻取得重大胜利,更增强了红军的士气和信心。

在这场战役中,红军将士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最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重大胜利。这种胜利不仅为红军的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四渡赤水之战总共历时三个多月,红军避敌之长,击敌之短,一再造成敌人的错觉,积极创造战机,将各大军阀玩得团团转。

伟人的奇思妙想

四渡赤水战术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这场战役不仅丰富了我们党领导和指挥军事斗争的实践经验,更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四渡赤水的胜利进一步提高了毛主席在党和红军中的威望,加强了他在党中央的实际领导地位。同时,这场战役也为后世的军事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成为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更是为伟大战略性转移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试想,红军以三万多残部,深处敌人的腹地,面对着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军阀和中央军数十万人的围堵,却能够屡战屡胜,游刃有余,毫发无伤的离开险境,这是多么精妙的战术,想必古往今来,无人能复制,足以称为千古以来第一运动战术。

2 阅读:29

俇攘

简介:研史,读书,写诗,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