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好“冬防”硬仗陕西省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新路径

城市网陕西 2024-02-27 15:50:49

农作物秸秆具有丰富的氮、磷、钾和有机质养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副产品和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资源。2023年,为全面贯彻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陕西省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7年)》要求,扎实推进农业领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结合陕西实际,省农业农村厅制定了《农业领域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7年)》等政策,为着力做好秸秆综合利用资金补助、秸秆“五化”利用及农业农村秸秆治理等工作指明方向,从而进一步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水平。

“秸”尽其用:对秸秆综合利用进行资金补助

为切实降低秸秆焚烧对大气污染的影响,2023年,省财政厅会同省农业农村厅研究制定了《秸秆综合利用资金实施细则》,专门安排奖补资金,进一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从源头减少秸秆焚烧情况。

陕西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处张永梅介绍,秸秆综合利用资金主要用于对各县区自主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效果进行奖补。一是对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一定标准的20个县区进行奖补,每县奖补30-50万元;二是对秸秆综合利用率较上年度增幅较大的10个县区进行奖补,每县奖补 20 万元。

陕西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处张永梅。

同时,奖补资金继续用于以多元化方式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支持各类承担项目任务的组织和个人,因地制宜发展秸秆还田,开展秸秆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运用,完善秸秆收集、储运、加工能力,推动秸秆产业化发展,切实提高全省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变废为宝:实现秸秆“五化”利用

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内容,是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打好农业领域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的具体体现。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农业绿色低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邱凌表示,秸秆“五化”利用包括“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同时,通过采用科技含量高的轻简化适用技术,可以将秸秆变废为宝。一是秸秆可以实现“肉蛋奶”技术,也就是秸秆饲料化技术,具体包括秸秆青贮、秸秆黄贮、秸秆碱化/氨化等。二是秸秆变“果菜粮”技术即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包括秸秆机械翻埋还田、秸秆生产有机肥、秸秆生产炭基肥等,这种技术可以将秸秆的营养物质完全地保留在土壤里,不仅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农业持续增产能力。三是秸秆变“热电热炭”即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这种技术具有工程热效率高、余热回收、综合效益好等特点。能够充分利用秸秆包含的能量,通过高效燃烧、炭化和热交换等方式,进行温室栽培、热水养殖、农产品烘干等。总之,秸秆“五化”利用,对于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环境生态保护、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落实整治:扎实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基层工作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农业绿色低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邱凌。‍

为进一步落实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情况,陕北、关中、陕南各个地方在省农业农村厅精心指导下,扎实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有力促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其中,榆林市采取“1610”模式,重点建设1个秸秆饲料化加工中心和6个秸秆收储运网点,扶持10个养殖专业户,秸秆收储加工覆盖全县8镇1办206个村。采购谷物联合收割机打捆一体机、秸秆捡拾打捆机、秸秆粉碎深埋还田机、秸秆铡草揉丝机、树枝粉碎机、圆盘粉碎机等收储加工设备67台套。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互利共赢原则,初步形成了农户(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秸秆收储网点与秸秆加工企业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各自规定收储服务区域认真履行秸秆禁烧宣传培训和收储加工服务工作。

渭南市大荔县2022年扶持8家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年收集储存秸秆超15万吨,完成秸秆清洁离田地块超30万亩。汉中市也坚持因地制宜、政府引导,扩大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共投入1.96万台套秸秆综合利用机具,从而提高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水平,明确农作物秸秆青贮养牛,秸秆还田、草帘草袋编织等三种综合利用模式,有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秸秆综合利用,是‘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必须要坚持农用优先、多元利用的原则,以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为主攻方向,有序推进秸秆科学还田,加快秸秆离田利用,促进秸秆收储运体系和市场运行机制持续完善,产业化利用结构更加优化。”邱凌说,在“十四五”期间,陕西将建设 20 个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在陕北、关中、陕南等地全面打造秸秆养畜、秸秆全量化利用“沃土模式”等典型模式,推进秸秆高值化利用。同时以县域为单元,不断完善秸秆资源台账,全面做好数据审核、比对等工作,加强数据挖掘和分析,强化台账效能。到2025年,关中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西安、咸阳、渭南达到97%以上。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