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年轻群体和女性观众拉开距离的电影,市场反馈不会太好|关于电影版《三叉戟》

楷威放映室 2024-05-27 17:51:35

电影版《三叉戟》近日上映,整体来看还是显得着急了。对原著作者吕铮倒是有些了解,毕竟几年前在做影视版权相关业务的时候,没少听到这个人的名字。这种熟悉某个特定行业,又能写故事的作者,是非常受到出版和影视行业欢迎的。其实这类故事,对喜欢阅读小说的人更友好一些,影视化反而是一种犯险行为。

警察这种职业,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写出的故事不能令人信服。所以有了吕铮职业身份的保障,会给观众一种天然的信任感。但此类题材本身的敏感性也导致很多地方也就是点到为止。长篇小说和剧集的体量是相对应的,而电影整体的节奏必然是匆忙的,因为在创作时无法抛开小说和剧集那些故事的干扰,即使努力做减法,最后还是显得有些拥挤和局促。

而该多出来的部分,反而因为各种原因被省略了。而电影里,因为其自身的敏感度,就要将其简化,一带而过,无法展现过程,比如魏晨饰演的楚冬阳。因为其岳父牵扯其金融大案,而一直阻挠手下人员办案。

这个角色本身没有几场戏,但为了要保持故事的逻辑线,此人必须出现,导致角色塑造上就显得单薄。而如果是在剧集里,这个故事线就可以拆开来表现其中的各种波折起伏。

同样的题材,不得不想到《三大队》这样的作品。不同的是,《三大队》的故事改编自非虚构的短篇故事,内容不多,不像长篇小说那样写得很满,能给创作者更多想象的空间,其实长篇看似更合适改编成剧集,但有时候恰恰给剧集创作带来一些阻碍。而电影版就可以比较稳地加入主创的一些思考,而不仅仅是探案、抓人和搏杀。

而《三叉戟》的基调与气质上是非常刚硬的男性向作品,几年前剧集播出时的宣传语也是“刑侦版老炮儿”,在电影里,这个标签被强化,特别是姜武这个角色的勇猛,强调和对应了这个题材里刚强的部分。而伴随着这种气势的是那首来自崔健的老歌《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作为面向大众群体的作品,一旦与女性群体、年轻群体拉开距离,其实很大程度上在商业回报上是处于劣势的。

老炮儿情结自然包含着尊老的怀旧情绪,于是故事的讲述方式同样也是陈旧的。正因为如此,在三位主角形象更突出之外,也把其他演员对比得有些尴尬。比如欧豪饰演的小青就是一个例子,作为反派角色,他为父亲复仇的动机可以理解,但他的痛苦和泪水,很难让观众共情。而演对手戏的金士杰老先生,戏再好,在这样的电影中,也是被埋没的。

如果说有戏剧冲突和张力的话,也就体现在,反派势力为了把警方也拉下水,就从他们的家人下手,让警察家属都牵扯进案件之中,希望以此作为威胁,让他们因为私人原因都无法查案。而一旦威胁失败,就把家人打伤送进医院,无论作案手法还是剧作手法上来说,都显得简单粗暴。

除此之外,剧作层面还带来某种意义上算作反转的设定,就是让黄志忠饰演的崔铁军说出当年的隐情,相当于借着老徐的枪为自己亲兄弟复仇,并承认这段时间的各种安排相当于是他设的局。这样一来,就把当年二冬子之死引发的各种事件,和本片涉及的主要案件联系起来,也就有了核心故事线里,二冬子的儿子小青潜伏在大佬身边伺机复仇的内容。

作为电影,表现勇猛一些也是必然的,毕竟是警匪题材的院线电影,动作戏必然也是看点之一。既然安排了下一代年轻人的复仇,也就预示着最后要来一场年轻人对抗老炮儿的大战。只是这种动作戏场面也是网大水平的,其他的追车场面也都是常见的视觉效果。所以整体观感上,还是颇多遗憾的。

0 阅读:20

楷威放映室

简介:优质影视故事分享,带你体验不同人生,曾任职电影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