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芬:被命运眷顾的女人,在这1点上从不欺骗

张德芬空间 2024-06-14 12:05:40

很多夫妻、伴侣,终其一生都未能走入彼此的内心。

当然,极其敞亮、愿意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人也是不多见的。

因为当我们还是天真无邪、完全不设防的孩子的时候,就开始被其他人不断地伤害;

最终我们每个人都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防御机制,使我们的内在变成了一个被压抑的、任性的、自私的孩子。

平常我们装模作样,假装自己是个大人,为人处世有章法、有条理、有理性;

可一旦情绪爆发,这个孩子就会跳出来,肆无忌惮地搞破坏,任性吵闹,自以为是,留下一堆烂摊子;

让成年的我们在羞愧和自责(也可能是自圆其说)的情绪中收拾残局。

所以,想要走进一个人的内心,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接纳他的这个内在的小孩。

尤其是当他开始跟你分享一些心事的时候,你的态度是什么?

是指责(批判)、嘲笑,还是不在意?

还有一种最糟糕的回应方式,就是给出建议,提出解决方案,让对方反而有下不了台的感受。

其实,最好的态度就是以非常理解的方式去倾听,什么都不用说,只要设身处地理解对方的感受就好,也就是运用同理心。

同理心的表达方式其实很简单,有的时候你只要重复对方说的话就可以了。

当然,适当的时候你也可以这样说:

“哦,那样真的很残忍。”“哦,那样真的挺令人难过的。”“哦,这样啊,难怪让人不舒服。”

你不用去加重他的感受或是为他的情绪命名,除非他自己说出来了,否则他可能会立刻启动防御机制,说:

“哦,没有啊,我不难过。”“没什么不舒服,不就这样吗?

具体要怎么做呢?

对自己和对方绝对诚实

另外一种走进别人心里的方式就是对自己和对方绝对诚实,而诚实是会传染和相互影响的。

如果你能够打开自己的心,分享自己最脆弱、最真实的一面,对方就也能够如此回应。

不过这个功夫就要靠自已修炼了。

你是否愿意面对自己内在那个不堪的、黑暗的、脆弱的、无助的、卑鄙的、忌妒的、自私的小孩?

他只是你的一个面向,你越是愿意去承认他、拥抱他,并且在你的心里给他一个合法的位置,就越能够消融他的力量,不让他做你的主人。

给他一个合法的位置,意味着每当他出现的时候,你能够如实地观照他,不去批判、否认,而是以中立的立场看着他。

另外,不要只是满足对方的外在需求,否则你就是最容易被取代的。

能够知道对方的喜好,并且投其所好,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带着意愿去观察、理解对方,并且有觉知、有意识地去满足对方的内在需求。

一般来说,每个人的内在需求都是被理解、被接纳、被认可,尤其是在做错事的时候,如果能够得到宽容和原谅,那感激就不是用言语可以表达的了。

比如有一次,我推荐以前的爱人去上一个个人成长课程,他中途上不下去就离开了。

回来之后,他觉得很难跟我交代,在述说他为何要离开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他的羞愧。

我告诉他:“没关系啊,这种事情不能勉强的,上不下去就算了,没关系的。”

我可以感受到他的释怀,本来他觉得心口很堵,不知道如何交代,我的理解让他立刻放松下来了。

当然,我这么说的前提是我不是想要借由让他上课来改变他,我没有这样的目的。

另外,我也不在乎别人说:“哦,德芬姐以前的爱人上个人成长课上一半就走了。”

我不觉得这有啥丢脸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把自己的需求、面子、目的等加在你爱的人身上,那么你要的东西就会比他的感受来得重要。

这样的话抱歉,你是走不进他心里的。

亲密关系是人生最好的修行道场

你跟父母的关系,可以检验出你这个人成熟与否;

而你跟亲密爱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检验出你这个人到底有多爱自己,有多了解自己。

因为你的爱人就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你最不想看见的自己的那个部分。

为什么恋爱开始的时候很甜蜜?

因为很新鲜,你在他身上看到的全部是美好的东西,他在你身上看到的也都是美好的东西,两个人一起在那儿做美梦。

可是渐渐地,当两个人熟悉以后,事情就往相反的方向走了。

以前是黄金投射,把最美好的幻想放在对方身上。

现在是阴影投射,把自己不想看到的东西或者不喜欢的东西投射在对方身上,并且放大好几倍。

不过这个时候就是最佳修行时刻了,亲密关系是最好的修行道场。

对每个人来说,走过这一关都很不容易。

我常常听太太们说:

我成长了,我修行了,他还在那里做他的大老爷,他还在那里做他自己,我该怎么办?

说这话的人,其实你没有真正接纳他,你没有真正回到自己身上。

我的建议很简单,把你对对方的关注和期望全部收回来,关注你自己。

你对他的很多期望,其实对他来说是不公平的。

通往坟墓的道路是由期望铺成的,有期望就会有失望;

然后你就会指责他:“你明明可以这样做,为什么不这样做?你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怎样收回期望呢?

你要真真切切地意识到,所有的问题源于我们自己的内在:

我之所以对他有这样的期望,是因为我内在还缺乏一份稳定的爱,小时候父母没有给我,现在我才是唯一可以给自己这份爱的人。

和爱人分手以后,我跟我自己内在的伤痛,那种被抛弃、被背叛、被无视、孤独、伤感的感受待在一起。

我一个人在房间里,蜷曲在床上,变成婴儿的状态,抱着自己。

我开始不自觉地叫着一个人的名字,当然不是他的,我叫的是妈妈。

“妈妈,妈妈……”

我心里可能还是觉得妈妈没有以我想要的方式爱我,我有欠缺,我想在爱人身上来弥补我的遗憾,这对他是不公平的。

我母亲现在年纪已经很大了,她很爱我。

如果我叫她,她一定会抱着我,可是那种欠缺现在没有办法弥补了。

唯一可以弥补我的,唯一可以给我想要的那份爱的人,是我自己。

在那个当下,我不逃避,不再大吃一顿,不再血拼,不再打电话跟闺密哭诉。

我就在那个伤痛里面,像母亲那样全然接纳和爱那个“小女孩”,抱她说:

“德芬,我在这里陪伴你。”

当我们能够找到自己内在的那份爱,就不会不断地想通过亲关系来疗愈内在的伤痛。

否则对双方来讲,那都是一种折磨。

爱一个人,与对方无关

屡次在亲密关系中受挫之后,我现在知道,爱一个人那么深,其实背后是有原因的。

那些原因在于自己,与对方无关。

我为什么在亲密关系中会爱得那么深?

这源于我小时候一直想拯救我的母亲:

小时候看到母亲过得很悲苦,我就想尽我一切的能力去“拯救”她——

书读得很好,成绩考得很好,在所有参加的竞赛中都力争拿第一名……

我不断地通过这种方式去讨好母亲,做一个乖小孩让她快乐。

可是,母亲始终没能快乐起来。

我慢慢长大,离开家庭,这个任务仍然没有完成。

可是,驱使我完成这个任务的能量、动力还在,所以我会不自觉地想找一个如我母亲一样的人去拯救。

然而这种拯救任务注定是要失败的,拯救不成,就会把自己变爱害者:

我付出了那么多,对方怎能这样伤害我?

成为受害者后我又转而去迫害那个所谓的害我的人,两个人的关系开始恶化,并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就相处不下去了。

《爱得太多的女人》中说:

我们最容易受那些需人帮助的人的吸引,怜悯地认同他们的痛苦,努力解决他们的问题,借此舒缓自身的心理情结。

那些看似无助的男人之所以会吸引我们,主要便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其实是强烈地希望被爱与看顾。

……

因为你无法再将父母挽回成慈祥可亲的保护人,你便转而追求在情感上一样不合适的男人,希望借你的力量去改变他。

我觉得这也算是一种成瘾吧,是比较病态的一种。

如果我们能够带着觉知,知道自己是这种有拯救者情结的人,清楚又小心地走入一段关系,那么事情可能还是有转机的。

在这段关系中,当拯救者情结“发作”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能够及时阻止自己;

提醒自己“爱到极致是放手”,随他去吧!

爱情和婚姻之所以成为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是因为亲密关系对女性来说,是一堂丰富而持久的人生课题。

德芬已经修行了60多年,为许多身处其中的女性答疑解惑,如果你也感兴趣的话,欢迎来参与我亲自设计制作的的《3天亲密关系体验营》。

*本文由张德芬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李小豆

编辑丨李小豆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