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来年海权史,何时轮到我上场(上)

信息公布的小酒窝 2024-05-30 17:30:00

——《海权博弈史》读后感

这算是一本半粉丝向的书,之前关注过“观雨大神经”公众号,零星阅读过他的文章, 在整个公众号系统里,文章质量里面可以说中等偏上了,刚好去某多多买书,系统就立马给我推荐了这本,现在的大数据真是比女朋友还“贴心”。

总体阅读完之后,稍微有些失望,时间跨度从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到1936年“海军假日”时期结束,足足有350年,期间包括了英西、英美、中日、美西、日俄、英日等国家的海上大致交锋过程。

由于时间长,国家多,战争广,面面俱到,这就导致每条线都难以深入,文章总体质量比起公众号甚至略有差距,看来作文和出书的差距还是有的,前者只需要突发的灵感,后者则必须有至少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架构,但总体作为走马观花似的科普读物,还是值得一读的。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端,东南方向的地理版图自秦汉时期便已底定,西北方向的疆域大小则视中原王朝的强盛程度。“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传统的农耕文明,长期的宗法礼教,一般以安居乐业为第一追求,“离乡背井、飘洋过海”,大多是混不下去才不得以的选择。

虽然无须出海搏命,海洋大多数时候对我们意味着未知与风险,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历史上错过了大部分海权博弈的机会,现在也只能算是这个舞台上的“新人”。作为一个“新人”,难免会有很多问题萦绕在心头,比如说:

制海权究竟意味着什么?走向深蓝的中国海军会遇到哪些阻力与挑战?加强内循环、着力一带一路,是否意味着现时海洋经济逐渐走向自我封闭?虽然这本书并不会带给我们直接答案,但是未来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可以从消逝的历史抽丝剥茧。

英西海战

1588年7月29日,近130艘满载16000名士兵和7000名水手的西班牙军舰组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无敌舰队”,正向英国杀来。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要拿下英格兰、爱尔兰以及法兰西女王伊丽莎白头上的王冠。

当时的英国和我们后来认识的那个日不落帝国是两码事,别看伊丽莎白的身上挂着一大堆头衔,其实英国只是一个人口稀少的贫穷岛国。

那时候的西班牙,也不是我们现在看到人畜无害的度假天堂,和葡萄牙作为大航海时代的最大受益者,大约有了225万公斤的黄金、1亿公斤的白银流入西班牙,到16世纪末期世界80%以上的黄金和白银集聚西班牙。

在地理上,西班牙不仅独占伊比利亚半岛,还称霸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新世界,其国土从秘鲁延伸至菲律宾。国力最强盛的时候,国土面积可达3150万平方公里,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也是无可争议的全球霸主。

1527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想要和他信奉天主教的妻子离婚。在中世纪,王室不管是结婚还是离婚都要得到罗马教廷的批准,而且如无特别的理由,离婚一般是不被批准的。

一边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一边是新教改革应人心,亨利八世趁势与罗马教廷决裂。

到了1531年,亨利八世直接强迫英国宗教会议宣认自己是英国教会(圣公会)“唯一至高无上的主”。

两年后,英国教会给罗马教廷的岁贡也停了,到了1534年,英国国会干脆通过了《至尊法案》,直接规定英国教会以英国国王为最高元首,而不是之前的教皇。

而西班牙从罗马人统治时期就确立了天主教的正统地位地位,是罗马教廷坚定拥护者,与英国这种新教异端自然是格格不入的。

再加上英国民间积极参与、官方背后纵容的海盗政策,仅海盗德雷克1577年到1580年的几次劫夺活动,集资了5000英镑,最终掠夺西班牙的财宝价值竟多达470万英镑。

新旧两个海洋霸王的战争,一触即发。

英国舰队虽然士兵比西班牙少,但是船比西班牙快,而且火炮威力也更大。这得益于英国在十几年前就完成的一次舰队革新。

从1573年开始,英国的造舰思路就转向海上炮战,在船舰航行速度和舰载火炮的威力上做足功夫,也就是是说,他们拿来做炮弹的实心球的个头要比西班牙的大。

1588年8月7日晚上,八艘表面布满燃油,内部装满炮弹和炸药,船身燃着熊熊大火的英国舰船冲向无敌舰队的停泊区。德雷克趁着夜色对在港口抛锚的无敌舰队发起了火攻,史称“火船之夜”。

“从天而降”的火船来势汹汹,西班牙人驾船技术高超,躲避几艘无人驾驶的火船并不难,问题是他们正处于抛锚停泊的状态,得先把锚拉起来才能开始躲避。在紧迫的形势和巨大的恐惧下,西班牙人已经顾不得起锚,而是直接把主锚砍断了事。

砍断主锚的西班牙舰队顺利躲过了火船的进攻,但是没有锚就意味着他们无法再次稳当地停靠。于是,西班牙人的阵型陷入混乱,舰队开始分崩离析。

这正是德雷克使用火攻想要达到的效果——恐惧和混乱。

8月8日,太阳出来后,英国人发动了最后的总攻。

德雷克一马当先杀入西班牙舰队中,英国舰队第一次近距离与西班牙舰队决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英国火炮的威力。英国火炮不仅威力大,而且开炮速度是西班牙的5倍。在英军猛烈的攻击下,西班牙人甚至无法连续装填弹药。大口径的炮弹将西班牙的船板打出大量的碎片,这些碎片如同子弹般飞向船内的西班牙士兵,对西班牙士兵造成重大杀伤。

终于,无敌舰队的巨舰开始一艘接一艘地沉没。西班牙人被英军肆意宰割了8个小时,死伤6000余人。

打败无敌舰队,是英国夺取海洋霸权的开始。下一个敌人,则是千百年的老对手——法国。

英法海战

事实上,12世纪金雀花王朝时期的英国确实在法国占有广阔的土地,到了13世纪,大量法国领土已经被法国国王夺回。为了争夺对法国的统治权,英法两国又在14世纪开启了长达百余年的战争,一直打到15世纪。

1429年,本来占尽优势的英国被法国17岁农村少女贞德击溃,形势逆转。二十年后,英国丢掉了在法国的最后一个城市——加来,百年战争宣告结束。最终英格兰在欧洲是一块地也最终失去,彻底沦为岛国。

紧接着英国又陷入历时三十年的内战(玫瑰战争),长期的战乱导致英国国力衰败,成了欧洲的边缘角色。

尽管如此,英国人对法国土地的执念仍未消退,在法国查理七世夺回法国王位后,嘴硬的英国人仍不放弃其法国国王的头衔。

从中世纪晚期一直到近代,英国国王都一直宣称自己是法国国王、这也是伊丽莎白头上还挂着法兰西女王头衔的原因。这波“嘴炮卫冕”甚至一直持续到19世纪初,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十九世纪初法国在拿破仑的带领下如日中天,一度有统一欧洲的趋势,而一贯奉行“大陆均势政策”的英国,自然不能容忍,在连续7次的反法联盟不得手后,英国只得撕破脸只能直接下场了。

1798年,只剩下一条胳膊一只眼的“英国皇家海军之魂”纳尔逊,在拿破仑远征埃及之时,率领英国海军在埃及的尼罗河河口大败法国海军,把拿破仑困在埃及的陆地上。

失去后方支持的法国远征军形势急转直下,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英国人总算在被拿破仑蹂躏的岁月里扳回一城。

1805年拿破仑重整旗鼓,还联合了同样之前被英国打败的西班牙,新仇加上旧恨,特拉法尔加海战立刻打响。

但由于一系列战略、战术的失误,海军中将维尔纳夫率领的法、西联合舰队被封锁在加的斯港内,英国皇家海军包括总司令纳尔逊在内总共阵亡458人,无一艘军舰沉没。法西联军共计17艘战列舰被俘,1艘被击沉。

其中法国阵亡2218人,包括联合舰队总司令维尔纳夫在内约4000人被俘,西班牙包括西班牙舰队司令格拉维拉在内阵亡1025人,约4000人被俘。

此役之后法国海军精锐尽丧,从此一蹶不振拿破仑对海军大为失望,也不得不放弃了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

1806年1月8日,英国人在泰晤士河上为纳尔逊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为国捐躯的纳尔逊被英国人视为海军之魂,现在还可以在伦敦市中心看到专门为了纪念特拉法尔加海战建立的特拉法尔加广场,上面还竖立着纳尔逊的纪念碑。

值得一提的是,拿破仑十分敬仰纳尔逊这个对手,听闻纳尔逊的死讯后,他命令每艘法国军舰都挂上纳尔逊的肖像以示纪念,也是希望法国人能多学习一点纳尔逊精神。

—————————————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资料搜集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