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抗日英雄被顶替,真正英雄靠捡煤球为生,冒充者却吃香喝辣的

观今品古 2024-06-20 13:58:49

前言

1992年4月,一位93岁高龄的抗日老将军,在芝加哥受到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接见。

她紧紧握住老将军的手,再三感谢他五十年前在仁安羌战役中解救英军的英勇行为。

老将军只是微微一笑回应道:“我不过是尽了一个军人的本分,不能列为战果。”

而就是这样一个驰骋疆场、令敌人闻风丧的英雄,却在退役后以捡煤球为生,艰难度日,他所有的英雄功绩被他人冒名顶替多年。

这究竟是何等的遭遇?为何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会落到如此田地?又是谁,竟然如此胆大妄为,冒名顶替长达二十多年而不被发现的呢?

抗日名将,仁安羌战役的指挥官

这位被冒名顶替的将军就是刘放吾。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的嚣张气焰进攻到了缅甸。

对于英国来说,缅甸是他们在远东的殖民地;而对中国来说,日军进攻缅甸,将中国通往外界的唯一交通孔道——滇缅公路切断了。

日军的这一举动,侵犯了中英两国的利益,中英两国联手,建立了军事同盟,中国远征军也应运而生,入缅配合英军作战。

刚开始,战争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在与日军的交战上,英军实际上是不把日军放在眼里的,十分轻视。

所以他的这种傲慢态度就导致在作战问题上,出现了极大的误判和失误,在初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损失惨重,中国远征军也因此被拖累。

仰光失守后,英军士气低落,已然开始消极应战。非但不总结经验教训,一鼓作气再战,反而内心只有一个想法:放弃缅甸,一路撤退。

中国远征军被推向了风口浪尖,被迫成为了挡箭牌,负责掩护他们的撤退工作,而英军则一路向北逃窜,来到了普罗美一带。

随后他们重新集结,将英缅第一师、英印第十七师、英军第七装甲旅合并为了缅甸第一军,负责缅甸西线方面的作战。

合编的这支军队军事实力很强,看似强大的军队却如同一盘散沙,人员状态却并不高涨。

当日军对驻守普罗美的英军发起进攻时,他们再次选择了撤退。西线的要地接二连三的丢失,英军一路溃逃。

而日军则抓住了这一机会,派出一个步兵连急速行军绕道英军的后方。英军也被推至了仁安羌。

仁安羌是当时缅甸最大的油田,所以攻下仁安羌势在必得,日军三面设伏,切断了他们的退路,包围了英军的主力,将他们困于此处。

为何英军会被日军如此轻易地包围?难道真的是因为兵力悬殊敌不过吗?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在这场战斗中,日军的兵力不过2000人,而英军却拥有7000多人。他们还拥有重型的坦克和大炮等先进武器。

面对敌人的进攻时,他们却惊慌失措、毫无斗志。他们只想依赖中国的救援而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抵抗,不断地向中国发出求救信号。

这次的援助工作,落到了新编第三十八师身上,它的前身是税警总团,虽然不是正规军出身,但这支部队不管在武器装备方面还是战斗力方面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支正规部队。

孙立人

师长孙立人更是先后在清华大学和美国的一所军官学校学习,他本人也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第三十八师超强的战斗力孙立人更是功不可没。

即便是这样一支强大的部队在面对英军的请求时还是让亚历山大和斯利姆感到担忧。

他们希望中国能够派遣更多的兵力来增援缅甸战场,内心其实对中国军队的实力是持以怀疑态度的。

当斯利姆见到第三十八师第113团团长刘放吾时他的疑虑才终于烟消云散。刘放吾主动邀请斯利姆来营部查看战略部署并亲自陪同他前往连部指挥所参观。

斯利姆

当时战斗已经打响枪声震耳欲聋但刘放吾却表现得异常冷静和沉着。他的这种从容不迫和镇定自若让斯利姆深感敬佩,并称赞他是一位真正的军人。

英缅抗战中的中国力量

4月17日,第113团趁夜赶到了仁安羌部署兵力,于第二天清晨对日军展开猛烈的攻击。

第113团的兵力共计1000余人,他们面对的是兵力庞大、数量达到4000多人的日军。日军在仁安羌及沿河地区布下了重兵,形成了坚固的防线。

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以及滨河南岸那高峻的地形,和已经被日军牢牢控制的501高地,团长刘放吾深知,贸然进攻只会带来无谓的牺牲。

因此,他果断地下令停止进攻,决定重新调整战略,寻找更有利的时机。

被围困的英军听到没有动静了,而自己的进攻也毫无任何进展,一想到自己可能就要交代在这里了,心中的恐惧和绝望一下涌了出来,近乎崩溃。

他们连续发电报给中国远征军,催促他们加紧对日军的进攻,尽快将他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师长孙立人面对斯利姆的质疑十分冷静,表示再坚持一天,中国军队哪怕战斗到最后一刻,一定会把英军救出来。

第二天,刘放吾亲自带领部下,登陆南岸,对日军发起了正面的猛攻,同时第二营和第三营的战士们在右翼和左翼展开攻势,掩护第一营主攻。

一时间火光冲天,炮火声、嘶吼声此起彼伏,交织在一起,面对敌人的密集火力,战士们无谓向前。

在激烈的战斗中,第三营营长张琦即使身负重伤倒地,也仍然拼尽全力呼喊:“弟兄们,冲啊!杀啊!”

战士们一鼓作气,冲上油田,将501高地也成功攻下,将日军的包围之势彻底撕破。

战斗持续到下午5时,日军终于战败溃逃,第113团也成功攻下了仁安羌油田。将被俘的英军、记者和传教士一一解救了出来。

被救出的战士们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虽然语言不通,但他们用深深的鞠躬、甚至下跪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刘放吾

仁安羌大捷不仅为战局带来了一线生机,更是中国远征军入朝以来取得的重大胜利。师长孙立人因此被英国国王授予了“大英帝国司令”的勋章。

孙立人决定乘胜追击,进行反攻,趁机将日军第33师团一举歼灭,斯利姆也下令要与第三十八师紧密配合。

但此时总司令韦维尔却只想继续向印度方向撤退,为了让中国军队掩护他们撤退,他甚至不惜谎报军情。

这使得战局再次变得复杂而艰难。日军趁机集中大量兵力进行反扑,我军丢失了许多重要阵地,撤退之路也变得异常艰难。

第113团并未因此气馁,突出重围后,一刻也没有停歇,开始追赶主力部队。大路被日军封锁,刘放吾就带着大家攀藤附葛艰难前行。

历经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抵达南先庆,距离印度只有一江之隔,而江面时不时会有日军的炮艇出没,刘放吾也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放手一搏。

在渡江前夕,刘放吾分别给何应钦和孙立人发去了电报:“刘团今夜渡江,不成功,便成仁!”

当晚,他带着部下趁着夜色开始渡江。幸运的是他们最终成功渡过了河面没有遇到太大的危险。就是电台却不幸泡水无法使用这使得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中断。

但即便如此第113团依然坚定地向前行进成为了最后离开战场的“最光荣的一个团”。

被遗忘的抗日英雄

刘放吾也因此晋升为少将,这样一个立下赫赫战功的抗日将军在之后的仕途中却十分坎坷,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

孙立人因所谓的“兵谏”遭到软禁,刘放吾自然也受到了打压。他本人的性格也比较沉默憨厚,从不居功自傲,这才有了后来有心之人的冒名顶替。

在仁安羌战役中,他救了一个英国炮兵团长菲士延,谁曾想,这个救命之恩竟在日后引发了一场误会。

菲士延在后来也晋升为中将军衔,他一直记着这个救命恩人,就开始四处打听刘放吾的下落。

因为发音相似,菲士延误将“刘团长”传为“林国章”。于是,一场关于寻找救命恩人的行动就这样开始了,但结果却是无功而返。

这时,一个名为林彦章的人起了坏心思,他专门找到了一位曾参加过远征军的副师长,一番讨好与他亲近。

熟悉之后便以想一睹军装风采为由,将那位副师长的军装和勋章全部借了出来,同时他也掌握了大量战争史料。

刘放吾

他身着军装,胸佩勋章,伪装成那个传说中的“林国章”。出现在了菲士延的面前,菲士延一位他就是当年的救命恩人,很是开心,还与林彦章拍了合照。

为报答救命之恩,菲士延在仕途上和经济上帮了他不少,而林彦章也凭借这些频频出入上流社会,大发横财,一直没有人怀疑他的身份。

而真正的将军刘放吾却因为受到冷落,在退役后只能定居台湾,在旧部的帮助下,靠卖煤球艰难度日。

1963年,这个招摇撞骗的假将军林彦章才终于被捕,一时间众说纷纭,人们纷纷猜测“林国章”团长究竟是谁。

一天,刘放吾在看完《最长的一日》后始终闷闷不乐,在儿子的再三追问下,刘放吾才将自己在仁安羌战役中的种种讲述出来。

而媒体经过深入调查,也终于找到了当年仁安羌大捷中真正英雄刘放吾,真相大白于天下,人们才了解到这段历史的曲折与离奇。

结语

那么,为什么林彦章能够冒名顶替多年而不被发现呢?难道真的只是因为他隐藏得太好吗?

其实,究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民党当局的腐败和无能。蒋介石看重嫡系部队,对于非嫡系的功臣视而不见。

哪怕非嫡系将领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对于他来说不过是他实现政治野心的工具罢了。

而国民党内部派系纷争不断,官僚主义严重,对于前线战场上的功过是非赏罚不明。

当时也是由于蒋介石将孙立人软禁,并销毁、隐瞒了大量的史料,许多事实被歪曲或隐瞒,使得真相难以浮出水面。

不过好在,历史是公正的,事实的真相终会浮出水面,假将军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真正的英雄刘放吾也不会被历史遗忘。

参考资料

仁安羌大捷功臣刘放吾.《炎黄春秋》

仁安羌大捷的故事.刘放吾将军纪念网

0 阅读:0

观今品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