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为啥总是“管不好”?一位基层市监人员道出了原因

罗罗发发牢骚 2024-04-02 02:24:30

食品安全,一直是每年315的重头戏。

每年315过后,食品监管部门都要接受一轮舆论的批判。而且,舆论场上食品安全满目疮痍,甚至有人调侃从早至晚都在享用着问题食品。

似乎国人被不安全食品所包围,几无安全之食品可食。

并一直质疑着监管部门为何管不好食品安全。

是啊,为什么呢?

一个伪命题

食品安全,终究只是一个目标,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实现的,保证食品不出现安全问题,只是一个伪命题。

社会中人们行为的底线,取决于社会公众的道德程度,而不是法律,食品安全也是如此。

而市场经济中经营者对利润的追求,正不断拉低着社会的道德底线。

而法律的主要作用,在于威慑和惩戒,在对利润的狂热追求下,法律的教育指引作用,已经退化。

所以,用法律的手段消灭违法行为,也是一个伪命题。

而科技的发展这个双刃剑,在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为违法行为提供着便利,导致各种食品违法行为不断刷新。

相对于“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市场经营者,监管部门却只能是后知后觉,监管只能是被动应付。

有人常说国外的食品安全管理如何如何的好,似乎国外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事实上,月亮始终还是那个月亮,并不分国内国外。

且不说较早的2006年英国沙门氏菌污染的巧克力事件、2008年的美国沙门氏菌污染的花生食品、爱尔兰受二噁英污染的生猪产品事件和2013年爱尔兰含肉毒杆菌毒素的乳清蛋白粉事件,根据IFS国际卓越标准发布的数据,全球2023年共发生食品安全事件370起,涉及了67个国家和地区。

所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食品经营者与监管部门,将永远上演着猫捉老鼠的故事,法律再强大,执法再严格,也总有顶风作案、以身试法的老鼠出现。

所以,自从食品作为商品出现之日,食品安全问题就一直存在,这才是正常的。

如果后知后觉的监管部门能够彻底消灭食品安全问题,反倒是一个正常社会的悲哀。

失真的舆论

正如狗咬人不是新闻而人咬狗却是新闻一样,媒体追求的是新闻效应,他们关注的只是社会公众的注意力。

负面报道天然就比正面报道引人关注,所以十篇正面报道也不比一篇负面报道造成的影响更大。

这就是每年315晚会能吸引大量公众关注的原因,假如315报道监管部门是如何监管的,取得了哪些成绩,相信收视率会低得吓人。

没有人会关注到监管部门每年发布的监管数据,那些数据在舆论场上,连一朵小小的浪花都掀不起来,但315报道的案例却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内成为舆论的焦点。

这是一个典型的放大器,放大到失真的程度,全民自媒体时代,更加剧了盲目的跟风。

不信,你看那些网络大V,无一不是“流量的高手,正义的化身”!

而当今,最缺乏的往往是理性的思考和理性的声音。最不缺的,就是被裹挟着加入舆论的狂欢。

偶有几个理性的声音,也被喷得立马销声匿迹。

失真的舆论环境,给公众造成了极大的误导,似乎没有安全的食品了。

很少有人思考:食品不安全有多严重?哪些食品最不安全?问题在哪里?如何解决?

监管的缺陷

不可否认,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是有缺陷的,监管体制也是有缺陷的。

比如说最常见的食用农产品农残问题,农业部门管源头,市场监管部门管市场销售。种植中违禁使用农药,但不进入市场,是不会被发现的,但一进入市场,就是市场监管的责任了。

法律责任的不合理设定,也是诸多“芹菜案”引发争议的根本原因。张三是个农户,种植的蔬菜农残超标了,按照法律规定是罚五百。而李四从张三那里购进了,运到市场上销售,按照法律规定却要被罚五万。

仿佛监管是可以把农残超标的蔬菜拒之于市场大门之外似的,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食品安全的标准,是由卫生部门起草制订的,但监管是由市场监管部门具体实施的。

只要以安全为目的,标准无论高低,怎样定都是合适的。但监管就要面对社会公众朴素的价值判断的衡量,处罚得当与不当,永远是摆在监管人员面前的一个拷问。

食品安全法律规范也一样,更多的考虑的是安全问题,但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法律规范,是否能契合现实生活的实际,并不一定。

食品安全法律也一直在修订,虽然不完美,但也一直在发展,相信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在不远的将来还会修改,也许会更符合实际。

在体制上,从最早的卫生部门管食品卫生、工商部门管食品质量、质监部门管食品生产,到后来的生产、流通、餐饮分别管理,到如今的市场监管部门、卫生部门、农业部门分段管理,都是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而进行的调整。

食品安全监管改革一直在路上,虽有缺陷,但一直在努力。

也许法律制度和监管体制上的发展,才是解决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最直接手段。

执法的问题

自从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开始,食品安全监管就面临着专业执法和综合执法孰优孰劣的争论。

但无论如何,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技术工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管好食品安全,需要掌握海量的技术标准和法律规定,还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而这一切,只能来源于长期专业执法形成的知识沉淀,来源于深刻了解社会生活实践形成的生活经验。

目前食品监管中深为大家所诟病的浮于表面、过于注重形式要求、有效实质监管缺失等问题,根源在于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失去了专业性基础。

什么日检查、周排查、月调度制度,什么各类制度上墙,什么承诺制度等等,表面看起来热闹异常,其实有个毛线的作用?如果依靠自律和承诺就能管好食品安全的话,根本无需法律了。

热衷于表面功夫的实质是专业知识的缺乏,抓不住关键核心,只能做表面文章。

这才是监管队伍最大的问题,不够专业是监管的一个致命软肋。

然而现实却是各地正在不断的推进综合执法,而且是大综合,大有把所有执法事项都归于一个部门之势,这必然会进一步弱化食品专业监管的力度。

而回归地方,无疑会削弱执法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服务地方发展大局的帽子,就足以在监管中融入地方的权力意志,无限拉低食品监管的安全底线。

没有专业而独立的监管,想管好食品安全只能是痴人说梦。

目前的改革方向,貌似与食品安全的工作目标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环境的考量

食品安全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

现在基层治理的生态中,脱实向虚已是常态,其中固然有法律的问题,有体制的问题,但更有社会大环境的问题。

而过度的问责追责,成了制约基层监管理念的一道枷锁,无论你付出了多大的努力,都敌不过一场事故或舆情,只要出现事故或舆情,就是你监管不到位。

全然忘了监管只是安全的一道屏障,而不是安全的保证。

基层监管被逼着走向形式主义,监管的重点不再是食品本身,而是要通过厚厚的台账和材料证明自己干工作了,能够顺利通过各类考核和督导,能够确保不被追责。

指挥者官僚主义作风根深蒂固,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做表面功夫,成了基层的形式主义盛行的根源。

无论你排查了多少企业,查处了多少违法行为,所付出的努力都会在一声巨响之后化为乌有。

只有让流汗的人不流泪,才能让更多的人去自觉流汗。只有全社会鼓励实干的风气,才有培养更多实干者的出现。

解决问题,只能靠实干,自律和承诺解决不了问题。

不摆脱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干扰,食品安全也难有大的改观。

抬头看路与低头拉车

泰勒思是古希腊的数学家,有一天晚上他在野外行走,只顾抬头看着满天星斗,预测着明天的天气,没注意到脚下有一个坑,一下子踩空了,掉进坑里,摔了个半死,一个路过的农民把他救起来,他说:“谢谢你把我救起来,你知道吗?明天一定会下雨的!”

有人经常用这个故事讽刺别人不脚踏实地。

但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只有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

与其狂喷食品安全这个坑,不如伸出双手,把别人从坑里拉出来。

与其为食品安全大加焦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如抬头看看星空,看看方向在哪里!

借用食品安全宣传中的一句口号:“食品安全,你我共同的责任;食品安全,你我共同的心愿!”

真正的食品安全,确实不是某一个单一因素决定的,需要的是冷静的思考和共同的努力。

来源:市间法 五哥如是说

0 阅读:0

罗罗发发牢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