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巴南与南川交界有座低调古镇,公交车直达早上去当晚可返城

巧云聊旅游 2024-01-02 14:02:04

巴南区古镇非封门莫属,当然还有很多低调而未被开发的古镇,以前发过麻柳嘴老街和封门的文章,本文就写一写位于巴南与南川交界的石龙镇。标题写的低调,确实石龙镇非常的低调,因为远离城区,让形成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古镇显得默默无闻。好在近些年随着公共交通不断完善,让这个低调的古镇逐步让人所知。

巴县曾经有两个石龙场,一个位于东面一个位于南面,民国时期为了避免乡级单位重名,位于南边的石龙场更名为南石龙场,南石龙场也就是后来的南龙乡,撤乡并镇是并入安澜镇。位于东面的石龙场起名为东石龙场,起初拟定名为东龙场,因南石龙场率先更名为南龙场,东石龙场索性就将老地名保存下来,也就是现在的石龙镇。

石龙场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形成场镇的原因主要还是吃到“湖广填川”人口的红利。起初是在赶场坝几家野店发展而来的小场。随着场镇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当时的赶场坝不足以容纳得下当时的发展需要,为此将场镇搬迁至距离赶场坝一公里外的石梁上。起初名字为石梁场,因场镇边的小河蜿蜒曲回犹如一条长龙,因此将此地起名为石龙场。

清朝康熙年间石龙场属节里九甲,民国元年设石龙乡,1929年更名为石龙里,1935年更名为石龙联保,1940年复名石龙乡,解放后划出部分辖区设长岭乡。集体经济时期改为石龙公社,为迎合当时的社会氛围,石龙公社更名为幸福公社,起名幸福公社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村民在新社会下生活感到非常的幸福。石龙不仅是公社而且还是管理区公所所在地,管有长岭、花桥、石龙三个公社。

分单干后公社改为乡,沿用以前的地名应该叫幸福镇,幸福或者不幸福用文字也体现不出来,当然集体经济时期幸福公社没过两年就复名石龙公社,复设乡级单位后也就更名为石龙乡。1993年石龙乡与长岭乡合并设石龙镇,2001年花桥(花石)并入石龙镇,截止2020年户籍人口为3.2万余人。有一说2004年清和乡并入石龙镇,什么时候划入东泉查询不到资料。

石龙镇之所以称之为古镇,是因为一条石龙老街保存的非常的完整,以当前城镇快速发展的年代,石龙老街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实属难得。当然,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的原因还是因为它远离城区,没有受到商业化的冲击,更没有被房产商盯上。石龙老街得亏是远离城区,要是靠近城区,即便像接龙、东泉这样跟城区的距离,恐怕石龙老街已经是千疮百孔。

老街上目前还保留有少部分清朝时期的老建筑,大部分则是民国时期的老房子,也有少部分来自集体经济时期50年历史的房龄。每个时期的老建筑都有各自的含义,清朝时期的老房子,让你闻到先民们艰难创业的气息,更有穿越古代的感受。民国时期的老房子更能让人想起匪乱时期老一代人艰难活下来的气氛,后代所建的老房子更能体现出新社会面貌。老、中、新三代老房子混合在一起,对于石龙老街来说并没有感觉到不失时宜的违和感。

4、7、10是石龙的赶场天,尽管老街不如当年的人来人海,但以老街的历史底蕴却不失人气。最热闹的还是老街上的茶馆,茶友们那可是不吝啬的狂喝,偶尔还传来嬉笑声,嬉笑声都来自于打麻将,重庆乡镇的茶馆就是麻将馆,岂能不热闹。老街逛得差不多后可以吃一碗豆花饭,想喝点再来一份烧白,认为不过瘾可以再来几份小炒,二两下肚后没准还能再老街上弄出点动静来。

位于大桥村一栋清朝同治年间的老房子,虽然有些老旧但目前还居住人,所以保存的非常的完好。这栋老房子是清朝老地主的祖宅,“迎四新除四旧”运动时差点被毁掉,能够完整保留下来的原因是居住人的极力反对。老房子能够保留下来是它幸运,不过十多年前主人想拆掉在原址上盖楼房,后来被职能部门阻止。房子是保留下来了,但房子的主人岁数已高,无心打理这栋老房子,以目前陈旧速度来看,自然损毁只是个时间问题。

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长石桥,起名长石桥的原因是这座桥是位于石龙乡和长岭乡的公路上。听老人说当年修建长石路投入的人力物力非常大,长石桥建成通车不久长岭乡就并入石龙镇。长岭乡,说句实在话,目前场镇上的常住人口都不到两百人,这么小的长岭乡撤销那是必然的。

主城的就是好,乡镇再远都有公交车到达,不过从主城到石龙镇全程票价是10元,龙洲湾和四公里都有公交车前去石龙镇。喜欢游玩老街的朋友,有时间何不前去看看,迎泽大街旅途愉快。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3 阅读:1154

巧云聊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