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换证书,莫让大凉山沦为“公益支教秀场”|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5 2024-06-10 18:20:26

此类支教活动,对参与研学活动的学生来说,也没有获得真正的成长。 ▲这种所谓的公益支教研学项目,把大凉山的孩子当成了商业研学的道具。图/网络视频截图

文 | 熊丙奇

大凉山似乎成了“公益支教的秀场”。尽管距离暑假还有大半个月,但不少研学机构推出的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早已售罄,甚至还有候补者正在排队等捡漏。

据潮新闻报道,记者调查发现,受商业利益驱使,一些研学机构会将大凉山的孩子包装为“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并借此推出“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

这种所谓的公益支教研学项目,就是打着公益旗号的“伪支教”,是为了满足部分学生“提升背景”的功利需求,把大凉山的孩子当成了商业研学的道具。

这类公益支教研学项目,在营销广告中,明确标明可以获得“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就是将公益支教作为卖点的“功利支教”“走过场公益”。道理很简单,怎么可能去支教几天(一般五六天),和乡村孩子见见面、搞一两次活动,就能算得上是公益支教?这几天支教给乡村孩子会带来什么呢?

这种支教研学项目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参与研学的学生,有获得支教经历的需求。这种支教经历可以用于评优、保研,以及申请国外大学。去凉山,一方面可以旅行,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支教志愿者经历,可谓“一举二得”。研学机构也是看准了这一商机,打着公益的幌子,运作起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

可以想象,一个个这样的支教团,来到凉山,让当地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参加内容差不多的“免费课程”“免费夏令营”,这是怎样一种景象?这是真帮助这些孩子吗?事实上,久而久之,当地孩子也知道这是在配合公益表演。这种形式主义的公益支教,会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很大伤害。

对于这类所谓的公益支教研学,需要多方携手治理。监管部门要规范这类研学活动,明确禁止研学机构搞虚假支教,进行虚假宣传。尤其要规范公益支教,不能把公益支教变成生意。

除此,当地教育部门、学校,要拒绝配合这类支教研学项目,接受规范的、真正有益于孩子成长的长期支教项目。

其实,识别公益支教,是形式化、表演性质,还是货真价实的公益行为,并不难。近年来,“被支教”地区的教育部门、学校安排学生去接待这些支教团,也不堪重负。但考虑到支教团或多或少会给当地学生一些物质上的支持,因此,学校也就让学生尽可能配合。然而,这是不可持续的,当地教育部门、学校需从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长远利益出发,拒绝表演性质、把学生当支教道具的所谓公益支教。

从培养志愿者精神角度看,此类支教活动,对参与研学活动的学生来说,也没有获得真正的成长。说到底,这属于“有偿公益”“花钱买公益经历”。近年来,不少高校,包括海外高校都加强了对学生提交的背景材料的审核,如果学生提交的志愿者经历证明、助学报告是通过几天走马观花式的研学活动获得的,这不但不会为自己“加分”,反过来可能被认定为虚假材料、不诚信。如此,显然得不偿失。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陈荻雁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