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后,乐得差点疯掉,被世人嘲笑多年,却从此官运通亨

微笑泡馍 2022-10-01 18:03:38

回顾中学时期学的文言文,要说对哪篇文章印象最深?也许大多数人都不会说那些张口能背的文章,而是会提到一个原文说不出几句,却能常说常新的范进中举的故事。

如果要问这个理由,不是和他中举之后发疯的情节有关,就是因为这个故事实在是太深刻了,它以讽刺幽默的叙述,把当时受到科举荼毒的文人形象,刻画的太过生动。

但是很多人也就停留在了课本上的故事情节,鲜有人会想中举发疯,那中举给他带来的利益到底有多大,让他如此疯癫。那么,就要来看看,范进中举后,究竟当了多大的官了。

贫贱之人的决心

吴敬梓的《儒林外传》可以说是封建时期讽刺小说的天花板了,全书五十六回,着眼于封建科举制下的士人阶级知识分子的命运,深刻揭示了在科举制度的奴役下士人丑恶的灵魂。

而范进又明显不同于其他章节的主人公,它是一个积极又消极的矛盾体。他一出场就是已经五十多岁了,在那个宣扬“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年纪划分的年代,他的人生似乎已经是要结束了。

从二十岁开始加入科举大军,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连一个秀才都没有考到。而长年累月的投身追求仕途的行列,以至于他连最基本的农活也不会做。

家里也是一贫如洗,他的母亲甚至饿得头晕目,它的妻子甚至没有一双鞋子,还因为要维持生计时常要找她的父亲胡屠夫寻求救济。

胡屠夫也因此常常奚落范进,认为女儿是下嫁于他的,是极大的委屈,于是十分不尊重范进,将他视为低自己一等的人,哪怕作为屠夫身份或者地位都不比范进高。

而就是在这样惨淡的光景下,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哪怕他连考试的盘缠都没有,他也一直坚持,这份决心是令人敬佩的。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有决心的人都会得到尊重,哪怕是他待人谦逊有礼,对路过门口的想也农人都要作揖,俨然是唯唯诺诺的姿态。

在他窘迫之时,没有人待见他,周围的人对他充满了侮辱轻蔑和嘲笑;成为秀才时,岳父即使拿了吃得来,也依然认为这是考官对他的施舍;

要去参加乡试没有盘缠去四处借钱时,连岳父都会啐他一脸。所以,这个决心追求仕途的人,在中举前是活得多么的卑贱。

疯狂痴迷的举人

当乡试放榜那天,家中已经是无比的凄凉,他只好抓了家里唯一的下蛋鸡到集市上换取粮食,当邻居乡人告诉他他中了举人时,他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就被突如其来的喜讯整疯魔了,一个读书人竟然披头散发发狂疯跑。

这也说明,他自己内次也不认为自己会高中举人,不曾设想过自己中举的场景,也不知道怎么接待来报信之人,这和他自身的学识是有关系的,读书多年,他并没有多大造诣,毕竟他连苏轼都不知道是什么人,高中多少也有一些同情心在里面的。

等到他被胡屠夫一巴掌打醒后,他也没有很妥帖的处理,当然这也是因为他家的条件实在寒酸,直到张乡绅来,他谦逊的与张乡绅交谈,接受了张乡绅的两锭银子后才得以答谢报信的官差。他终于实现了三十多年的期盼,中了举人,成了“范老爷”。

圆滑世故的老爷

中了举人之后,范进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看不上的乡里邻居,都恭敬地称呼他老爷。

看不上的岳父也庆幸自己得了个好女婿,以前连面都不见他的知县,都对他恭恭敬敬。而他也不再谦逊有礼。

还有很多人对他阿谀奉承,送给他钱财田产等。这就和他的举人地位有关了,举人不仅有了做官的资格,还可以免除自己和家人或者家丁的赋税了。

因此,他不再毕恭毕敬地向路人问好,不再称呼胡屠夫岳父,而是老爹。面对张乡绅的狡诈虚伪,他虚与委蛇;

在母亲的孝期,他一边说要为母亲服孝,不能要银筷子,又用木筷子夹了一大颗虾丸,如此虚伪扭曲。

等“丁母忧”期过,他又再次进京赶考,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当了御史,虽然御史的官阶不是很高,属于七品官,但是位卑权重,他可以代表天子出巡,连官阶四品的知府都要敬他三分。

后来,范进又担任山东省“学道”,就是学政啦,主管教育,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乡试等都由他负责了。

而范进的才学可以说是丰富的,但是由于当时科举制度的畸形,使他过于死板,读的书仅是科考要求的“正书”,文学史上的大家作品他都不曾涉猎。

而他却凭借他的圆滑,讨好了他的老师周进,被升为通政,成为了一个正四品官员。范进终于完成了一个贫困学子的逆袭,那么如果不想像范进一样考学三十多年,还有没有其他的途径实现人生理想呢?

如果有颜就大挑

范进的一生大半部分的时间都是围绕科举转的,他考学三十多年,才得以通关,这是在当时选拔制度下士人阶级一生的缩影。

出生民间,需要从小开始考学,参加童试,启蒙苦读,再参加县、府等级别的考试,才能成为秀才,获取乡试的资格,而范进从童生到秀才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

然后才是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中了举人,便有了做官的资格,可以参加会试,考中贡士,这样你才有了殿试的资格,向进士发起进攻。

而这其中,乡试的竞争是最大的,所以范进虽然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但是他也是做了很多努力,有坚强的意志力和强大的决心,才考中的举人,这样也能理解他中举之后的癫狂了。

虽然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当时的知识分子思维趋向固化,但是对于没权没势的下层知识分子,确实一个个很好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而当时,如果不能像范进一样苦尽甘来,是不是就完全没有机会呢?不是的,你可以参加大挑。

清初,官吏缺乏时,曾允许举人直接担任知县,但是官吏队伍壮大以后要进士才可以,而当时中举之后参加会试的大多都像范进一样,年过半百了,对官吏队伍的补充有限,于是大挑制度就产生了,可以靠颜值去谋取仕途了。

大挑一不看学识,二不看文采,只看外貌条件,主要是以身材和脸型作标准,如果你体貌欣长、骨骼精干、面方体正,举止端凝,那么你就可以从众多学子当脱颖而出加入官吏队伍了。

也就是说,大挑就是以颜值定胜负,不管你的学识怎么样,文章写得好不好,只要你长得帅,就可以当官了。大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才遗漏。

怎么样,你是有颜便可为官的大挑一族,还是需要蓄力精进的范进一族呢?

0 阅读: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