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亿像素的诗词画卷,是怎么拍出来的?

爱范儿 2024-06-06 19:00:55

不知你在学生时代,有没有和我相同的体会:语文课上学古诗词的时候,一看到「全文背诵」四个字就会心头一紧。那时候的我,足迹未出省界,自然无法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苍凉,也领略不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

为了重拾那些年少时未能亲身感悟的诗意,爱范儿踏上了一场追寻古风遗韵的旅途。这次我们带上 vivo X100 Ultra,游历贵州、浙江、甘肃、四川四个省份,最终绘制出 5 张百亿像素的画卷,涵盖了中国古诗词里最常见的四种题材——山水田园、闺怨、边塞征战、咏史怀古。

如何用 5 张画卷,串联 6 句古诗,覆盖 4 大题材?

这张图来自千年古刹法喜寺,拍摄那天,晨光熹微万籁俱寂,映入脑海的是常建的那首——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可当画面放大近百倍之后,王昌龄的一首闺怨诗跃然而出: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古诗词常用虚实相生的布局,少妇、春日、杨柳都是实在的意象,可最后一句「悔教夫婿觅封侯」该如何用画面传达呢?

我们用蒙太奇的方式,将团扇上的双燕作为时空转换的钥匙,引领观者来到西北边塞,目睹将军腰间系着的平安符,以及大漠雄关上的皎洁明月。

这便引出了第三首古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兵卒举头望月,既是对「人未还」悲剧的含蓄表达,也通过明月的意象,完成了「天涯共此时」的空间转换,引领观者来到临安城。

你的眼前或是「山外青山楼外楼」的盛景,但画卷深处,却藏着下一句——「西湖歌舞几时休。」

继续穿梭,第四幅画卷展现的是一位白衣飘飘的圣贤形象,恰似李白《将近酒》中的佳句——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灵感源自《神仙传》中壶公遁入葫芦的传说,我们将最后一幅画卷隐匿于一滴晶莹酒珠的微渺宇宙里,这便是陶渊明笔下那片超凡脱俗的桃源梦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为什么拍摄古诗词,既直观又复杂?

诗词凭借丰富的意象来抒情达意,意象的大量组合构筑出强烈的画面感,这为我们影像化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诗仅凭一系列意象的排布,就足以成为一首绝佳的诗歌。

诗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徐晋如在其著作《诗词入门》中巧妙地将诗中意象与电影语言做了类比:

枯藤老树昏鸦(近景)

小桥流水人家(中景)

古道西风瘦马(远景)

然而,纯粹的场景再现并不能全然捕捉古诗词的灵魂。毕竟「意象」不等同于「景象」,意象有诗人的意识贯注,是情感浸染的「心象」。如何在视觉艺术中传递这份意呢?

我们的做法是:引入新的意象,将五首诗词通过时空转换和镜头的蒙太奇拼接串联起来,以此映衬深层含义。

借由「双飞燕」的意象,我们连接了王昌龄笔下「悔教夫婿觅封侯」的闺怨和「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将士。再通过天涯共此时的「明月」跨越时空场景,用征战将士之苦反衬「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浮华。

事实上,时空转换、镜头排列组合这些影视手法在古诗词中,早已被巧妙运用。

徐晋如教授以李煜《浪淘沙》最后两句,向我们剖析古诗如何运用蒙太奇手法强化诗性表达:

「流水落花春去也」隐喻时间的无穷,「天上人间」指的是空间的无垠,从过去到现在直到永远,他的悲怆都不会消逝,无论在天上还是人间,竟然都没处安放李后主一颗痛苦绝望的内心。他用有涯之生,与无涯之时空作了惊心动魄的对比,故能成千古绝唱。

以天地山河为卷,以 vivo X100 Ultra 作笔

讲完了叙事,我们讲讲技术层面:如何在画中暗藏乾坤?又如何实现百倍放大,看清扇面雅韵、皓月当空乃至液滴悬垂?

答案在于,我们以浩瀚的天地山河为卷,以蝇头小楷作笔,通过接近百亿像素和画幅,把微观世界嵌入宏观景致之中。这支笔便是 vivo X100 Ultra,85mm 高达 2 亿像素的长焦镜头就是这支笔刻画细节的锐利笔锋。

首先,我们要将手机架设在云台上,采集 100 多张单张 2 亿像素的 RAW 照片,然后利用专门的软件拼合成一张百亿像素的超大图片。听起来很简单,但拍摄过程就需要 3-4 小时,而合成渲染的过程更是耗费两天时间。

剔除掉照片重叠的部分,最终合成出的照片像素总数是 105 亿,一张照片就高达 13.7GB。

为了保证画中之画的解析力,我们还需要在透视相同的前提下,在不同位置拍摄下更多相同的元素,合成在原片中。比如用 600mm 拍下庭院,用超级月亮模式定格月亮,用长焦微距记录水滴。

vivo X100 Ultra 就像一颗「山河之眼」,无远弗届,大到长河落日、晓风残月,小到缤纷落蕊、莲叶露珠的诗词意象都能轻敛于一屏之间。

我们也将这五幅作品,放在了「阅读原文」的链接里,你可以跟着我们的视角在俯仰之间移步换景,感受大像素带来的「人在画中游」。

影像是有形的诗

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陆俨少先生。在当年抗战期间的时候,他去读杜甫的诗,引起了和杜甫的强烈的共鸣。于是他就画了杜甫的诗意图。我们虽然没有办法直接的去感知杜甫当年所见到的这景象,但是我们可以从陆俨少的画作当中去感知诗人的诗心。他的这个做法我们现在爱范儿做的这个有一个异曲同工之妙。

徐晋如教授认为,古人的生活场景和我们今天有着莫大的区别。「所以如果说我们不能回到古人的情境当中去,很多解释是不对的。」

比方说床前明月光,唐代的时候就床它不单是一个睡觉的工具,它也是一个就是接待客的(社交工具),相当于北方的炕一样,床前明月是月亮透过窗户门进来。很多时候古人他睡觉时喜欢不关窗的。这是一种古人的传统。

孟子有一句话,叫以意逆志,你要相信人心都是相通的,所以你要用你的心去带入到作者的情境当中去,你才能真正地去理解它。

我一直相信,影像是有形的诗,它与诗词歌赋一样,可以穿越时间,触及人心最深处的柔软。

相比曾经的不谙世事,如今我已过而立之年,用脚步丈量了更多的土地,经历过生死聚散悲欢离合,才逐渐品味出古人笔下风华:落花流水的唏嘘和无奈,沧海一粟的谦卑与敬畏,从未因为时间而改变。

贵州雀鸟村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这是一个隐匿在雷公山的苗族村落。村里只剩一些老人日升而耕,日落而息。

抵达村子的时候,夜幕已经降临,这里没有通明的灯火,月光成了最温柔的引路人。短视频的喧闹仿佛从不属于这个世界。拂晓时分,唤醒我的不是急促的手机闹钟,而是雨珠轻敲屋檐、燕雀鸡鸣报晓。

尽管脑海中还延续着都市快节奏的梦境,但看着山林间变幻的晨雾,春燕悠然栖于窗边,我突然有点感动,我好像明白了什么叫:「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为什么我们要学诗?我们不单能理解它意象之内的意思,我们还能理解它意象之外的意思。我们在读他们诗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我们去触摸他们的灵魂,感知他们的心灵里面最深处的、最隐约的那一部分东西。当我们读到古人的诗的时候,我们能感觉到古人就在我们的跟前。

徐晋如教授说:

我觉得,将来有一天如果我们把中小学里面的古诗词,全部用这样一种技术手段展现出来,那一定会是一个功德无量、利在千秋的好事。

所以,愿我们的微小尝试,能让今日学子不必像曾经稚嫩的我们一样,对着乏善可陈的课本插图去体悟和脑补先人的宏伟抱负与悲欢离合,也许他们仍难全然领会诗风词韵,但这颗种子已然埋下,当他们阅尽人间繁华,自会懂得,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从来都不是踽踽独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