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红楼梦》到底拍没拍“调包计”?张莉求证王扶林,给出回答

乱香黄鹂 2023-02-13 22:42:02

提起87版《红楼梦》,相信观众印象深刻,如果说这部剧中,有没有“调包计”呢?

估计有一部分人会坚定地说,根本没有,也会有一部分人说,怎么记得小时候看过?可惜现在怎么也找不到了。

我就属于后面这一部分人。

对于《红楼梦》,小时候的记忆里,是有过“掉包计”的,对黛玉临死前那句“宝玉,你好”,印象尤其深刻。

那时候,我猜的,和大部分观众一样,黛玉后面没说出的话,就是“你好狠心”。

还记得当时黛玉去找宝玉,那时候宝玉已经有些痴痴呆呆,两人对着傻笑,

还记得有个傻大姐哭,黛玉前问,傻大姐说,宝玉和宝钗要成婚,可别人不信。

还记得黛玉死之前,贾母去看望她,黛玉还说,老祖宗你白疼我了之类的话,宝玉大婚的时候,本来是让紫鹃去陪侍的,可紫鹃不去,于是就找了雪雁,

印象最深刻的是,这边宝玉宝钗大婚,宝玉揭开盖头,一看不是黛玉,眼都直了,那边是黛玉吐血泪尽,死前嘴里喊着“宝玉,你好……”,形成强烈的对比。

如今的87版《红楼梦》的结局,是宝玉送探春归来,发现林妹妹已经香消玉殒,他四处寻找黛玉,一声声“林妹妹”喊着,让人肝肠寸断。

这个结局,应该很符合曹公的原著思想,却始终没有“掉包计”,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那么,究竟87版《红楼梦》拍没拍过“掉包计”呢?

全剧组否定。

对于“调包计”,87红楼剧组几乎所有人都持否定态度,说从来没拍过这个版本,自始至终只有现在这样一个版本。

薛宝钗的扮演者张莉,受网友嘱托。特意询问导演王扶林,到底有没有拍“调包计”,王扶林导演给出明确答复,“那是传言,不足为训”

编剧周岭曾说,贾母疼爱黛玉,她不可能成为迫害黛玉的组织者,王熙凤也不可能采用“调包计”,如果嫁给宝玉的是宝钗,那管家的差事很可能要落在宝钗身上了,她为何要帮自己一个倒忙?

编剧周雷在87版《红楼梦》播出后,写了一篇文章《为什么要改调包计?》

他说,这种巧合,既违背曹雪芹的原意,也不符合生活逻辑,还把五位主要人物的性格都扭曲了,有损艺术形象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红学专家胡开敏,胡文斌,罗艺军,蔡骧,冯其庸等人,都发表文章,谈论自己的看法,字里行间都证明了现在版本的结尾,就是87版《红楼梦》的结局。

在中国广播电视台出版的《红楼梦连环画》中,也是黛玉是在宝玉去送探春期间死亡的,而宝玉回来后,得知林妹妹死讯,也根本没有“调包计”。

87版《红楼梦》在1987年举办了一台红楼梦中秋晚会,王扶林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晚会要求知识性,欣赏性,趣味性兼具,我还打算拍出电视剧没有的太虚幻境,宝玉的几种可能命运都演一遍,王熙凤的“掉包计”也演给大家看,让大家评一评那种表现方法更好。

看来,87版《红楼梦》确实自始至终,只有一个版本,根本就没拍过“调包计”。

为何很多人都看过

既然剧组根本就没拍过这个版本,为何那么多人都说看过,难道是群体错乱吗?就像剪秋有没有打开食盒下毒一样。

一个人记错了可以理解,两个人记错了,也可以理解,可是,那么多人都说曾经看过,难道是这么多人都想错了?

有人找到当年的一份报纸,题目是:电视剧《红楼梦》有不同结局

电视剧《红楼梦》自春节试播六集后,观众反应强烈。摄制组在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后,对原著略作调整,对议论最多的后四十回的改编,将出现两个版本:一是按照原先的构思,以元妃赐婚,宝玉雪地要饭等情节为结局,用于正式播放,二是依照高鹗的续书,采用“掉包计”,宝玉出家等观众熟悉的情节为结局,作为国庆节“《红楼梦》博览联欢晚会”上的主要节目见诸荧屏。

这和当初王扶林导演的话,不谋而合,也许“调包计”拍过,但只是作为连欢晚会上的一个节目。

也有人说,是和电影版《红楼梦》里的情节,混淆了。

89影版《红楼梦》和87版《红楼梦》播出时间差不太多,89影版《红楼梦》中,确确实实是拍过“掉包计”的,和大家印象中的情节很相近。

有黛玉碰到傻大姐,有宝玉问雪雁,紫鹃哪里去了?有黛玉临终前,说的那句“宝玉,你好……”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笃定,看的就是87版《红楼梦》,就是陈晓旭版的“林黛玉”。

可,和“剪秋开没开食盒一样”,所有那些说87版里有掉包计,说有宝玉你好的观众,至今为止,没有一个人能拿不出任何一点证据,哪怕是一张截图,都没有。

曼德拉效应。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曼德拉效应”。

著名的电影制片人罗伯特·埃文斯(Robert Evans)曾经说过:“每个故事都有三个方面:你的一面,我的一面和真相。”

曼德拉效应,意思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对事件有错误记忆的情况。

曼德拉效应的另一种说法是“集体错误记忆”。心理学者认为,曼德拉效应是一种虚构的形式。

87版红楼梦中“调包计”的讨论,看来也是曼德拉效应的一个体现。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何从来没拍过没有过的画面,那么多人都言之凿凿的说,肯定看过呢?

有网友解释,说,这一切的根源来自于“画面感”。

87版《红楼梦》太符合原著了,剧中的演员每一位都演得太传神了,太到位,太活灵活现了。

于是就造成一种现象:我们读书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把书中的人物,想象成剧中的角色。

甚至书中写过,但剧中没拍的情节,也能准确脑补出这一情节,脑补出剧中的演员是如何演的。

这一现象在读者情绪最强的时候最容易发生,且很容易干扰人的记忆。

而黛玉去世,是最让人情绪激荡,情感最浓的时候,所以,看了陈晓旭版的“林黛玉”,大家会自动脑补出那种场面。

不知道这种解释对不对。

亲爱的87版《红楼梦》的观众们,你们是否对“调包计”有印象?是不是有人和我一样,感觉自己真的看过“调包计”呢?

1 阅读:295
评论列表
  • 2023-02-20 19:56

    后四十回直接人设崩溃,三观尽毁。

  • 2023-02-19 19:34

    87版红楼梦是经典!唯一的遗憾就是后四十回采用所谓“红学家”的胡乱情节。“专家”真的害死人啊![得瑟]

  • 2023-02-20 14:05

    两个版本我都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