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转专业限制,给大学生更多试错机会|新京报专栏

新京报评论5 2024-06-10 20:40:21

学校在不同程度上放松了学生入学后转专业的限制,这对许多正在陷入选择焦虑的考生和家长,是一种很大的安慰。 ▲把专业选择的自主权交到学生手里,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图/新华社

文 | 王天定

这两天,随着全国各地高考渐次落幕,报志愿、选专业很快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

媒体注意到,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在内,很多高校在招生宣传活动中,特别向考生及家长专门介绍该校学生“转专业”相关政策。

而从相关介绍中不难发现,学校在不同程度上放松了学生入学后转专业的限制,一些学校甚至允许学生在读期间多次申请转换专业。这对许多正在陷入选择焦虑的考生和家长,无疑是一种很大的安慰。而对于更多在读大学生来说,更加灵活的转专业政策,对他们无疑更是利好。

把选择自主权交给学生

当前高校里许多学院,有不少学生身陷专业困惑之中。他们中有些是当初填报专业时,对所报专业知之甚少,入学时所学专业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盲目选择的结果,甚至更多的,其实是体现了家长的意愿。入学后学习一段时间,有些学生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有些学生则感觉自己非常不适合所学专业。

这些学生中,许多所学专业,是他人眼中的热门专业;有些所学专业,则是学校的强势专业。但是,学非所愿,仍然让他们苦恼不已。

而有一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在录取时服从了学校专业调剂,没能如愿进入自己心仪的专业学习。他们从入学以来,一直心有不甘,总在想方设法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

但是,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对转专业从严控制,本科生在读期间转换专业难度很大。因此,很多学生把转换专业的希望放在考研上。

但必须看到,还有很多学生因为对所学专业认同度不高,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在困惑和不满中浪费了许多时光,令人痛心。

很多高校对学生转专业限制较多,有许多考虑。有些学校认为不同专业录取门槛不同,入学后对转专业不加限制,对已录取的学生不公平;另外,如果放松转专业限制,一些热门专业涌入学生过多,这些专业师资及其他教学资源也会不堪重负,影响培养质量。

而一些相对冷门的专业则会面临学生大量流失,也必然影响这些专业的发展。因此,从严控制转专业,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一些专业的保护。

现在,很多高校对学生转专业实行更为灵活多样的政策,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明确宣布,该校自2024年起全面开放“零门槛”转专业政策,学生在大一、大二、大三均可申请转专业,学校本部和医学院之间也可以互转。

不论原来的专业学习成绩如何,不限制学分排名,不限制挂科门数,如果学生希望换个专业就读,就可以提出申请,与相关院系、专业进行双向选择、相互适配。

从媒体报道看,除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都倾向于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回应学生的转专业需求。应该说,全面开放转专业政策,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成长路径及规划,这是高校从根本上落实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应有之义。

把专业选择的自主权交到学生手里,甚至允许学生在多次“试错”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发展专业兴趣、激发学习潜力。

而对学校来说,全面开放转专业政策,让学生有更多的专业选择自由,学校就有了判断社会需要和学生需求的更多可靠信息。学校据此进行专业动态调整,决策会更为科学。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生转出数量过高的专业,学校要在认真考察这些专业办学质量、社会需求、专业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对专业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做出积极调整,督促这些专业努力提高培养质量。

而对一些社会需求明显不高,学生就业困难,办学水平不高、缺少办学特色的专业,也可以做出限制招生直至停办专业的决定。这也符合学校专业设置上,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变的方向。

也不能单纯依学生意愿决定去留

当然,还要看到,学生在高考后填报志愿、选择专业,会有比较大的盲目性,而在读期间选择换专业,也未必没有盲目性。

一些学生甚至会在专业学习遇到困难时萌生转专业的念头,而一些专业一段时间涌入为数不少要求转入学习的学生,未必是因为这个专业办学质量高、就业前景好,很可能是因为这个专业比较而言,给一些学生学习轻松、毕业难度较低的印象。说白了,就是一些学生口中所谓“好混”的专业。

因此,实施全面开放的转专业政策,固然要允许学生试错,但也需要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兴趣的培养和学习引导,让他们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而更需明确的是,即使如有些学校倡导全面开放“零门槛转专业”,也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随心所欲转换专业。所谓“零门槛”,其出发点理应是防止转出院系为有转专业意愿的学生,设置不合理障碍,而不意味着“学生想怎么转就怎么转”。

学生想转入目标专业,学校也应当设置必要的面试、笔试环节,考察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相关潜质与本专业的适配性。这既是为学生负责,也是顾及基本的教育公平。

尤其是有些热门专业,报考竞争极为激烈,如果一些学生高考成绩没法达到这些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但却利用转专业政策轻松上岸,这对那些通过激烈竞争才获得录取资格的学生就很不公平。这既会挫伤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给学校的教学秩序制造不必要的混乱。

而学校在进行专业动态调整时,也不能片面把学生转入或转出数量作为评判标准。最近这几年,由于新生儿出生率降低,很多医院产科萎缩,导致一些医学院妇产科专业学生就业率下降。而由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整,一些建筑类专业学生社会需求也在减少。这些社会现象,都会直接影响到高校专业招生,也会影响到在读学生专业热情。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单纯依据学生就读意愿决定去留,并不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建设一个专业需要几代人努力,而停办一个专业只需要一纸文件。

因此,高校需要在尊重学生选择权利、满足社会当下需要、符合社会长远利益之间做好平衡。但无论如何,让更多大学生在换专业这事上,多些自主选择,于学校于学生,都是有益的。

撰稿 / 王天定(高校教师)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刘越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