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美帝“崩裂”了!

凌辰有部电影 2024-06-07 22:50:37

转眼就到了6月,国内外各路影片又到了院线群雄逐鹿的阶段。

其中有部进口电影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不仅是因为它官方宣传“一刀未剪”,还因为它有个令人无限遐想的片名——《美国内战》。

看海报上举枪朝着白宫磨刀霍霍的士兵的架势,再联想现实生活中美国不时传来各州独立的炸裂新闻,很容易就能脑补出好莱坞大片的经典场面——

枪战、爆炸、白宫陷落,美国人自相残杀,美国总统最终被灭,号称“团结在一起”的美帝最终崩裂……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场面在本片中的确也有,但并不是全部。

比起让全球观众“看美国的热闹”,拍出过《湮灭》和《机械姬》的导演亚力克斯·加兰,显然还想讲点不一样的东西。

----------以下部分涉及剧透,选择阅读----------

故事开场时,美国已是四分五裂的状态,19个州已经宣布脱离,州际公路全部封闭,美元如同废纸般严重贬值,大城市里资源短缺,民众陷入生存恐慌。

与美国政府最针锋相对的是加州和得州组成的“西部武装力量”,以及佛罗里达州的“佛罗里达联盟”,尽管美国总统宣称已经掌控了镇压反叛军的局面,但实际上政府军已经被全面吊打,白宫岌岌可危。

本片的女主李·史密斯是路透社的记者,她计划和同事前往华盛顿,赶在白宫沦陷前采访美国总统。

一旦成功,这将是过去14月来唯一一次独家采访,注定将成为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当然,这个计划的危险性也十分高,因为政府军早已无视国际法,将战地记者也等同视为敌人,女主和同事这次的行程可谓凶多吉少。

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上路了,而且还多了两个同伴,年事已高的老记者萨米,和特别崇拜女主的菜鸟记者杰西。

所以本质上,《美国内战》是一部战地记者视角下的公路片。

一行四人,尽管有三人已见惯了世界的复杂,但他们还是会被沿途的见闻所震惊。

原本繁华的百货商店,此刻却已是一片狼藉,有的路段甚至停放着大量的废弃车辆,默默地展示着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冲突的证据。

人与人之间,只因为立场不同便可以反目成仇,一方被吊起受尽肉体折磨,另一方则满不在乎地挥舞着枪支,甚至得意地在记者镜头前摆pose留念,而就在不久前,他们是曾经一起度过校园生活的高中同学。

遇到正在进行中的冲突时,困扰这群记者最多的问题,便是——你是哪边的?对方又是哪边的?你们都不知道对方是哪边的,为什么会打起来?

在他们的观察中,美国人似乎陷入了一种混乱,由不得他们做理智的判断、理性的辩论,就被迫陷入了你死我活的困境中。

还有一部分人,则选择性无视正在发生的冲突。

女主一行人开车来到匹兹堡时,发现这里如同与世隔绝一般,政府军和反叛军的冲突仿佛从未发生过,这里依旧是一片宁静祥和的氛围。

女主的同事恍惚间以为进入了某种时间黑洞,忍不住询问当地人——你们知道外面出大事了吧?

没想到对方淡定地回答,知道啊,但是看新闻里那架势,保持中立岂不是更好?

虽然导演刻意跳过引发内战的原有,但以上这些记者的沿途见闻,某种程度上呼应了美国的当下。

一部分人无比坚定自己的立场,无所不用其极地打压、排除异己,另一部分人则选择性失明、失聪,最大程度地保全自己的利益。

这一点在片中最极端的展现,便是一行人意外遭遇了几个穿制服的士兵,他们刚刚枪杀了一卡车的人,现在又把枪口对准了他们。

女主的同事试图说服对方放他们走,没想到其中一人开始盘问他们的故乡——在美国内战背景下,地域已经变成了一种身份、一种立场,一个判断敌我与否的绝对标准。

而影片中最值得细品的部分,则是女主和杰西这对新老记者,她们既是彼此的镜像,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女主曾经凭借一张轰动一时的新闻照片,就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玛格南摄影师,职业生涯中记录了无数重大事件,是同行中的佼佼者。

对于新闻,女主坚持客观记录,她从不过多地将个人情绪投射到工作中,用她的话来说,“我们的职责是记录,然后让其他人去追问”。

身为菜鸟的杰西,则把女主视为自己的偶像,此次她执意跟随,也是为了从偶像身上快速学习。只不过,当杰西第一次近距离面对血腥冲突时,她如同僵掉一般,忘记拿起手中的相机,也不敢去阻止屠戮的发生,离开的路上又懊悔又伤心。

从一开始,女主和杰西更像是一种师徒关系,杰西也在紧张刺激的战地工作环境中快速成长。

只是她们的关系后来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从其中一场冲突中就能看出端倪。

影片通过剪辑手法,让观众实时看到两位记者拍到的冲突瞬间,女主拍下的大多是武装人员表情和动作,有意避开血腥场面,而杰西则直面血腥场面,紧张又兴奋地记录下眼前的一切。

冲突一方集中处决敌人时,女主索性放下相机远远走到一边,而杰西则全程拍摄下来。

对于两位记者来说,相机就是她们的“武器”,而拍摄的照片内容则体现出她们如何看待此次内战,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代表她们自己。

显然,女主已经对新闻,或者说对战争、对人类都失望至极。

人们辛苦建立起的文明社会,最终敌不过子弹和大炮,她刻意避讳血腥场面,说明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抛开问题去客观记录的记者,而是变成了面对残酷战争会心生怜悯的普通人。

至于杰西,她更像是年轻版的女主,在战地工作时的兴奋,凸显了她对成功的渴望,这种渴望可以让她暂时放下所有个人情感,去做一个“拍摄机器”。

而在遭遇那伙士兵盘问之后,两位记者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就在他们即将被情绪激动的士兵袭击时,躲在角落的萨米开车为他们解围,大家逃离了危险,而萨米则不幸中枪,因失血过多死在了车上。

女主拍下了萨米离世的瞬间,只是这张照片对她来说实在太过沉重,最终决定删除。杰西则在这场危险的突发状况之后,深刻感受到了活着的意义。

到了影片的高潮段落,两位记者的对比也达到了顶点。

女主一行人还未来得及到达华盛顿,“西部武装力量”就已做好了突袭白宫、枪毙总统的准备,他们只能放弃采访的初衷,紧随其后记录。

激烈的枪林弹雨,引发了女主的PTSD,她开始呼吸困难、行动僵硬,根本无法拿起相机,只能靠同事帮忙转移到安全地点。而杰西则冲在最前线,甚至兴奋地感叹自己竟然里战场如此之近。

进入白宫内,突袭士兵和白宫特工发生正面枪战,女主发现杰西即将被流弹击中,奋不顾身地挡在了前面,最终中弹倒地,而杰西则本能地把这一瞬间记录下来,然后继续朝着前方迈进。

最终,杰西拍下了足以让她在业界名声大噪的作品——美国总统被反叛军击毙,冰冷的尸体旁是众人的微笑。

虽然女主挺身而出救杰西的情节引来不少观众吐槽,认为导演让女主为了结局而“降智”,但这似乎也最能看出导演亚力克斯·加兰的创作意图。

美国内战是虚构的,但人类之间的冲突和屠戮是真实存在的,当文明和善良(女主)退场,剩下的只有野蛮和癫狂。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