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秋戏曲晚会,为何一做就是17年?

纳兰惊梦 2023-09-30 20:53:55

中秋佳节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一个庆祝丰收、团圆的传统节日,更是一个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时刻。正因如此,如今的中秋晚会也成为了除春晚与跨年演唱会之外,众家卫视争夺收视率与关注度的又一大战场。在这个同样竞争激烈的晚会赛道之上,历经十七年风雨的江苏中秋戏曲晚会,已然成为一份极具仪式感的荧屏约定。

为何中秋晚会要选择戏曲作为主题?这与中秋本身承载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作为我国传承至今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在国人心中有着极为特殊而重要的地位。纵然时代变迁岁月流转,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家庭团聚的精神始终如一,成为了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而从2007年就开始举办的首届江苏中秋戏曲晚会,则是通过戏曲这个同样是历史悠久、蕴含丰富的艺术形式,将传统民俗记忆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秋节这个节日载体进行了共通共融。既满足了文化传承的现实需求,又寄托了观众们共聚团圆的美好愿景,可谓再应景不过。

时至今日,江苏中秋戏曲晚会能够走过十七个年头,恰恰说明了当初将戏剧与晚会相融的高瞻远瞩。而追溯其经久不衰的原因,根源还是藏在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血脉之中。杂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等等艺术形式的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人最后的审美家园。

为什么江苏能将这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中秋晚会一做就是十七年?人人都知道江苏是经济大省,殊不知更是戏剧大省。在这片土地之上,戏曲艺术源远流长,不仅有“中国戏曲之母”的昆剧,更有锡剧、扬剧、淮剧、丹剧等大大小小二十余个剧种,几乎每个地市都有吸收当地特色的经典名作。所以在以“梨园薪火,时代华章”为主题的《2023江苏中秋戏曲晚会》上,就有包括昆曲《牡丹亭》、锡剧《苏东坡·水调歌头》、淮剧《范公堤》、扬剧《郑板桥》、苏剧《绣娘》、淮海戏《皮秀英四告》等名家名段。各剧种领军人物和“紫金文化奖章”“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等重大奖项得主的竞相登台,也彰显了江苏不遗余力推动戏曲蓬勃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出的累累硕果。

过往戏曲常被戏称“太奶的最爱”,但随着近年来戏曲破圈案例频出,许多年轻人刻在血脉里的DNA被持续唤醒,引发了“理解太奶,成为太奶”的热潮。也正因为有了像“江苏中秋戏曲晚会”这样十数年如一日的坚持,才能将传统节日内涵与戏曲艺术融为一体,推动戏曲在时代浪潮里不断新陈代谢,让“老灵魂”焕发“新生命”,让这些戏曲艺术继续散发着它们应有的光芒。

0 阅读:5

纳兰惊梦

简介:影评人、剧评人,专栏作者,影视行业观察者,电视节目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