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一生的痛:俄军最惨烈潜艇事故,118名水兵全被拍碎

同温层壹号 2024-04-13 16:54:51

深海暗藏了无数风险,即使是号称“大洋幽灵”的核潜艇,在水下行军,依然要小心翼翼,不容一丝差错。因为所有的水底事故,几乎都毫无生还之理。

俄罗斯作为最早的核潜艇“玩家”,就遭遇过一起惨绝人寰的潜艇事故,它也成为普京一生的痛楚。

K-141“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俄海军“奥斯卡级”攻击核潜艇的最后一艘,排水量1.6万吨。该艇于1994年下水,同年12月正式服役,被编入北方舰队。它采用双层艇壳设计,由镍铬合金打造,抗压、抗腐蚀性非常强。武器配置上,搭载了6部鱼雷管,24枚核常兼备的P-700“花岗岩”远程反舰导弹。

尽管库尔斯克号是一艘技术成熟,实力强劲的钢铁猛兽,但由于生不逢时(冷战刚刚结束),缺乏经费和燃料,导致舰员的训练和航行经验都十分有限。在最初服役的5年,仅执行过一次侦察任务。这也成为它“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

2000年8月12日,临近中午时分,库尔斯克号按计划在巴伦之海参加一场海上演习。11:28分,库尔斯克号按计划向假想敌彼得大帝号巡洋舰发射了一枚演习鱼雷。几秒后,一阵让所有人大惊失色的爆炸声传来——声音来自库尔斯克号。

转瞬之间,军演变为争分夺秒的救援行动。然而,在连续不断的爆炸和呼救声中,库尔斯克号急速沉入海底。

由于事故突然,沉水太快,库尔斯克号未能放出求救浮标,而且其艇壳包裹着厚厚的橡胶瓦,用声纳和磁探均难以定位,救援行动根本无从下手,直到第二天凌晨4点半,舰队才在108米深的海底发现了库尔斯克号。

打捞失事潜艇是一项让人胆寒的工作。

首先,潜艇本身重量大,要将上万吨钢材捞上水面,运回海港,难度极大,工作量惊人。

其次,人的极限潜深是30米,一旦超过这个限度,人体耐压极限被打破,肺部爆炸,皮肤龟裂,就像被活活“拍碎”一般,形状极为凄惨。库尔斯克号上总共有118名水兵,必将给“捞尸人”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甚至当场精神崩溃。

5天后,一支荷兰营救队承担了打捞任务,共找到115具遗体。

据统计,对库尔斯克号的打捞和事故调查,整体花费高达1.4亿美元。

当时,是普京正式执政俄罗斯的第一年。在事故发生10天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群情激愤的遇难者家属,长枪短炮般的媒体镜头,普京脸色苍白,声音无力而迟缓。

据遇难水兵家属的代理律师鲍里斯·库兹涅佐夫描述:这是普京“最糟糕的时刻”,也必将成为普京“决心不再重现的一个时刻”。

关于库尔斯克号失事的原因,曾有一名俄罗斯上将声称——是与北约潜艇相撞造成的。但更多的证据显示,这是一起俄海军内部的人为事故:

库尔斯克号当时装载的演习鱼雷,是1990年出厂的“残次品”,当时苏联政局混乱,同批次10枚中有6枚未通过质检就被下发部队。这些鱼雷虽然没装实弹头,但作为推进的燃料——过氧化氢-煤油液体,同样是爆燃物。

在发射过程中,演习鱼雷受压导致焊缝破裂,燃料泄漏,直接引爆了鱼雷管。更糟糕的是,由于船员疏忽职守,并未将鱼雷管门彻底关闭,这直接引发了蔓延整个鱼雷舱的剧烈大火。在高温炙烤中,又有7枚实战鱼雷的弹头殉爆,相当于5吨TNT当量的爆炸,直接将库尔斯克号的鱼雷舱炸飞。

气浪通过空调管道高速冲入潜艇的其它区段,最终导致了全艇失压进水,全员无一幸免。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第五区段B反应炉舱内值班的工程师“亚力克斯”,听到爆炸声后,不顾自身安危,将舱室反锁,并迅速关闭了反应炉,降下防护罩,以身殉职,才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核泄漏事故。

1 阅读:164

同温层壹号

简介:网罗热点奇闻,分享独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