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北碚与渝北、合川交界有座400年古镇,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

巧云聊旅游 2024-06-12 14:11:29

金刀峡镇是距离北碚区最远的一个乡镇,看起名字大伙第一想到都则是金刀峡,殊不知金刀峡镇的场镇驻地则是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拥有近300年历史的古镇。古镇位于北碚、渝北、合川三区的结合部,历来又是重庆府前往千年古刹宝鼎寺的必经之地,亦借此便利而形成场镇,本文就肤浅的书写一下这个古镇的历史来源。

古镇叫偏岩古镇,本世纪初金刀峡镇与偏岩镇合并,为迎合金刀峡旅游开发而保留金刀峡镇,舍去偏岩镇。金刀峡镇是官方地名,偏岩则是地方民众的俗称,不过当地人仍旧将金刀峡镇的场镇驻地叫做偏岩。偏岩镇以前是偏岩区,下面辖有金刀峡镇,而金刀峡镇的前身是起初的石河公社,后来更名皮家山公社。如果不为迎合旅游开发,按当时乡镇合并起名规则,偏岩为大,金刀峡为小弟,用两个镇的头个字连起来应该叫偏金镇,用后面的字连起来应该叫岩峡镇,如不行起个偏刀镇也中听,金刀峡镇把偏岩古镇给掩盖住了,偏岩镇真憋屈。

偏岩古镇形成于清朝顺治年间,地处于古巴山脚下的偏岩镇是巴人土著的生息之地。“张献忠屠川”的惨剧与“湖广填川”政策的实行,让地处于古巴山脚下的偏岩镇成为土著与外来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一个小集贸市场。偏岩古镇起初叫接龙场,接龙也就是迎接皇帝的地方,至于偏岩古镇有没有皇帝来过没有相关记载。相传建文帝朱允炆在川渝两地藏身过,朱允炆来过偏岩古镇也不是不可能。若因朱允炆的原因而起名接龙场,地名应该是土著巴人起的名字,因为朱允炆来川渝藏身的时还没有“张献忠屠川”事件。

清朝道光年间接龙场更名为偏岩场,起名偏岩场的原因是接龙场北边有一块岩壁倾斜而得名偏岩。接龙场更名为偏岩场,有可能是避讳于清朝的权势,接龙,迎接龙子,皇帝都没到过此地,起名接龙难免会让人笑话,而起名的原因是前朝皇帝,清朝廷岂能袖手旁观,更有另一层意思则是土著与外来人融合的结果。

偏岩场是重庆府前往华蓥山宝鼎寺的必经之地,更是前往四川岳池、广安、邻水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商贾、官差、行人来往频繁的商贸驿站。换做上世纪90年代之前,偏岩古镇是合川、岳池、邻水与江北等四县的结合部,想让偏岩古镇不繁荣都难。即便是江北县分拆,偏岩古镇仍旧是北碚、渝北、合川与华蓥市三区一市的结合部,偏岩古镇自古就从来没有冷落过,但远离城区而成为一处宁静而又清幽的静养之地。

清朝时期的偏岩古镇隶属江北厅礼里六甲,清末民初偏岩场改为偏岩乡,民国18年(1929)偏岩乡升格为镇,隶属江北县第三区民国时期偏岩就是镇,想来当时的人口基数和经济总量相当的可观。民国35年偏岩镇降为乡,仍旧是属第三区,而且偏岩乡还是第三区区公所所在地。解放后偏岩乡改为第七区,第七区区公所仍置偏岩乡,60年代第七区改为偏岩区。

1958年,偏岩乡与石河乡合并设偏岩公社,1962年偏岩公社析出石河公社,1984年偏岩公社改为偏岩乡,石河公社则更名为皮家山乡。1993年偏岩区撤销,区公所所在地的偏岩乡则升格为镇,1994年偏岩镇划归北碚区,江北县则成为历史。2005年,偏岩镇与皮家山乡更名为金刀峡镇合并设金刀峡镇,场镇驻地在偏岩场。金刀峡镇7000来人口合并到2万多人口的偏岩镇,并且将合并的两镇起名金刀峡镇,民间有点不服气。自古都是以大吃小,金刀峡镇则是以小吃大的典范。

得亏金刀峡镇远离城区,不过以当前的发展速度,金刀峡镇撤销变成金刀峡街道也不是不可能。有网友开玩笑说金刀峡镇与金刀峡街道行政级别上不在一个档次。镇则是人民政府的镇长,街道则是办事处的主任,镇长与主任,你说谁的级别大。级别上的事老百姓可能不了解,但老百姓的身份证上是有所改变的,镇是乡镇村民,街道则是城镇村民,两者在福利待遇上应该有差距,金刀峡镇加油,争取镇长成为主任吧!

吃古镇、游古镇、行古镇,出门无非就是一个吃吃喝喝的过程,来到偏岩古镇要是只顾着吃那就太俗了。偏岩古镇拥有近400年的历史,老街古巷保存完好,武王庙、禹王庙是偏岩古镇的最大亮点,还有被称为“万年台”的戏楼更是一绝。偏岩古镇东西南北有四座寺庙压场,四座寺庙是保偏岩古镇繁荣昌盛之意,偏岩古镇的四座寺庙也仅去过石佛寺,其余三座请网友提示。偏岩古镇东北边的山上有一座永安寨,上去过,可惜路难走,要是顺便把永安寨给修复,想来游玩的不仅是古街古巷还有古寨了。

夏季来临,火炉城市民的习性,一定会跑到凉快的地方避暑,偏岩古镇就是避暑的好地方。清澈见底的黑水滩河,穿杨而过的古镇,两岸边百岁老树,外加远离都市的瑄骚,清净加凉快,岂能不让人喜欢来游玩。河面摆桌打麻将,河中溪水降暑,酷暑的夏季想来大家不会错过。公共交通出行,国博线红岩坪站下转乘公交车至台农园、北碚城区至台农园转962即可到达偏岩古镇,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0 阅读:0

巧云聊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