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统帅中,刘少奇推荐徐向前、陈毅和林彪三人,最后选择了林彪

小涛说史 2023-04-07 10:43:37

在选定东北统帅的过程中,刘少奇推荐了徐向前、陈毅和林彪三人,但毛主席反复权衡之后,最终选择了只打了一仗的林彪。

一、背景介绍

194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的战略地位变得尤为重要。国共双方都意识到,谁占领了东北,谁便占了战争的主动权。因此,中共中央计划在辽西走廊拦截国民党部队,谁来执行这个任务就成了问题。

刘少奇向毛主席推荐了徐向前、陈毅和林彪三人担任主帅。但毛主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最终让林彪担任东北的主帅。那么,为什么毛主席选择了林彪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解读和人物的选择。

二、对候选人的考量

1.徐向前

徐向前是老资格的红军统帅,曾经指挥过不计其数的战役。此前,他主持过山东军区的工作。但徐向前的身体状况十分糟糕,东北的恶劣环境可能对他的身体带来致命的影响。此外,他所指挥的是以前的山东军区,而东北的战场与山东相距遥远,与当前北上的部队不是一个系统,容易出现部将不服的情况。

2.陈毅

陈毅在抗战期间是新四军代理军长,但10万大军中只有3万的新四军,而这3万新四军便是黄克诚部。黄克诚曾是115师344旅政委,也是115师的主力部队。因此,陈毅所指挥的主力不足以担当抗击国民党军的重任。

3.林彪

在抗战中,林彪指挥了平型关大捷并因伤回到苏联治疗了四年。回国后,他没有上前线指挥或担任重要职务。但在抗战初期,他就指挥了一场平型关大捷,成功击毙日军1000余人,创造了中共抗战以来的首胜。此外,在苏联期间,他与苏联方面建立了一定的“个人交情”,斯大林对他礼遇有加。毛主席认为他的机遇较好,而他指挥三万到五万人的规模战争应该是常规作战水平。

三、共同考虑因素

除了对各候选人的考虑之外,毛主席还考虑了其他因素。

1.林彪在苏联期间建立了“个人交情”。

需要注意的是,当时还有上百万的苏联红军没有撤退。按照《雅尔塔协定》,苏联必须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向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发动进攻。因此,毛主席认为林彪与斯大林建立的“个人交情”是非常有价值的。

2.林彪在抗战初期表现突出。

在抗战初期,林彪就指挥了平型关大捷,创造了中共抗战以来的首胜。此外,他能指挥三万到五万人规模的战争,具有常规作战水平。这使得毛主席相信他可以胜任东北战争的指挥工作。

3.林彪在当时的问责制度中表现出色。

在当时的问责制度中,任何一个领导都有可能被下放或调换工作。毛主席认为,只有刘少奇是能够压得住林彪的。如果换成其他人,很可能林彪会叛变或出了问题,对整个东北战局的发展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毛主席选择林彪的决策是基于多重因素的综合考虑。尽管刘少奇等人推荐了徐向前和陈毅,毛主席最终选择了林彪作为东北战事的统帅。这一决策在当时显得非常正确,林彪在东北的指挥工作表现突出,为国共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复制

0 阅读:334

小涛说史

简介:简单解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