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如此折腾14年,直到把自己和帝国一起玩完

文史砖家 2024-05-27 16:27:13

文|格瓦拉同志

公元604年8月13日,距隋朝建立已过去24个年头,在储位上熬了4年的杨广终于得偿所愿,从刚刚咽气的老爹隋文帝手中接过皇冠,成为隋朝的第二任皇帝,史称隋炀帝。而隋炀帝从老爹手中接过来的,无疑是一个超级“好摊子”。

经过隋文帝24年的励精图治,中国不仅终结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285年的分裂局面[1],成功实现统一,而且社会生产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尤其是粮食产量猛增。据史料记载,等到隋文帝去世时,天下仓库的积储之丰富,竟然可供全国五六十年的正常支出。政局的稳定和农业生产的繁荣促进人口增加,全国人口总数由初年的3100万,攀升至4494万人[2]。

隋文帝画像

在常人来看,既然隋文帝已经给儿子留下一片大好“家业”,啥事都不需要他再操心,只要杨广不瞎折腾、强出头,守得住这份“资产”,同样也能跻身明君的行列。然而,心高气傲的隋炀帝却并不这样想,只有超越老爹的成就,把基业做深做强,将大隋王朝带向更伟大、更风光的巅峰,使他的功绩向秦始皇、汉武帝看齐,才能满足其愿望。

更何况,在坐上龙椅之前,杨广一直在压制自己各种强烈的欲望。在此期间,在隋文帝、独孤皇后和朝臣们的眼中,杨广恭谨待人、俭朴节约、用情专一、勤奋好学,并且时刻以老爹的喜好为方向,紧跟步伐不掉队,是个非常“靠谱”的接班人。然而,这一切的做作,终极目标只是为了摘得皇冠,一旦得偿夙愿,欲望过盛的杨广就需要报复性反击、疯狂地折腾,以弥补多年来的压抑情绪。

爬上皇位的杨广充分发挥“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精神,主要办了三件大事,楞是把如日中天的大隋帝国带向灭亡的深渊,堪称头号“败家子”。

第一件,是大开杀戒,将所有可能威胁到他皇位的亲人全部处死,并肆意诛戮看不顺眼的朝臣。

残酷地清洗皇族内部的潜在竞争者,是两晋南北朝的“优良”传统,并被隋炀帝很好地继承下来。隋炀帝甫登基,便把曾经做过20年太子的亲哥哥杨勇处死,虽然后者早已被废黜,根本不可能威胁到弟弟的皇位。接下来,隋炀帝又将屠刀伸向亲弟弟杨秀、杨谅和侄儿杨俨、杨筠、杨嶷、杨恪、杨该等人,他们或被处死,或遭幽禁而死,全都遭遇“肉体消灭”。

隋炀帝画像

隋炀帝天性沉猜、为政苛刻,经常因为细微过错斥责乃至杀害朝臣。例如,宰相高颎和名将宇文弼、贺若弼都是深受隋文帝倚重的开国元勋,并且曾辅佐杨广灭陈,立下过赫赫功绩,仅仅因为对皇帝的瞎折腾颇有微词,全都被按上“诽谤朝政”的罪名被处死。开国元勋的遭遇都如此,其他官员的命运更是可想而知。如此滥杀无度,只会让天下寒心,导致越来越多的支持者站到对立面。

第二件,是大兴土木,极尽奢华之能事,使百姓苦不堪言。

杨广登基当年便大事营建东都洛阳,又在崤函古道上打造豪华行宫-显仁宫。其中,营建东都的工程持续十个月,每月役使壮丁多达二百万人[3],有近半数人因疲病而死。同时,为搜求天下的奇花异石、珍禽异兽,并将之运到洛阳供自己赏玩,杨广又役使河南、淮北民夫百万人。由于官吏监督劳役严厉急迫,竟有十分之四五的役丁累死或病死,以至于装载尸体的车辆连绵不绝[4]。

隋朝大运河路线图

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缓解洛阳等地缺粮难题,以及解决对高句丽作战中的军事运输问题,隋炀帝前后用时6年、耗费民力数百万,终于修建了一条北到涿郡、南达余杭、西至洛阳,南北蜿蜒长达五千多里的大运河。运河建成后,杨广数次乘龙舟下江南,每次出行舳舻相接上百里,动辄役人以百万计,并要求沿途官员进献饮食、保障供给,由此迫使他们大肆搜刮,使民间苦不堪言。

第三件,是穷兵黩武、四处作战,其中规模最大者,无疑是三征高句丽。

从大业八年到十年(612-614年),隋炀帝举全国之力三征高句丽,在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后,却只赢得高句丽国王高元虚情假意的归顺,而整体局面却未发生任何变化。更加得不偿失的是,隋朝在整个战役中牺牲掉数十万军人的性命,直接或间接死于战事的民夫、百姓更是难以计数,而过度的征敛又几乎摧毁国家的经济,导致民间几乎没有活路可走。

总之,在隋炀帝无休止的瞎折腾下,从辽东到河西,从漠北到江淮,乃至到遥远的东南亚,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数百万人民被驱赶着,或充当战争的炮灰,或从事繁重的劳役。他们抛弃妻子,被剥夺营生,不是死在战场或工地上,就是在赶往死亡线的路上。而侥幸苟活的军民,还需要时时躲避这个暴君神经质般的屠杀,真好比生活在“人间地狱”一般。

三征高句丽形势图

三征高句丽给隋朝带来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就在战事期间,大规模的民变便已在各地纷纷出现,并逐渐形成以李密为首的瓦岗军、窦建德为首的河北军、杜伏威为首的江淮军三大农民义军集团。与此同时,各地豪强、军阀也纷纷扯旗造反,使得当时的中国战乱频仍,局势异常混乱。

面对着此起彼伏的起义和叛乱,隋炀帝越来越感觉到留在洛阳的危险,于是在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逃往江都避难。就在隋炀帝离开洛阳没多久,李密便率军进逼东都,而杨广的表哥、太原留守李渊也起兵反叛,在攻占故都长安后,又扶立炀帝的孙儿杨侑为傀儡皇帝(隋恭帝)。由于北方的局势呈土崩瓦解之势,所以隋炀帝此番到江都避难,便再也没有胆量回来。

此时,隋炀帝早已失去当年的英气果敢,变得自甘堕落,经常跟萧皇后讲:“外面有不少人想取代我,然而即使如此,我们还能得到跟陈后主、沈皇后一样的结局,所以不必为性命担心,只管高兴喝酒!”但有时隋炀帝也会感觉到不安,曾经对着镜子自顾自怜,然后回头对萧皇后和臣下说:“这么好的脑袋,将来不知道被谁砍了去?”[5]

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这句玩笑话最终一语成谶!

隋炀帝陵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利用卫士们思乡难归的怨恨情绪,平素备受隋炀帝器重的禁军大将宇文化及、元礼等人发动政变,将杨广缢杀在宫中。隋炀帝遇难时,年仅50岁。不久,隋炀帝被杀的消息传至长安,李渊随即逼迫隋恭帝“禅位”。由此,立国不到40年大隋王朝覆灭,由唐朝取而代之。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如此胡作非为14年,杨广终于把自己和帝国一起玩完。

注释:

[1]公元304年,南匈奴首领刘渊在“八王之乱”期间起兵反晋,建立汉赵政权,被视为中国新一轮大分裂的开始。直到589年隋朝攻灭南陈,中国才再次恢复统一。

[2]相关数据见《唐会要·卷八十四》。

[3]见《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隋纪四》:“大业元年……三月,丁未,诏杨素与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每月役丁二百万人。”

[4]见《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隋纪四》:“东京官吏督役严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

[5]见《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隋纪九》:“帝自晓占候卜相,好为吴语;尝夜置酒,仰视天文,谓萧后曰:‘外间大有人图侬,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且共乐饮耳!’因引满沉醉。又尝引镜自照,顾谓萧后曰:‘好头颈,谁当斫之?’后惊问故,帝笑曰:‘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

参考书目

1.[唐]魏征:《隋书》,中华书局1997年版。

2. [唐]李延寿:《北史》, 中华书局1974年版。

3.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5年版。

0 阅读:75
评论列表
  • 2024-05-28 03:41

    历史上被黑得最惨的皇帝之一。[得瑟]

文史砖家

简介:帮助你打开脑洞,换个姿势读文史!